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為什麼說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為什麼說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利川齊嶽山。圖/李資焰

它是湖北,也是西南。

談到湖北的時候,人們想到的大多是寬闊的長江,星羅棋佈的湖泊,又或者是廣袤的江漢平原。長江東流到此,塑造了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武漢。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千湖之省” 湖北。圖/圖蟲·創意

然而,在湖北省的西南部,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地方。它迥異於湖北省廣袤的平原,反而更接近人們對湘西、黔東南等西南山區的印象,那裡森林茂密,重巒疊嶂,峽谷成片,瀑布飛流,是一片真正的山地。

它就是恩施。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清江與峽谷之間的恩施

好友小曹是恩施土著,她常常對我提起自己的故鄉。在她的理解中,恩施一直是那個最不“湖北”的湖北。這令我感到好奇,於是前些日子我們一起去了一趟恩施。

從北京出發,列車行駛多時,窗外熟悉的平原早已被落在身後。過了宜昌,大地開始起伏,手機信號開始頻繁掉線。不久後進入了第一個隧道,穿過隧道後再往窗外看去,四處已被雲霧繚繞的山嶺包圍。“每次看到山腰上纏繞的雲帶,我才感覺自己到家了”,小曹對我說。而那一刻我也真切感受到自己正在走進一個“西南山國”。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雲霧繚繞的恩施山谷。圖/圖蟲·創意

恩施實際上不難在地圖上找到,如果把湖北省的地形看作一把槍口朝右的手槍,那麼恩施州就是這把槍的握柄。它像楔子一般斜插入重慶和湖南之間,在延續了雲貴高原東部的同時也承接了四川盆地的邊緣。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州在地圖上的位置。製圖/Paprika

任何從平原地區進入恩施的人都能立刻感受到地勢的抬高。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脈在這裡交織,形成錯綜複雜的地形。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鄂渝邊界上的盤山公路。圖/文林

出了恩施市火車站不久,就會看到一條將這座城市一分為二的大河——清江。它是長江的一級支流,貫穿整個恩施州。在恩施,你走到哪裡,這條河就會跟到哪裡。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穿行在恩施市的清江。圖/圖蟲·創意

《水經注》說:“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我此行所見到的清江到今天仍然是碧波清澈,不改古色。清江古稱“夷水”,許多學者認為,遠古時期的清江是長江的主河道。

小曹的母親向阿姨家住恩施建始縣,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這裡。她用介於湖北方言和川渝方言的口音對我說:“我們小時候就喜歡在那個江上耍嘛,游泳啊釣魚啊,好耍得很。可見對於當地人而言,清江承載更為親密的集體記憶。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清江上的船隻 。圖/圖蟲·創意

清江恩施段兩岸就是著名的恩施大峽谷,

峽谷全長108公里。早在出火車站時就看到了將恩施大峽谷稱為“東方科羅拉多”的宣傳海報。在恩施四處行走,彷佛走進著色過的水墨畫。在我看來這和粗獷的科羅拉多相去較遠,反倒是讓我想起一部幾年前的歐洲文藝片——《錫爾斯瑪利亞》。

錫爾斯湖位於瑞士東部,被尼采稱為“我的應許之地”。此處因形成的雲霧形似遊蛇,常年遊走山谷而聞名,當地人稱之為“馬洛亞之蛇”。在恩施,每當太陽昇起,雲霧就會從峽谷底部的清江上升起,接著纏繞成長達百里的蛇形,在山谷間蜿蜒盤旋,久久不散。陸游在寫“寇公壯歲落巴蠻,得意孤亭縹緲間”時,身處的大概也是這樣的景色。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大峽谷風光 。圖/江漢

小曹說,別看恩施地方不大,卻擁有一項“地理之最”——世界上最長的地下暗河位於這裡。

龍橋暗河位於恩施與重慶奉節之間,由於地下情況險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測算出它的長度。從1995年到2004年,中法聯合探險隊曾先後五次來到恩施大峽谷,探查這條暗河的出口。2004年7月,探險隊在暗河入口處投放顏料,運用GPS衛星定位儀跟蹤記錄,於恩施板橋鎮發現了暗河的出口,並最終測出暗河的長度——

50千米。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咸豐黃金洞前捕漁忙。圖/文林

然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條暗河竟穿越了長江、清江流域間的分水嶺。分水嶺北坡的地下水沒有按常理流往北部的天坑和地縫,而是向南橫切,穿透海拔2000米的主山脈,形成清江支流雲龍河,這是一種只有在喀斯特地區才能出現的特殊河流襲奪。

