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紅與黑”——記遂川縣西溪鄉文坳村第一書記郭小平

中國吉安網 李書哲、劉祖剛、李婷

6月16日,“艾雲尼”颱風肆虐遂川,當地幹群忙於災後重建不久,筆者造訪了遂川縣西溪鄉文坳村。

在文坳村的一天,思想和情感都如同潮水一般劇烈地起伏著,被村民的熱情所感動,為貧困戶的改變而開心,更被第一書記郭小平黝黑麵龐下的那顆赤子之心所打動,不由地心生欽佩。

那片紅——赤誠之心

“走,一起下村去看看!”

早上九點多,宏亮的聲音在鄉政府門口響起,黝黑麵龐的中年漢子擦了擦額頭上滴落的汗珠,襯托之下笑起來的一口白牙格外明顯,他是遂川縣醫保局駐文坳村第一書記郭小平。

路上,我們遇見了好幾撥到圩場趕集的村民,熱情地和我們打著招呼。

還沒走到村委會,身著藍布衣衫、隨身帶著助聽器的村民羅祖傳老遠就揮著手:“郭書記,郭書記!”就主動迎上來,“拉拉扯扯”地拽著郭小平的衣角,不由分說地要把我們請進屋子裡來,泡茶、拿出自個兒炒的瓜子和花生。

屋子裡有被水浸泡過的痕跡,淤泥顯然被清理過,但是還有些“頑固分子”緊緊地巴在牆面上。

原來,前陣子暴雨肆虐,也侵襲了文坳這個村莊。

6月7號上午,烏雲鐵青著臉席捲而來,暴雨吹響了集結號,惡狠狠地橫掃著地面。莊稼深陷在淤泥裡,整個身體慢慢地被吞沒,倔強地露出最後一點點翠綠。

已經有多處山路出現泥石流和塌方跡象,雨再這麼下,後果可不堪設想!幾天接連不斷的暴雨讓河道水位線已漲至歷史最高點,電線杆也泡在了水中。

情況緊急,郭小平和村幹部商定,為了避免事故發生,馬上斷水斷電。

“壞了!”郭小平一拍腦門,脫下鞋打著赤腳就往門外衝去,連傘都顧不上拿。村裡的劉禮平書記和張明鋒主任拿起傘也趕緊跟了出去,長時間的工作配合已經讓他們形成了緊密的默契。三人一起向著居住在土坯房裡老漢戴輝銀家急速地跑去。

戴老漢已經快80歲了,他們家的房子是爺爺那輩兒留下來的祖屋,是全村歷時最久的房子,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深黃的土坯牆已經千瘡百孔,房頂上的瓦也殘破不堪,從外邊兒看,倒像是武俠小說裡俠士躲避追殺,無意間誤入深山無人居住的屋子了。

老屋幾乎無法住人,獅子崗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也早就為他建好了一套保障房,可是戴老漢自有一份故土難離的情懷,郭小平和村幹部動員勸說了無數次,老人家就是不肯搬離祖屋。

山裡的村民們信奉去世的時候要在家裡才算善終,而且老房子裡還放著壽木,這是老人家不肯搬離的最主要的原因。那一次,拆除的機器開到了大門口,郭小平一再分析利害,極力勸說老人家搬離。誰料戴老漢“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你們就原諒我吧……我自打小時候就和爺爺住在這,我離不開這兒啊……”說罷不禁老淚縱橫,旁人也忍不住潸然淚下。郭小平只得趕忙將老人家扶起來,拉過長板凳坐下,和風細雨安慰老人家。

拆?還是不拆?這是個問題。明明大家都擔心著土坯房的安全隱患,可是戴老漢就是過不了這個心裡的坎兒。郭小平心裡十分矛盾,拆除工作也只得暫時擱置。

暴雨傾盆。戴輝銀老人家的祖屋地勢極低,十分危險。果然不出所料,郭小平和劉書記、張主任趕到的時候,屋後的山體已經在開始塌方,祖屋勢成孤島。顧不得許多,大家趕快挽起褲腳趟水過去。家裡斷電斷水,老人家正在手足無措地在家裡找手電筒,屋子裡漫進來的水已經高四五十公分,沒過了膝蓋位置。

一看到郭小平和村幹部趕來,老人家老淚縱橫,握著郭小平的手哽咽了:“這種時候,你們竟然還記得我這個老頭子……”“雨太大了,土坯房危險啊,必須趕緊離開”,郭小平二話不說擼起袖子背上老人家就往外走去。

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山路溼冷泥濘。在積水已經更是寸步難行,郭小平揹著老人家一步一步地摸索著方向,雙腿愈發像灌了鉛似的沉重。可他不能停下來,停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必須把老人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兩名村幹部在身後扶助著,幾個人在湍急的逆流裡才多了一份安全感。

剛把老人轉移到安置點,村幹部的電話就陸續響起。原來,家裡也進水了,妻子催著回來看看。可是檢查山體滑坡、勸說村民轉移、設置警示牌,帶領群眾清理泥石流清理路面……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抗洪搶險的戰鬥!

