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位於桂林市虞山公園內的舜帝廟

舜(約公元前2255年~前2207年),又稱虞舜、虞帝。依《史記·五帝本紀》所載黃帝世系,帝舜為黃帝九代孫,帝顓頊七代孫。帝堯禪位予舜,帝舜禪位予禹,堯舜禪讓,名傳千古。《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史記》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太平寰宇記》記載:舜南巡時到過桂林城北一座孤山,並遊覽了北麓的水潭。後人為紀念他,便稱此山為虞山,稱北潭為皇潭,稱虞山北洞為韶音洞(韶音,虞舜樂名),並建舜帝廟以奉祀。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虞山

虞山位於桂林城北,孤峰拔起,矗立江濱,灕江從東迂迴而下,皇潭盪漾於北麓,山光水影,景色優美。虞山海拔208米,相對高度78米,山體面積0.7公頃,呈尖筍狀。山的西南麓舊有舜廟(又稱舜祠、虞帝廟),始建年代不詳,或以為建於晉代。最早見稱於南朝宋顏延之《湘州祭虞帝文》。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依虞山而建的舜帝廟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舜帝廟前的三運橋

唐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桂州剌史、桂管防禦觀察使李昌巙在山南重修舜帝廟。自此以後,桂林歷代地方官都加以維修和擴建。一般地,新官上任,首要之事是謁叩舜帝,維修帝廟,並撰文勒石,以示其“德政”。山崖上保存唐韓愈叔韓雲卿文、韓秀實書、李陽冰篆額的《舜廟碑》,後人稱之為三絕碑。南宋理學家張栻任靜江知府時,組織修復虞帝祠,山崖上保存南宋理學家朱熹《虞帝廟碑》,記述其事。宋淳熙三年(1176)開發虞山腳下一處虛明深長、鍾乳蜿蜒的洞穴,取名韶音洞。洞南北貫穿,長105米,高2—3米,寬5.1米,底面積約720平方米。自南洞口入,初感狹窄幽暗,行十餘步則豁然虛明,清風陣陣;北洞口前有潭,古稱皇潭,俗稱皇澤灣。翌年在南山腰建南薰亭,亭東可望灕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織,一派靈秀景色。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韶音洞

北宋崇寧年間王祖道開鑿“朝宗渠”,即以潭為起點。據明代張鳴鳳《桂勝》記載,洞前原有古松數十株,枝密葉,支撐互擁,和風倏至,前掠松林,後拂潭水,鳥鳴其間,諸響交織成韻,有如舜制韶樂,故洞得“韶音”之名。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宋紹興三年(實為淳熙三年,1176年)張栻為郡守,發石得洞,始名之曰韶音”。洞又名舜洞,以山曾名舜山而名,舊列為桂林八景之“舜洞薰風”。明代嚴震直賦詩稱:“隱隱重華洞,玲瓏倚翠巒。西風吹我衣,八月生晝寒。遙知南巡日,鑾輿此盤桓。逝思阜民財,五絃琴一彈。至今江上流水聲,聲聲鳴咽鳴前灘。”洞內外尚存宋代張栻《韶音洞記》、明代周於德“韶音洞”榜書、清代俞徵“薰弦”榜書、李秉綬蘭竹圖等摩崖石刻。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虞山公園巖壁上的摩崖石刻

元朝廣西道肅政廉訪使乜兒吉尼重修虞帝祠、南薰亭。明清時,虞山依然是吸引遊人的地方,廟亭均有修葺。清人查淳《南薰亭》詩:“留題字滿苔痕綠,古廟煙浮鬆影寒。此日登臨無限恨,追思往事一憑欄。”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位於虞山半山腰的南薰亭

抗日戰爭期間,虞帝祠、南薰亭毀於戰火。抗日戰爭時期,廣西省政府曾於洞內東側鑿一方室,供來桂督戰的蔣介石夫婦臨時住宿,以防日機頻繁的空襲。現洞景略有改觀,中部已堵塞。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蔣中正石榻

桂林解放後,虞山四周為部隊營房區。1982年10月移交園林部門,在此建花圃,佔地1.79公頃。1996年4月由桂林市園林部門集資興建公園,1999年11月虞山舜祠修復完成,藍瓦、白牆、圓壇、迴廊、明堂,規模近似古代的虞帝廟,重現於世。主要景點有虞帝廟、集雅園、怡沁園、五福塔、九重天、南薰亭、聞韶樓、韶音洞、滾水疊泉等,可謂景含園中,園蘊景中,無處不生景,無景不勝名。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虞山公園大門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滾水疊泉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五福塔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虞山公園石刻

有記以來,到桂林旅遊的第一人竟是他?!

虞山公園石刻

※參考文獻:

《廣西通志·旅遊志》《桂林市志》《桂林疊彩區志》《廣西地方誌》期刊

更多精彩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方誌廣西。

瞭解廣西請瀏覽:廣西地情網。


廣西地方誌辦公室出品

審校:吳輝軍 遊 勇

總編:李秋洪 鄧敏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