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來海南旅居已有些年頭,海口的朋友跟我說,要了解海南,必須先從鋪前開始。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鋪前和海南北部許多臨海的城鎮一樣,每個家族自古都有赴南洋謀生傳統, 古鎮至今還留下一條保存完整的由下南洋華僑籌建的騎樓老街,只是規模比海口老街略小。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鋪前是個鎮,位於海南省文昌市的最北端,三面環海,從明代的軍港到近代的商港,歷史悠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商船可以從這裡直航東南亞各國,於是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商港,而更是海南華人出洋的主要港口。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據記載,鋪前港自明代以來,就是海南出名的對外貿易、華人出國的主要港口,海南僑胞中許多人都是從鋪前港出國的。也是海南最早最大的移民登陸點之一,因為地處海南島的東部且又在海南島的最北端,從唐宋至明清,舟楫來往便利且繁忙,粵東及閩浙移民大多從這裡登陸然後再分散到全島各地。鋪前同時也成為海南島東北部最大的貨物集散點,常常停泊有數百艘商船。那些來往於南洋、閩粵及江浙等地的貨物聚集鋪前港,經過這裡再轉運到島東北部其他地方,只是近幾十年來公路運輸的快速發展使內河航運萎敗,鋪前也偏於一隅才失去這一地位。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據《文昌縣誌》記載:“三江水,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水源有三,各流至韓家村合流,奔赴鋪前入於海。”《瓊州府志》雲:“鋪前港,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納三江水入海”。當年華人下南洋,人們帶上幾袋地瓜,拜過婆祖神靈後便搭上門前河流上的順風船,然後到鋪前港轉船,一個多月後便可以到達曼谷。很多人順著這條水路從海南漂泊到泰國,最終客逝番邦。當然,從鋪前港出去的也有成為“番客”而衣錦榮歸的,現在的騎樓老街就是鋪前華僑們所建,從鋪前出去的不少人成了名揚四海的僑領和巨賈。但更多的是一去不歸淒涼,很多人再也沒有回到鋪前老家。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前幾年海文大橋還沒開通,我從海口汽車東站乘中巴去鋪前,車經三江到鋪前大概要開一個多小時。好在班次不少,沒等多久就有汽車出站。到達鋪前站步行不到幾百米就是騎樓老街了。老街長約400米,盡頭就是鋪前港。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來到鋪前,老街上的騎樓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雨,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景象,有些樓屋破舊並開始坍塌,但風骨依然。臨街鋪面雖然大多關著門,但原本大木板窗門的格局仍保持的很完整,建築物雖然黑舊殘破,但遺留在牆面上的浮雕裝飾卻依然美倫美奐。 徜徉在街道兩旁,南洋風情撲面而來,幾幢建築結構考究,當年最有名的三家店鋪“南發行”、“金泰行”、“南泰行”依舊傲然而立。街道兩旁的騎樓, 陽臺花欄各具特色,帶孔洞的女兒牆,組成一條條波浪般起伏的天際線;底樓為開敞的柱廊柱柱相連,柱子外表大多帶有框紋,二樓則是紛繁多姿的窗楣, 窗楣造型更是中西合璧,變換萬千。 窗戶上下的牆面處,有著中式傳統浮雕、磚雕花飾,龍鳳松鶴、荷花蓮藕、梅蘭竹菊、回紋圈繩及許多西式的蔓藤飄帶,奇花異草浮雕花飾雖歷經百年風雨侵蝕,但依然讓人驚歎匠心獨運且追昔當年的風範。 某家殘敗的屋頂上卻盛開紅豔的三角梅,開得一樹燦爛。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現在鎮上的人多為捕漁而生,或做著與織網或制漁等與漁業相關的生意。也有店面在裝修和翻新,準備從一個五金店改行做清補涼。老街上的店鋪都十分的質樸,冷飲店就是一個牌子寫著“冷飲”或“冰室”,出售冰糖水和清補涼。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鋪前老街的特色是渾然天成的,除了簡陋卻美味的“冷飲”“冰室”,開的最多的就數糟粕醋店了,我前幾次去鋪前,只在街口有幾家,但聽最近去過的朋友們說,自從海文大橋開通後,立刻新增了十幾家。去鋪前必定要品嚐一下當地最出名的糟粕醋, 一種用釀酒後剩餘的酒糟,加以少許辣椒、蒜頭、油等煮開製成湯汁,再根據客人喜好往醋中加入各類海鮮,吃起來酸辣爽口,極之開胃。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看這理髮店也是在城裡難得一見,老舊的鬍鬚刀,小小的風扇,明淨的鏡子,赤腳的理髮師。有人會覺得這與經濟水平有關,這是其中部分因素毋庸置疑,但你在這個小鎮上你還能隱隱感受到一種與時間相脫離之感。他們不慌不忙,他們不急不躁,他們怡然自得,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鋪前老街作為外景地,拍攝了《南海潮》《南海長城》《小螺號》《寸草心》等數部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影片和《五星級酒店》《馮白駒》《解放海南島》等電視劇。

海南有句老話:東走西走不離鋪前和海口

謝謝瀏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