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最好的人生狀態是什麼?

網友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大部分都是:

“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想幹嘛就幹嘛,想不幹嘛就不幹嘛”“奮鬥,奮鬥,擁有數億財富”之類。

在這樣的觀念下,每天人們要麼忙忙碌碌不知所終,要麼閒到無聊度日如年。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平衡,一陰一陽之謂道。物極必反,無論太閒或者太忙都不是人生的正常狀態。

可究竟怎麼就是正常的忙,怎麼就算正常的閒呢?能夠和自己、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你就能遊刃有餘地把握閒與忙的節奏,享受自在快樂的人生了。

一:人非有品不能閒,小人閒居不為善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似乎“閒”是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詞。誰要聽說誰很閒,就等同於無所事事的平庸之輩。

只有忙,忙到忘乎所以、馬不停蹄才是成功人生的狀態。其實不然。

曾聽禪宗祖師說:“佛是無事的閒人。”

咋一聽,有些奇怪。實際上,佛不就是什麼也不幹嘛。實際上他什麼都不幹嗎?

他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智慧和佛法感召眾生,讓人們在三寶的參禪中靜下心來,感悟佛法的宏大高深。

這個境界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換做你我,倘若閒上一個星期半個月,就已經各種不快樂綜合徵併發了。

這也正是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一個人閒居久了不是好事。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人在靜的時候,腦子就活泛了,亂七八糟的想法紛繁蕪雜,思想無所寄託,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淡泊明志才能寧靜致遠。

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二:忙即“心亡”,人死則亡,心死則忘

人們時常感慨:整天忙得要死,卻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些什麼。那些瑣瑣碎碎的事情像陀螺一樣推動你疲於應付,一旦停下來,大腦一片空白,頓時覺得無所適從。

人生需要張弛有度,一張一弛方為道。當你忙到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沒有時間去充電,沒有時間去換個角度思考人生的時候,也就是活脫脫的一個工作機器。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日夜不停歇的運轉機器也有壞掉的時候,何況是有血有肉的人呢。

於是我們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某司機某總裁某醫生猝死的消息,我們也能看到某明星年紀輕輕地身患重病或者突然撒手人寰。

我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健康頻頻亮起紅燈,而你一次次安慰自己: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了。

生活需要留白。適當的放慢節奏,給自己一個階段總結,一個回顧和思考,這樣便於你及時調整好狀態再次向前。

否則一味低頭趕路,卻不知道自己心往何處,想想實在挺悲哀的。

三: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元代畫家高房山曾作詩《怡然觀海》: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我們可以觀察發現,有些人就是閒不住,即便不忙也要給自己找點事,這樣要覺得充實,時間也過得快。

也有一種人,屬於慢時光裡的人,悠然自得,看起來好像什麼事也沒做,可過幾年就爆出一個大成果。

這也就是所謂的“懶螞蟻”理論。大部分螞蟻每日都在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

但有少數螞蟻卻整天東張西望,那是它們是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所以關鍵時刻能站出來化解危機。

民間有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一番事情,必須要做足功夫,沉下心來,耐著性子,精雕細琢萬般打磨,無一不需智慧,無一不需要謀略。

倘若只顧著急匆匆趕路,哪裡有時間運籌帷幄?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正如那句話所說:

山不忙,卻能生出千樹萬花;

水看似閒,回眸時已奔流萬里。

那些看似閒中無事的人,實則身閒心不閒。他們只是在靜中蓄力,厚積而薄發。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別讓自己的“忙”化為“盲”。碌碌無為、疲於奔命,最後還是難以擺脫生活的窘迫之境。讓躁動的心得以平靜,以靜養身、以忘養神,才能看清正確的路在何方。

閒,是福氣。可太閒,說不定是災難;

忙,是好事,可太忙就會物極必反。

太閒和太忙,都會毀掉一個正常人,最好的人生狀態原來如此

忙過閒都會廢掉一個人,只有忙裡偷閒,閒裡偷忙才是最佳人生狀態。

在一張一弛之間,生活才最自在。現實的情形恰恰相反,人們大都處於灰色地帶,在各種各樣的任務中疲於應付,極少全身心投入其中任何一項。

命運從來不會過分偏袒誰,幸福也不會遺漏誰。用心生活,用身體去行動,放棄太安逸的閒暇生活,丟棄太閒的胡思亂想,讓自己忙碌起來,讓自己快樂,幸福和滿足。

全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