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專欄 · 論Ayawawa的倒掉


齊魯週刊社

新聞

專欄

專欄 · 論Ayawawa的倒掉

“教你如何泡到好男人”的Ayawawa終於被封號了。她的倒臺其實早已註定:在這個女性平權運動越來越盛行的時代,把戀愛、結婚變成一場功利十足的“獵物”遊戲,教導女性如何取悅男性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這樣的價值觀很顯然與主流社會有著明顯的背離。

Ayawawa的倒臺不出人意料,但同時,她的出現也映射了當下婚姻市場上瀰漫不散的焦慮。

很顯然,在快節奏的大城市裡談一段雙方都滿意的完美戀愛,難度確實很高,這也讓現代年輕人的初婚年齡越來越晚。即便是婚姻觀念較為傳統的山東,也同樣如此。以青島為例,一份數據顯示,2017年,青島市初婚平均結婚年齡28.3歲,其中,男性為28.2歲、女性為28.4歲。其中,2017年青島市北區總平均結婚年齡為33.6歲,其中男性34.6歲,女性32.6歲。

面對越來越晚的結婚年齡,最先焦慮起來的是父母。他們推動了城市相親角的誕生。在這裡,婚姻成了明碼標價的條件置換。本地的瞧不上外地的,屬狗的看不上屬羊的,有房的堅決不找沒房的。甚至有時,連長得漂亮,收入高也是一種錯。

而在農村,擇偶焦慮則是更嚴重的另一番景象。由於長期以來的性別比例失調,農村存在著大量找不到媳婦的“剩男”。女性供不應求,伴隨而來的就是越來越高的彩禮和標準越來越高的婚房。有些不堪重負的家庭,甚至只能去越南老撾“買媳婦”。

據統計,到2020年,中國適婚男性要比女性多三千萬。距離今天,僅剩不到兩年。而今年初,某知名相親網站發佈的一份《春節相親報告》數據顯示,在該網站的1.4億用戶中,90後佔比高達43%,其中又以1992年生的單身男女用戶最多,佔16.7%。

在這種集體焦慮的嚴峻形勢下,擇偶變成技術活兒,變成產業,也並不奇怪了。

人人都渴望一場浪漫的邂逅,但很不幸,你生活在一個追求效率的年代。需要用時間和耐心探索的愛情,成了一種奢侈品。談戀愛進入了速食時代,每一個人都在喊著:“速戰速決”,而英國華威大學的經濟學教師彼得·巴克斯曾發表一篇論文《為什麼我沒有女朋友》,用數學方法算出,找到理想伴侶的幾率只有1/285000。這樣的概率下,年輕人尋求情感博主們的戀愛攻略也就不足為奇。

圍繞著焦慮做生意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商家。據統計,中國男人一個月在戀愛中的平均消費是1591元,約佔收入的三分之一。

除了日常吃飯、約會的開銷,這幾年,在商家精心編制的消費主義陷阱大網下,幾乎每一個節日都成了戀人間送禮物、秀恩愛的大型現場。所以,一旦開始要談戀愛,需要準備好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還有錢包。

既沒時間又沒錢,戀愛對於這些人來說,成了一種奢侈品。

當然還有的人是被迫單身。我的一位親戚小蕾,大學唸的師範,畢業後當老師。生活圈子固定,異性極少,單身30年了,一次戀愛都沒談過。周圍朋友親戚也不是沒有給她介紹過,但她反感那種快速的相親方式,每次見面都是無果而終。

她也並非不焦慮。“每次參加同齡人的婚禮,或者是看到朋友圈有人曬娃,我自己也是著急的。”

焦慮久了,不少高學歷高收入的男女轉向“佛系”戀愛:談也行,不談也行。佛系或許是擇偶焦慮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有更好,但沒有,也無傷大雅。

不過如果再過幾年,小蕾依舊單身,這時有一個培訓班,老師告訴她:我可以教會你怎麼和異性交往,收穫完美愛情,說不定她會考慮報名去聽聽。

不解決年輕人的擇偶焦慮,下一個Ayawawa,遲早會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