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

BY林蔓(北京大學碩士在讀)

第2篇

大約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西方音樂進入了中世紀,這是西方音樂長河中最為漫長的一段歲月。這一時期的音樂主要是宗教音樂、世俗音樂(除去宗教音樂之外的音樂都稱之為世俗音樂),音樂理論。由於基督教的發展壯大使得宗教音樂成為這一時期的主導音樂,因而世俗音樂變得不被重視。今天先講述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和音樂理論。

中世紀的基督教宗教音樂分為單聲音樂和復調音樂。單聲音樂的代表是羅馬教會聖詠,是在天主教堂用以伴唱羅馬教會彌撒的音樂,因為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得名,又被稱為“格里高利聖詠”。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這一時期,世界各地開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聖詠。像是拜占庭聖詠(又叫古羅馬聖詠),莫扎拉比克聖詠,高盧聖詠,安布羅斯聖詠,塞爾特聖詠等。羅馬教皇蒐集整理這些聖詠的優點,綜合統一了格里高利聖詠。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ius I dictating the gregorian chants

它的音樂特點是歌詞取自聖經,旋律平穩舒緩,由男聲用拉丁文演唱,無伴奏的單聲部旋律。演唱方式為獨唱,齊唱,交替唱,應答唱。基督教禮拜儀式的詠唱內容分為:誦經祈禱和禮拜歌曲(又稱禮儀歌唱)。按照聖詠旋律和歌詞的的搭配,禮拜歌唱聖詠分為:音節式,紐姆式,花唱式。羅馬教會聖詠的音樂形式比較重要的有詩篇歌調,交替聖歌,應答聖歌,讚美詩等。該聖詠運用在日課和彌撒上,是羅馬教會的禮拜儀式。日課,是修道院規定每個僧人每天要做八次日課,包括祈禱,誦經,唱讚美詩等。彌撒,是天主教的重要禮儀,為了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和獻身的事蹟所舉行的儀式,分為專用彌撒和常規彌撒。常規的彌撒由慈悲經,榮耀經,聖哉經,羔羊經,信經組成。專用彌撒是為一些重要的節日所舉行的儀式。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彌撒。A 15th-century Mass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彌撒。Missa Virgo parens Christi by Jacobus Barbireau

西方的復調音樂。西方記載最早的復調音樂產生於公元9世紀,這種最早的復調音樂稱為奧爾加農。是以羅馬教會聖詠為固定調,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個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聲部,就構成了二聲部音樂。奧爾加農分為平行奧爾加農,平行奧爾加農的變體,華麗的奧爾加農。

聖母院樂派的復調,指以巴黎聖母院為中心所形成的復調樂派。代表作曲家有:萊奧南和佩羅坦。聖母院復調的兩種風格特徵:華麗的奧爾加農和節奏規整的第斯康特。第一種體裁就是第斯康特。所謂第斯康特就是當奧爾加農運用相同的節奏模式,上下聲部會構成幾乎同時進行的音對音的對位織體,從而顯示出分曲結構,這種復調稱之為第斯康特。聖母院樂派的第二個音樂體裁是復調孔杜克圖斯,拉丁語演唱,自創旋律為基礎,每個聲部都有唱詞,並有世俗內容出現。 第三種體裁是經文歌,指上方聲部有獨立歌詞的復調聲樂曲,最開始源自於“克勞蘇拉”的變形,是一種句子,段落。13世紀,最典型的經文歌有三個聲部,一開始上方兩個聲部是拉丁文,與宗教有關。後來上方的兩聲部逐漸出現了法語歌詞,形成了經文歌特有的“復歌詞”現象,當然,最底下的聲部就是格里高利聖詠。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中世紀的教會音樂理論,包含了記譜法和教會調式。大約從公元8世紀開始,為了使聖詠不被人們遺忘,抄寫聖詠的人在歌詞上方標註一些簡單的符號,簡明扼要的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語言聲調變化,這些簡單的符號稱為“紐姆譜”。紐姆譜出現後,記譜法越來越成熟,開始出現四線譜。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

紐姆譜。"Iubilate deo universa terra" shows psalm verses in unheightened cheironomic neumes.

紐姆譜。"Gaudeamus omnes," from the Graduale Aboense, was>

據傳當時中世紀一些僧侶在抄寫紐姆譜時把一些在同一高度上反覆出現的音能夠使其保持同一水平對齊,“線”就開始出現。開始用一根紅線表示F音,前面冠以字母F。根據紐姆音符落在這條線的上方還是下方,就知道了音高的上升或下降。後來在其上方又加了一根黃線表示C音,前面冠以字母C。進入11世紀下半葉,意大利僧侶圭多在前人基礎上又增加了兩條黑線,紐姆譜符號變成了方形音符,成為了四線譜,為今天國際通用的五線譜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意大利僧侶圭多。Statue of Guido in Arezzo

宗教音樂成為中世紀主導,意大利僧侶發展紐姆譜,為五線譜奠定基礎

意大利僧侶圭多。Guido of Arezzo's house with plaque at Via Andrea Cesalpino, 47

教會調式(又叫中古調式)。根據羅馬教會聖詠結束音在re,mi,fa,sol上,將聖詠旋律分為八種形態:四個正調式和四個副調式。四個正調式為:多利亞調式,弗裡幾亞調式,利底亞調式,混合利底亞調式。四個副調式分別在前綴加“下”,如下多利亞調式,下弗裡幾亞調式。雖然名稱和之前講過的古希臘時期調式名稱相似,但實質上並不相同。它們每兩個為一對,正調式音階的音域要比副調式的高四度。教會調式的音階排列與之前講到的古希臘時期音階自上而下的排列方式正好相反,是自下而上。在16世紀,音樂理論家格拉雷安在教會八種調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四種新調式:愛奧尼亞調式和伊奧尼亞調式及其復調式,這十二種調式就促成了後來大小調式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