恩施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大。十月末的華北平原早已是“北風捲地”,但恩施卻仍然是陰雨連綿,這給喀斯特地貌的行程提供了條件。除暗河外,大峽谷中還有石林、溶洞、天坑、地縫等地質景觀。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大峽谷地縫。圖/郭瑞

龍橋暗河進入恩施,沉寂兩三千萬年的伏流頂部坍塌,形成了著名的雲龍河地縫。恩施還有國內最大的溶洞——騰龍洞。騰龍洞位於恩施州利川地區的山丘地帶,洞口巨大,深不見底,足以讓患有“巨物恐懼症”的人感到腿軟。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騰龍洞。圖/圖蟲·創意

早先觀看《刺客聶隱娘》時就對片中的景色印象深刻,後來得知此片拍攝期間曾在恩施取過大量的景。石柱、峽谷、連環絕壁、原始森林、雲海、清江......恩施,彷彿就真是侯孝賢鏡頭下的江湖山水。

被稱作“鄂西林海”的恩施,就是那個俠隱秘境。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大峽谷,“一炷香”石柱。圖/江漢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清江與峽谷之間

恩施不僅是中國最後一個成立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今天,這裡有近一半的人口被識別為土家族,其次是漢族,再次是苗族。除此之外還有侗族、白族、壯族等西南地區的跨省民族在此世居。

自先秦以來,生活在武陵山區的人群都被冠以“蠻”的稱呼。唐代及後代各朝都在武陵山區實行

羈縻制度。五代以後,這些“蠻”中出現了被稱為“土”的族群,他們在封建王朝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為“土軍”,脫“蠻”入“土”,成為“土人”一詞的起源。

在恩施州鶴峰縣、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區,曾經有一個強盛的土司王國自元到清初雄踞鄂西南數百年時間,這就是容美土司。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州鶴峰縣境內。圖/圖蟲·創意

容美土司遺址所在地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裡層巒疊嶂,溪澗交錯,岩溶窪地、溶洞、暗河、伏流隨處可見。清朝文人顧彩曾在此遊離數月,驚呼:“呼嗚!蜀道難其難,未必如屏山”,這裡說的屏山便是鶴峰縣境內的屏山峽谷。

明清時期容美土司不斷髮展壯大,成為鄂西南地區勢力最強大的土司。鼎盛時期東接荊楚,西連巴蜀,南達洞庭湖,北鄰江漢平原。清雍正皇帝曾在奏摺中寫道:“楚蜀各土司中,唯容美最為富有”。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州境內的唐崖土司城遺址全景。圖/文林

容美土司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磐石重城”。管轄範圍主體位於武陵山餘脈,喀斯特地貌發育完善,土司充分利用了這種自然環境,將溶洞改造成生活、辦公用所。它既是行宮,也是軍事要塞,可用於防禦外敵。遺址內洞府繁多,其中以“萬人洞”為代表。今天,萬人洞中的亭臺樓閣、棧道、軒榭都已經難以分辨,只有一些洞口處的城門和城牆殘存,牆體厚達幾米,洞內空間極大,不難想象這裡容納萬人的熱鬧場景。

鄂西南地區被山河切割成破碎的“桃花源地貌”,難以開發,加之遠離中原王朝,這裡長期被視為“棄壤”。儘管如此,容美土司家族卻崇尚中原文化,數代人飽讀詩書,工於詩文。出身土司家族的田九齡曾寫道:“藏真已自依山餌,不待桃花始避秦”。因為這樣,後人很自然地就把“武陵山中”的那個桃花源對應了起來。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的春天。圖/圖蟲·創意

在恩施停留幾日對這種“桃花源地貌”深有體會。進山的路顛簸、曲折,峽谷、平地、森林、瀑布不斷映入眼簾。在恩施,行人想要記住來時的路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桃花源”幻境總歸是要被打破的。清雍正年間西南地區開始“改土歸流”,容美土司家族傳承15代近500年的統治結束。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一些明代衛所軍戶和土司衙役流官開始隱去自己的身份,以“土家”自稱,逐漸融入當地的土著群體。

