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俄為啥“死撐”要維修“庫”號航母?

俄為啥“死撐”要維修“庫”號航母?

幾天前,世界各大媒體再報聳人新聞: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在摩爾曼斯克船廠維修中發生一場火災,過火面積約為600平方米。據報道,這場火災造成10人受傷,其中6人被送入重症監護室。這使人不免想起:2018年10月30日,在完成維修“庫”號航母出塢時,那艘世界上最大的浮動船塢(PD-50)竟突然沉沒;事故造成兩臺塔式起重機倒塌,其中一臺跌入海灣,另一臺卻砸落在航空母艦船體上,造成船體和人員損傷。

俄為啥“死撐”要維修“庫”號航母?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

一年之內接連發生兩起事故,使得“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元氣大傷”;原本就老舊破敗的航母,卻偏“屋漏又遭連陰雨”,下一步其命運前途幾何?目前仍是未知數。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如此“老態龍鍾,且百病纏身”的一艘航空母艦,俄羅斯海軍為啥不依不饒地要繼續維修該航母?其實即便維修好,“庫”號航母還能有多大的戰鬥力?俄羅斯為啥不重新設計與建造一艘新航母?總之,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種問題和想法,始終纏繞於世人心頭。

那麼,俄羅斯海軍為啥要抱著“庫”號航母,“堅定”地維修下去呢?其實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首先,多年來,俄羅斯軍費極度拮据,俄羅斯2008財年、2009財年軍費約為430億美元。長期以來由於西方國家不斷對俄實施經濟制裁,導致其國內經濟形勢始終低迷;而國際原油價格也長期處於低位,俄羅斯財政收入大幅度銳減,使得俄羅斯軍費已經連續多年下跌或徘徊不漲,現僅居世界第6。數量有限的軍費,能分配到海軍特別是航空母艦上自然是少之又少。

其次,在難以使所有軍兵種及各種武器裝備獲得足額軍費的情況下,俄羅斯政府和軍方只能按照國家戰略需求,威脅所在,優先發展能產生最大威懾力和最強打擊力的武器裝備和作戰平臺,包括“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新一代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以及威力也相對較強、但價格較為便宜的高超音速武器等。

再次,在目前俄羅斯海軍各種水面艦艇、潛艇及飛機中,核潛艇尤其是“北風之神”級及其後續的戰略核潛艇,自然排在最優先的位置上;其次是安裝有相控陣雷達的22350級中型護衛艦、性能較為先進的常規潛艇等,而中大型航空母艦在海軍各種各類武器中,排序則明顯靠後。因此眼下的俄羅斯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設計與建造這種投資多而見效慢的“吞錢巨獸”。但是,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國海軍的象徵;如今世界國土面積最大、曾經的世界第二強的俄羅斯海軍,沒有航母是不可想象的;這個“面子工程”絕對不可能丟失!這也就是俄羅斯海軍,對於這艘破敗不堪、老態龍鍾的航母一修再修、鍥而不捨的關鍵。

第四,蘇聯解體後,蘇聯及烏克蘭的船舶設計的核心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及優秀的工匠,均走的走、散的散,整個船舶科研與建造體系隊伍幾乎垮掉;以至於後來為印度改裝、修復航母,都顯得難以為繼、時間一拖再拖。對此,所帶來的弊端與後遺症,俄羅斯各方是深有感觸:絕不能再犯當年的錯誤,必須牢牢地保留住船舶、飛機、動力等方面的科研人才和優秀工人;同時要保留並提高能夠建造大型艦船造船廠的硬件措施等。

由此看來,俄羅斯還有可能堅持維修這艘多災多難的航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