他們不是不擔心,這一整天在村子裡奔波來回經過家門口無數次,可就是抽不出身回一趟家。

時針已經指向了晚上十一點,郭小平不記得已經轉移了多少群眾。當所有村幹部返回匯合後,所有房屋受威脅的村民都已安全轉移,他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懸著的心終於落地!許多村民在微信群裡說,只要看到郭書記,大家心裡就踏實了。

文坳村危舊土坯房拆除整治工作開展之初,很多老表不理解。甚至在外面粉刷上白灰,想以此保留土坯房。

“只要幹部帶頭,工作就好開展!”郭小平和村委會兩位領頭人數次促膝長談。

“走,先拆我們家的,明天再去拆別的。”張主任帶頭把自己家正棟的土坯房給拆了,劉書記家新房還沒建起來,也把自家的正棟和附屬房拆了。兩人為了這事,可沒少被妻子數落。

在走村入戶中,郭小平發現窯下組黃宣良家的廚房是竹木結構,傾斜角度已經接近45度角,抱著僥倖心理的屋主竟然用一根木頭支撐著屋角!黃宣良身體不好,多次中風,妻子和兒子智力有些問題,家裡已經沒有能幹活的勞動力了。

為了幫著改建危房,郭小平和張主任主動幫助黃宣良墊付了改建廚房的材料費用,並且和左鄰右舍協商好了建房期間戶主的吃飯問題。為了節省開支,張主任開著自家的小貨車一趟一趟地去運磚頭。一次運送的時候,路面上殘留著過路車斗裡漏出的砂子,張村長的車一下失去了控制,一邊是懸崖峭壁,眼看著就要側翻,他當機立斷,馬上往另一邊打方向,撞在了山體上,所幸有驚無險。不到十天,黃宣良家用上了安全廚房。

“那戴輝銀老人家呢?他後來搬離了土坯房嗎?”我好奇地問。

“當然了。洪災之後他主動聯繫郭書記要求搬離,拆除祖房那天老人家還挺高興的,說是老房子不安全,一場暴雨下來才明白了政府的用心良苦。至於壽木,現在想通了,去世以後火化,又省事又節約用地……老人家現在接受新生事務的能力還挺快的……其實他們很善良也很簡單,只要你真心實意地為他們著想,他們也會對你交心。”郭小平爽朗地笑了。

其實,在拆除工作當中的笑與淚、溫馨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文坳村是三個村合併起來的,有1100多戶,近5000人,145戶貧困戶,是西溪鄉拆除面積最大的村,持續三個月,拆除2萬多平方,100多棟主房,期間零糾紛零傷亡零上訪,現在已經順利地通過了縣級驗收。

那道黑——黝黑麵龐

“嘟嘟!嘟嘟!”郭小平的手機響起短信提示音,屏幕亮了起來。

他看了看手機放下了,又盯著屏幕傻笑了一下。

“啥事這麼開心?”我們打趣起他來。

“嗨,沒啥。我老婆和十個月大的小兒子在外地,我說這週末又不能去看他們了,他們給我發照片來著。喏,屏保這張照片就是我和小兒子的合影……”

“不會PS了吧?那時候你挺白的,怎麼現在黝黑黝黑的……”

“哎,你們不知道,去年我回湖北老家探親,半個月後,在村委會看到每個人都曬得好黑好黑,都快認不出來了。”婦女主任王姣春接過了話茬。

那是 “三通一平”整理移民安置點的基礎建設時期,劃線、改路,工作量特別大。原先的路土質鬆軟,雨天容易造成塌方,運來的基石料場的石頭要一遍遍地填了之後,才能路面硬化。

經過三四個月的努力, 郭小平和村幹部一直操心著安置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終於在去年年底建成了,一個佔地70多畝,投資320多萬元,全縣一流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示範點,一共安置52戶住戶。

整個文坳樹林地佔土地總面積的60%,比較偏遠分散,村道又小又彎。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裡面有豐富的資源。土質適合栽種茶油和毛竹,可這路卻成了村民們的一塊心病,沒人願意進來收山貨,自己運出去賣又太麻煩。

“要不怎麼說黨的政策好呢!”羅祖傳笑眯眯地開了腔。別看他們家現在交通方便得很,原先老房子離村委會有8個多公里的路程,從村委會開車去只能到半路停下,再走上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那一片住著20多戶人家,都種了油茶和毛竹。他和妻子都身患疾病,每年要花去不少醫藥費,唯一的女兒在外地求學,勞動力都不夠,更何況是找銷售渠道。而現在3.5米寬的水泥路修到家門口,種的農產品很容易賣出去,他的老房子也保留成了“生產工具用房”,修路之後他去老房子那邊栽種勞作也只需要花上十幾分鐘的車程。

他說,郭書記可辛苦了,全村改廁那會兒,郭書記挨家挨戶幫著測量選擇發糞池位置;上莊組古乾玉家裡只有兩個70多歲的老人,接自來水有困難,郭書記就幫著老人家買了100米的水管,自己動手接好……咱們大家可都記著他的好呢。

