01.22 海上風電“退補”需謹慎

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海上風電再次迎來不確定性。近日,有消息顯示,有關部門或將在2021年之後取消海上風電國家補貼;與此同時,省級財政補貼也存在較強不確定性。一旦政策落地,意味著我國海上風電將提前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發展海上風電是我國能源革命的必然選擇。一個時期以來,消納難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發展,與陸上風電集中在西北內陸不同,海上風電由於緊鄰我國東部沿海電力負荷中心,消納前景非常廣闊;同時,海上風電對電網更加友好。當前,眾多國家將海上風電作為加快推進能源轉型的核心路徑。我國發展海上風電擁有天然優勢。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根據中國氣象局風能資源詳查初步成果,我國5米至25米水深線以內近海區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範圍內,風電可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無論是在可開發的資源量上,還是在技術、政策層面,我國海上風電目前已基本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

不過,裝機量不斷增長,也給國家補貼製造了難題。不可否認的是,海上風電是目前度電成本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海上風電目前0.85元/千瓦時的標杆電價,約合每千瓦時電補貼0.4元左右,是陸上風電度電補貼金額的3倍左右。與此同時,政府補貼缺口正在拉大,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測算,截至2018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已經達到2000億元。

補貼缺口問題需要積極解決,但也要考慮到海上風電現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國陸上風電發展較早,通過十餘年的補貼,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技術也得到長足進步,在大部分地區能夠實現平價上網。但是,海上風電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較小,未來幾年是技術創新和變革的關鍵期,仍有很多降本增效空間。比如,通過應用大型化機組,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資、安裝與運維費用;再加上大規模開發所形成的規模效應、專業化施工船舶和設備的投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普及等,都將帶動全生命週期成本下降,以及發電效率提升。

一個產業走向成熟難免要經歷“斷奶”的陣痛,可再生能源退補是大趨勢,但如今我國海上風電剛進入高速發展期不久,政策調整還要確保產業健康發展不受影響。因而,政策的連續性對起步階段的海上風電產業至關重要,不搞“一刀切”也應當是海上風電退補的基本原則。逐步退坡,保證一定的市場容量,有助於海上風電進一步發展。同時,考慮到國家補貼的現實困難,以及發展海上風電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國補穩步退出的同時,直接受益於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省份也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高瞻遠矚,接力補貼,為海上風電發展營造穩定的政策環境,助力其儘快走完關鍵成長期,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王軼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