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被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譽為"表裡山河"的山西,是出了名的低調省份,許多人和事都愛默默無聞,不愛聲張。在山西晉南就有一座這樣寂寂無聞的城市。這座城不僅文化發達,而且旅遊也興盛。文化上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再加上還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名城”。旅遊上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高、能拿得出手的精品也不計其數,是名副其實的旅遊之都。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這座城叫臨汾,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轄1個市轄區、1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截至2017年底,臨汾市常住人口448.15萬人。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一,響噹噹的文化名城

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的臨汾,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抓一把泥土都會滲透出文明的汁液,遠古文明的薰陶浸染,堯文化的滋養積澱,境內人民的純樸勤勞與聰明才智,使臨汾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結出了文化藝術的累累碩果。“鑼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剪紙之鄉”“戲曲梅花”之鄉,桂冠美譽紛至沓來,把臨汾這片熱土裝扮得更加豐彩迷人、絢麗多姿。

(一)鑼鼓威風出世敲出了世界雄風

威風鑼鼓是分佈於臨汾一帶的民間鑼鼓藝術形式,屬中國鼓鈸系種。威風鑼鼓組成的樂器種類均為打擊樂,以鼓為主,鈸、鑔、鑼、拍板等輔之。演奏風格威武雄壯,氣勢撼天。形式為合奏,成員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身著古兵將服裝,儀態悍勇、動作粗獷,擊打時形隨律動,動作整齊,鼓如雷鳴,節奏鏗鏘,聲效與表演渾然一體,聲振寰宇,鼓陣雄偉,威風八面。威風鑼鼓具體的生成年代雖無可考,但其歷史久遠卻是坊間共識。臨汾市志有清康熙36年時威風鑼鼓在堯廟逢會時演奏的記錄,說明威風鑼鼓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在此之前就已經非常成熟,且在民間盛行已成常態。常言道:是金子總要發光的,威風鑼鼓與生俱來的豪邁風格註定不會是“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千金,而必定會是仗劍天下、吟嘯江湖的俠士。1988年,臨汾的威風鑼鼓終於迎來了藝術的春天,應邀赴京參加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演出一炮而紅;從此好事接鍾而來,1989年又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國慶40週年慶祝活動;1990年再次赴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演出。多次的展示亮相,使全國各地人民充分認識並由衷地喜歡上了這一優秀的傳統藝術形式,全國各地紛紛來臨汾取經學習或是請臨汾的老師去當地執教,組建自己的威風鑼鼓隊伍。一時間,臨汾的威風鑼鼓“威”震華夏,譽滿九州。2011年6月,臨汾的張勇先生受邀赴大洋彼岸的智利教授威風鑼鼓,自此,臨汾的威風鑼鼓敲出了國門,走出了海外,真個是“威”振寰宇,“風”靡全球了。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二)傳統戲曲的盛行結出了國粹梅花


臨汾古稱平陽,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專家稱為“戲曲的搖籃。”襄汾出土的秦漢至金代的歌舞陶俑,證明了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戲曲演出在平陽一帶早在很久以前已經盛行。至元代、平陽與大都(今北京)並稱全國元雜劇兩大活動發展中心。洪洞廣勝寺水神廟的元代壁畫以及分佈在堯都區、翼城等地的多座元代戲臺,便是戲曲當時在平陽盛極一時的有力佐證。清至民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平陽的戲曲一直是凱歌高奏,一路輝煌,人才輩出,好戲連臺。昔有叱吒中華劇壇的五大名演員王秀蘭、閻逢春、莜月來、楊虎山、張慶奎,今有唱出國門,聲振海內外的梅花獎演員任跟心、郭澤民、崔彩彩、許愛英、潘國樑。前有地市級劇團一次摘取全國首屆梅花獎兩朵梅花的驚世之舉。後有地市級藝校小梅花數量居全國之冠的驕人之談。從鄉間簡陋的戲臺到人民大會堂華麗輝煌的金色大廳,處處都有臨汾戲曲的妙音繞樑與鏗鏘有力的梆鼓迴響。戲曲藝術之所以能在平陽大地高度繁榮,持續發展,主要有兩點:一是離不開當地堅實厚重的文化土壤和基礎,平陽一帶很早就有“有村就有廟,有廟就有臺(戲臺)”之說;二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因為人民群眾對自己的家鄉戲非常鍾愛有加,“寧誤收秋打夏,不誤存才掛畫”。“看了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無數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有關戲曲的民謠,充分地說明了人們對家鄉戲的熱愛與痴迷。2005年,中國戲曲“第九屆小梅花薈萃”演出評選活動在臨汾市成功舉辦,臨汾作為山西省唯一享此殊榮的城市,被中國劇協授予“中國戲曲梅花之鄉”的榮譽稱號。臨汾的戲曲藝術實至名歸,真正地成為了臨汾響噹噹的靚麗名片。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三)推陳出新的剪紙達到藝術巔峰