建國初期,土家族曾一度被劃為苗族。在土家族代表田心桃的奔走努力下,以潘光旦為主的學者開始了土家族的識別工作。經過長達65天的實地調查,潘光旦等人積累下大量關於土家語和土家風俗的田野筆記。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田心桃和她的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列席證。1950年,當時還被劃為苗族的土家族代表田心桃在國慶期間積極向其他代表介紹名為“畢茲卡”的民族。國家領導注意到田心桃的表現,隨後才有了識別工作的開展。圖/走近中國少數民族叢書《土家族》

研究者們發現,田心桃所說的語言是一種屬於藏漢語系藏緬語族的語言,並非苗語。隨後,潘光旦從自稱、白虎崇拜、語言、姓氏等方面考證,土家是古代巴人後裔。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潘光旦(左二)等人在恩施巴東地區的合影。潘光旦青年時期由於感染導致了截肢,但他仍拄柺杖深入武陵山區,經過長達65天的實地調查,積累下大量關於土家語和土家風俗的田野筆記。圖/張祖道

土家族被正式識別後,湘西、四川、貴州都相繼設立了自治州。1980年,湖北設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便是新中國的最後一個自治州。

不過,土家人的族源至今沒有完全定論。除了流傳最廣的“巴人說”,還有江西說、獠人說等等。從“武陵蠻”到“巴人”,再到“土家”,土家族的族源對我來就像這裡的山路一樣,雲霧繚繞,難以看透。但可以肯定的是,土家族的形成是多文化、多族群、多階層不斷融合的結果。這些人生於斯長於斯,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他們是武陵山土生土長的子民。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1957年恩施境內的來鳳縣土家族集市,儘管衣服和漢族無差別,但頭上包的白色帕子顯示了他們的土家族身份。圖/張祖道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最不“湖北”的湖北

儘管恩施屬於湖北省,但無論是地理、風俗、飲食還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它都能輕易和鄂東廣大地區分別開來,也因此總顯得不太“湖北”。如果湖北的文化感覺來源於“楚”,那麼恩施就是“巴”,它本身就處在數個文化帶、社群之間。

恩施在夏商時期為荊梁二州之域;春秋為巴國界;戰國屬巫楚郡地;秦漢時期先後屬黔中郡和南郡巫縣地;唐時期名為施州;五代時期歸蜀;明代先後屬四川和湖廣都司;清初屬湖北荊州府;民國十六年設鄂西行政區;1949年11月解放,名為恩施縣;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中國最年輕的民族自治區域。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土家族的母親河——清江。 圖/圖蟲·創意

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楚南苗志》卷六《土志》記錄了土家語詞組多達

300個,稱為“嘲啁難辨”。民國時期凌純聲、芮逸夫兩位先生曾在湘西對土家語進行過初步研究,這證明土家語在當時的使用還很普遍。今天的土家語已經成為瀕危語言的一種,截止2004年,土家語北部方言約有3萬人在使用,而南部方言使用人口為1000人左右。

土家人擅織錦,西蘭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編織工藝品,意為“打花被面”。打花是一種編織工藝,用牛骨或金屬挑刀把各種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編入織錦中。在過去土家族女孩出嫁必備西蘭卡普。清代《竹清詞》贊曰:山村處處柳絮斜,閨女生來會打花。四十八鉤花並蒂,不知持送與誰家?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西蘭卡普。 攝/左漢中,圖/《地道風物·湘西》

土家族嫁女時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即哭嫁。在婚前一個月或半個月,新娘要用哭述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和親人的眷念,還有最有趣的,對媒人的不滿。原以為這種婚俗已經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消失,但在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得知,今天的恩施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哭嫁的習俗,令人感嘆一種傳統民俗在全球化進程中展現的頑固和堅韌。

到清代“改土歸流”為止,土家族服飾都不分男女,都穿八幅羅裙,這種裙子可以在今天的土家族祭司梯瑪身上看到。土家人不論男女都“以布勒額”,即裹有頭巾。

在恩施,吊腳樓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這種建築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上與正房相連,其餘三邊都是懸空,僅靠柱子支撐。正房和廂房(即吊腳樓)上面主任,廂房下層有柱無壁,作用是飼養牲畜或者存放雜物。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咸豐劉家大院吊腳樓。圖/周冬清

從恩施民居的內部空間劃分,可以把吊腳樓分為三部分:象徵空間——堂屋,精神空間——火塘屋和居住空間——臥室。

“改土歸流”後,隨著中原文化的進入,住宅中出現了軸對稱的佈局,堂屋開始成為住宅的幾何中心。每戶吊腳樓堂屋正中的後壁都設有神龕,供奉天地君親師位以及祖先牌位。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湘西民居堂屋中供奉的“天地國親師” 。攝/曠惠民,圖/《地道風物·湘西》