“可不!”婦女主任撲哧一笑,“郭書記路過村民家,經常有人拉著他進自家‘吃茶’或者倒杯米酒,這可是貴客哩。上次鄉鎮交叉督查,郭書記和督查干部一起下村的時候,古乾玉老婆一人在家,雖然腿腳不便,但早就把茶點撿好了,可大家無暇‘吃茶’,她就生了氣,拿起棍子要敲大家,楞說不‘吃茶’就是看不起她……”

郭小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黝黑的面龐竟有些可愛。

我們也笑了。

大夥真幸運

從羅祖傳家出來,在村委會門口,我們碰到了貧困戶駱傳珍的女兒阿鳳,她正準備帶著兩個侄女兒去趕集。

這是一個極其不幸的女子,婆家和孃家都遭遇了車禍和罹患重病等變故,弟弟和弟媳留下兩個小女孩,母親又剛檢查出癌症晚期,阿鳳一個人就是全家的頂樑柱,她不能倒下,一旦她倒下,這個六口之家就徹底地垮了。她一直在縣城打工,節假日就回到家裡看望父母和照料果園,郭小平得知後,經常打電話或者發微信開導她要樂觀,困難一定會過去的。並且給阿鳳的果園爭取了5000元的“產業獎補”,去駱家探望時,總會給她打個電話,告訴她她父母的情況,不必掛心。

“郭書記,看到你昨天在貧困戶群裡發的微信,你可真會寬慰人!我們大夥兒認識你真是太幸運了!”阿鳳笑得那麼爽朗,那麼陽光。就好像她的生活裡沒有那些陰霾一樣。

“哪裡!能來文坳、能為大家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我的幸運。”郭小平真誠地說。

阿鳳走之後,我們一行人在村委會坐了下來。

郭小平說,來到文坳村之後,他才懂得了基層工作的瑣碎艱辛,才體會到貧困戶的不易,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脫貧,實現那些小小的心願。

初到文坳村,有很多看到崗位公示牌的村民會經常給郭小平打電話諮詢就醫問題。

長居深山的村民們有個病痛想到縣城就醫,可不熟悉地理位置、不熟悉專科醫生,想辦理辦轉院手續和報銷的時候更是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郭小平在村裡還有當天的工作,無法親自帶大家看病,於是就把主意打到了單位的年輕人身上,讓他們幫忙接貧困戶和幫忙聯繫醫生。局裡的80後胡海洋對接到郭小平的電話已經習以為常了,他自己也笑著說為了聯繫和接送文坳村的村民看病,連腿都跑細了。

慢慢的,郭小平發現,導致貧困的原因之一就是疾病。所以,他聯繫了縣城醫院的專家和專科醫生到文坳村義診,通知了所有的貧困戶和部分他了解情況的村民,給大家就醫提供便利。

寨前組的肖德文在贛州治療花費了醫藥費7萬餘元,因異地結算只能報銷50%,後來郭小平帶著票據多方奔走,最後成功爭取到報銷90%醫藥費,避免了因病返貧。

“要幫扶貧困戶實現全部脫貧,責任重大!”郭小平皺了皺眉頭。“我們希望能夠盡力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這樣他們才能真正脫貧。下莊組的80後劉春明有養殖技術,我們讓他去參加了縣城的創業培訓班,現在他的養殖場養殖了珍珠雞400多隻,剛開始我要經常過去了解生長、防疫、場地情況,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目前第一批產品通過網絡渠道和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宣傳已經全部銷售出去了。 所以我們打算多開展‘村民茶話會’,讓嚐到甜頭、成功脫貧的村民分享經驗,這樣才能讓貧困戶們幹勁更足。”

話音剛落,他的手機又傳來了提示音。那是去參加專業技能的貧困戶在微信群發來的消息:“感謝您,郭書記,提前通知我回鄉參加培訓,受益匪淺。”

端午節之前,郭小平提前在自己建立的貧困戶交流群裡發佈了培訓信息,並和部分想回鄉創業的貧困戶及家屬多次聯繫過,以便外出務工人員提前安排好假期,既能參加培訓,又能回家過節。

他體恤貧困戶一樣有尊嚴,愛面子。在微信群裡只有他和貧困戶,這樣才能保證他能夠真正傾聽到貧困戶的心聲,大家有些問題也好溝通。

145戶貧困戶,都保留著郭小平送的一個杯子,上面刻著“醫保局郭小平贈”幾個小字和聯繫方式,以便大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和他對接。郭小平對每戶貧困戶的情況都瞭如指掌,每戶幾口人吃飯、家裡人種植什麼、是否成家,甚至連灶臺的位置他都清清楚楚。這背後,是他密集走訪、和貧困戶的交心交友。

“近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洪災導致公路和水利設施損毀嚴重, 希望交通、水利、農業、民政等部門幫助文坳村和受災群眾開展災後重建,我還在籌備一個基金會,藉助社會力量幫助病患的村民們,希望能夠如願吧。”

血紅的夕陽下,文坳村的田野上,總是會出現一個黝黑的中年漢子的身影,他懷揣一棵赤子之心,他在播種著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