剪紙是我國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臨汾的剪紙也很出名,具有代表性的縣有兩個:一個是浮山縣、一個是汾西縣,代表性人物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矇眼剪紙”傳承人鄭平、以及汾西縣人張秀珍,她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是典型的晉南風格的傳承與創新,高於傳統意義的窗花,是獨特的創意剪紙。英、法、美、日本等國均有收藏。她的作品在2009年山西省青少年活動基地評選中獲得一等獎。代表作有《八榮八恥》《喜迎十七大召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及以四川地震為題材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值得一提的是浮山剪紙作為臨汾市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晉南剪紙的源頭和根基,它古樸厚重、生動典雅,具備了我國北方剪紙粗狂豪放、寓意大氣、濃厚的黃土氣息,秉承了漢化像石的基本藝術特點,渾厚圓潤、洗練誇張。之外浮山的剪紙藝人還能在保留了傳統藝術精華的同時,也積極借鑑吸收其他地區的風格和經驗,與現代手法有機結合,在單色剪紙的基礎上推出了套色剪紙、染色剪紙等新的藝術形式,以不同的天資秉賦、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完美追求,形成了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精美剪紙作品,寄託著人們憧憬未來的美好向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達到了剪紙藝術最高水準。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二,呱呱叫的旅遊之都

臨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文物古蹟甚多,自然景觀秀麗,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全境現有5A級景區1處,4A景區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個,省級文保單位70個,其它25個。著名的黃河壼口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壯觀綺麗;霍山為我國古代十大歷史名山“五嶽五鎮”之中鎮,山勢崢嶸,奇山異石;堪稱民族建築之奇觀的朱家大院;還有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臨汾市堯廟一華門旅遊區、臨汾市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雲丘山風景區等,景色怡人,風景這邊獨好,是山西省絕對是呱呱叫的旅遊之都。


(一)洪洞大槐樹一一全國唯一民祭聖地


相傳臨汾是上古賢君堯的都城,後人為祭祀堯王的功績於是在這裡修建了堯廟等建築堯廟始建於晉代,後經歷代重修增建。

洪洞大槐樹是歷史上元末明初大移民的出發地,如今成為尋根祭祖的聖地。現漢代古槐已枯,但第三代古槐已生長得高達數丈,枝繁葉茂。旅遊區的主題是“尋根”,每年公曆4月1日至10日舉辦“尋根祭祖節”,海內外華裔子孫人潮湧動。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二)壺口瀑布一一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壺口瀑布是黃河上的著名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滔滔黃河水在流經吉縣龍王山附近時,由300米乍縮為50米,飛流直下,猛跌深槽,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曰“壺口”。駭浪翻滾,驚濤拍岸,雲霧排空,其雄壯之勢,無與倫比。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三)蘇三監獄是中國僅存的明代監獄

因北京名妓‘蘇三(玉堂春)蒙冤落難囚禁於此及戲劇《玉堂春》的流傳而聞名遐邇。監獄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每間牢房僅4平方米陰暗潮溼,終日不見陽光。牢內現在陳列著明代律法和各種刑具實物,還陳列著蘇三蒙難的實物。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四)雲丘山一一中國河汾第一名勝

雲丘山景區內最高處是海拔約1600米的玉皇頂,景區內風光秀麗,林木茂盛,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傳說這裡上古時為唐堯、虞舜和夏禹觀天測時的地方,“中和文化”在這裡延續。
雲丘山除了有美麗的傳說外,還是一座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聖地,山中既有儒家的雲丘書院,又有佛教的多寶靈巖寺,更多的則是道教殿宇。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五)中國華門一一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門

臨汾華門總高50米,長80米,寬40米,建築面積22000餘平方米,是一座華夏文明紀念碑,山西南部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發祥地,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之門就是由堯舜開啟的,而華門就是為紀念帝堯統一華夏、開啟文明之功、展現中華民族歷史源遠而建設的,因此,華門代表和體現的是中國最久遠的歷史文化,堪稱文化上的“天下第一門”。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六)堯廟一一集納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


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堯廟村的堯廟,現佔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是一處記載千年華夏文明史的祖廟。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七)廣勝寺琉璃塔一一中國現存最大的琉璃塔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內,這座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塔身用青磚砌成,共13層,每層均為八角形,從底到頂,各層高度逐漸遞減,而寬度也逐層收縮,構成一個漂亮的圓錐體,進入廣勝寺寺門,奇偉精緻的琉璃塔,巍然屹立,高聳入雲,美輪美奐,專家們把它稱為我國琉璃塔的代表作品,實力當之無愧。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八)霍州署一一中國唯一保存好的州署

位於霍州市東大街北側,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3.85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築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無論其位置選擇、建築規模,還是整體佈局、形制設計,均為全國現存同類衙署之冠,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九)乾坤灣一一天下黃河第一灣乾坤灣

位於山西省永和縣打石腰鄉河會里村和陝西省延川縣城南部53公里接壤處。乾坤灣是一幅天然太極圖,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也是山西永和最亮麗最壯觀的一個風景點。2005年,成為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十)小西天一一中國雕塑藝術懸塑絕唱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是一座佛教禪宗寺院,由明代東明禪師創建於明崇禎二年。初因大雄寶殿內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後因重門額題“道人西天”,又為區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寺院依山疊造,樑架彩畫富麗典雅,頗具特色,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加之寺院所藏傳世罕見的官版《明永樂北藏》,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寶。

印象臨汾 | 山西,藏著一座能拿得出手的文旅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