我在恩施期間所看到的吊腳樓中堂屋祖先牌位大多掛著毛主席畫像,也有人掛著老虎下山圖或些迎客松、十大元帥一類的裝飾類海報,時代巨輪經過這裡時似乎走得極為緩慢。

堂屋可以被認為是土家族從漢族地區舶來形成的傳統,而火塘屋則是土家族、苗族、瑤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的原始精神空間。塘內設有三腳架用來聚火,火塘上方的竹架下掛有臘肉。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臘肉,西南山區的典型食物 。攝/李峰,

圖/《地道風物·湘西》

在建始縣的河岸長廊散步時,看到岸上的工人正在拆除一棟舊樓,小曹問:“是不是很像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小曹在恩施出生、長大,也因此對三峽有我這種外人所沒有的情感。三峽對我而言,已經符號化為一個宏偉的建築工程,但小曹卻在童年見到過漲水前,更為平靜的三峽。

多年以前,恩施地區陸路交通不便,水路交通更為發達。行人穿行蜿蜒的河谷,總要藉助縴夫的幫助,小曹童年時期便有過這樣的一次體驗:20多個乘客坐上船,一絲不掛的縴夫喊著船工號子,在河水中緩緩拉動行船。

“他們的體格比我後來在健身房裡看到的人都要健壯,那是一種很不同的肌肉,更堅實。他們的皮膚被水打溼後整個後背都閃著亮光”,小曹說。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巴東神農溪縴夫。圖/文林

三峽漲水後,鄂西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生態移民。隨著家園的遷移,船工號子被人們留在了過去。

但仍然有一些東西被保留到了現在,擺手舞就是其中之一。土家族人至今保留這種集祭祀、歌舞、戲劇和社交為一體的民俗活動。擺手舞有歌、有舞,也有打擊樂。舞蹈開始後,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進場,高呼“耶嗬”,熱鬧生動。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紅燈萬盞千人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攝/曠惠民,圖/《地道風物·湘西》

鄂東平原飲食“無魚不成宴”,而鄂西南的飲食則具有山區特色,以玉米、薯類為主食,土家臘肉會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恩施人喜酸嗜辣,口味接近四川,酸菜罈子是家中必備。此次在恩施嘗過的美食中,印象最深的是燒餅、合渣和大鍋鴨肉沫。

合渣是恩施地區最出名的一道菜,由黃豆做成,又名“懶豆渣”。製作方法簡單,黃豆用水泡脹後,磨成豆漿,兌水放鍋煮開,切菜絲煮開。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恩施合渣。圖/DL

據說在過去,土家族人聚會時喜歡吃完飯摔碗。親友聚餐不摔個一百隻碗不罷休,摔得越碎情誼越深,沒摔碎還要撿起來再摔。這種近乎暴力的飲食文化令我印象深刻。

實際上,在恩施的幾日我時常能感受到當地人的“不同”。他們對人熱誠,對於習慣了北上廣生活的人來說,甚至有點“過度親切”。走在路上路人會突然走近問:“妹妹,現在幾點了?;和小曹到商鋪購物時偶遇她的熟人,小曹喊她“姨母”,我自然就以為是親戚,打聽後才知道只是向阿姨的朋友;和小曹上坡下坡出入家門的時候遇到些熟的,不熟的人,都免不了一番寒暄,連我這個“玩伴”也幾次被拉去嗑瓜子,喝茶,談天......

白居易曾寫過:“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描述了一個性情豪放的“巴蠻”兒女放聲高歌,最終愁壞江樓裡的忠州病長官的有趣場景。

今天的恩施是湖北省經濟最欠發達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都已和漢族無異。但我仍然在這趟短暫的停留中感受到了他們在那並不優渥的生活條件下保持的豪爽、“會耍”的性情。

這,也許就是“巴人遺風”吧。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宣恩高羅清水塘風光。圖/文林

《恩施大峽谷的故事》

《土家族》

《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恩施民居》

《湖北省恩施縣地名志》

感謝小曹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給予的幫助

顛覆傳統湘西印象

重釋湘西山水格局

深入討論湘西性格與文化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地道風物·湘西》

¢9f91YtVs7Oc¢

- END -

文丨DL

圖編丨HonYi、DL

为什么说恩施是最不“湖北”的湖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