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通過學習保險知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合理配置保險對一個家庭而言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對於定額給付型的保險,比如重疾險都有種擔憂,那就是現在國內的通貨膨脹如此嚴重,幾十年後,重疾險的保額能跑得過通脹嗎?會不會根本不夠賠?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這個問題。

一、重疾險保額,是否會跑不過通貨膨脹?

有些朋友在交流時,憂心忡忡:"假設我今天買了一份終身重疾險,保額為50萬,幾十年後,通貨膨脹估計比終身重疾險還跑得快,那時候,100元人民有可能相當於現在的10塊錢,到時候萬一身患重疾,會不會面臨很尷尬的局面,就是雖然拿到了50萬的賠付,但是其實際價值卻大幅縮水。這樣看下來,買終身重疾險,意義何在?"

甚至還有朋友以自身家庭購買的重疾險舉例:"拿我家來說,07年那時候,我愛人剛畢業,考慮到未來的家庭重擔,當時我毅然決定,給自己購買一份重疾險,每年繳納保費2000元,保單保額為10萬元。一晃十年過去了,現在發現,當初的10萬元,看上去似乎還挺多,放到現在,真的發現買不了啥東西。"

如此說來,既然購買重疾險,抵禦不了通貨膨脹,那麼,它還值得我們去買嗎?"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顯然,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是個好問題。既然談到了通貨膨脹,那麼,“保險觀察”就結合長期重疾險和終身重疾險,深入聊聊。

根據某人壽廣東地方分公司2017年投保及理賠數據顯示,重疾險理賠保額平均值僅9.29萬;與此同時,泰康人壽的2017年度理賠大數據也顯示,2017年重疾險件均賠付保額5.8萬元。

從上述數據可見,國內重疾險的理賠保額還是普遍偏低。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保險賠付的保額偏低呢?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投保理念還不夠,對於保險配置習慣性抱著配一點總比沒配好的思想,沒有按照重疾治療費用+康復費用+工作收入補償的思路配置,往往最後保額配置不足。

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通貨膨脹了,現在出險理賠的重疾險,很多集中在十年前投保的人群之中,依據當時的消費水準和收入情況來看,買一份重疾險保額可以達到10萬,是個不算低的選擇。而這些年通貨膨脹作用之下,使得10萬保額已經不足掛齒。

“保險觀察”還查閱了相關的官方數據。

早在2012年,廣東佛山市財政局局長黃福洪曾在經濟分析會上發表講話。他舉例說,如果以1978年作為起點來計算,中國社會的財富,大概增長了300倍。但是,中國的貨幣投放量,卻增長了9000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35年來,整個中國的通脹率,已經高達驚人的30倍。今天的30元錢,大概相當於1978年的1塊錢。

所以,黃福洪提出一個在當時還非常驚人的觀點——要想幹好財政工作,就得敢於舉債。

當時的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也坦誠表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央行所採用的法寶都是貨幣刺激,20年來,貨幣總量一共膨脹了約60倍。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經濟專業人士,在分析國內通脹時不看CPI,而是看M2的原因。因為貨幣總量更能說明市場上貨幣流通的需求量

兩位官方人士的講話,其實,無意中向社會洩露了一個大秘密,那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可能已高達30-60倍。

確實,任何普通家庭在看到上述通貨膨脹率時,心裡都會忐忑不安。

然而,“保險觀察”想跟這些朋友說的是,買重疾險是否需要考慮通貨膨脹,和你買大米,買水果,買汽車等等是否需要考慮通貨膨脹一樣,不管買了,還是沒買,其實,通貨膨脹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存在與社會各個領域,是國家經濟大環境和貨幣政策所決定的,就我們個體而言沒有選擇的權利。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要想抵禦通脹的影響,我們必須得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通過資產配置來實現資產穩健增值,以此來對抗通脹。

但是在資產配置的序列中,保險從來都不是承擔進攻的角色,相通過保險來對抗通脹,本身就不是一個理性的問題。

此外,通貨膨脹這一因素,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們在制定各種長期保險產品的價格時,就已經將通貨膨脹計算進去了。

眾所周知,保險定價非常複雜,需要進行大量的假設,比如說,預定費用的假設、預定利率的假設、預定發生率的假設等等。而通貨膨脹對於未來保單價值的影響因素,保險公司在預定利率假設中已經有所考量。

換句話說,就是,保險公司制定的保單費率,會將每年度的保額,貼現到當前的現值,然後一併計算。

預定利率越高,未來保額折算至當前的保額會越低,但是相應收取的保費也越低。

我們假設一款保險保額為50萬元,預定利率為3.5%,不妨計算一下30年以後出險獲賠50萬元,那麼,在當前的現值約為=50/(1+3.5%)^30=17.8萬元。同樣可以計算出,40年以後,如果是保額50萬,那麼,在當前的現值,約為=50/(1+3.5%)^40=12.6萬元。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30年以後出險獲賠50萬元,現值約為17.8萬元

但是,正因為保險公司預定利率定得高,保額折現值變低,相應基投保人買到的保險產品就會價格更便宜。

比如,投保人在市面上購買一份終身重疾險,保額50萬,分30年期繳費,年繳費大概為8000元。假設保險公司在早期產品定價時,根本沒有將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入內的話,那麼,在相同條件下,他每年需要交納的保費,區區8000元肯定打不住,起碼要翻個跟斗。

當然,上面提到的系列數學運算,不一定每位朋友有看得明白。所以“保險觀察”再換一個角度,來聊聊保險產品和通貨膨脹的關係。

眾所周知,通貨膨脹是客觀存在,如果投保人過於關注未來保險產品的保額貶值問題,往往就會忽略未來所須繳納保費的通貨膨脹問題,而保費在通貨膨脹作用之下,對投保人而言卻是起到了正向作用

要知道,對於長期重疾險來說,採取的是均衡保費,每年的保費是固定繳納的,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動。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假設投保人每年繳納保費8000元,連續繳費30年,那麼,隨著通貨膨脹,投保人每年繳納的保費相當於是在不斷減少的,第30年說繳納的8000元,和第一年所繳納的8000元,其實際價值完全不同。

還是以3.5%的利率來算,30年後交8000元,相當於現在交的2850元。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30年後交8000元,相當於現在交的2850元

一言以蔽之,儘管保單保額在持續縮水中,但是,對應的年繳保費,也是在相應縮水。十幾年前,需要繳納上千元,貌似不少,但是拿到今天來看,這上千元似乎也不值一提吧。

退一步說,投保人在思考通貨膨脹時,喜歡盯住幾十年後的保額貶值不放。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誰能保證風險一定和你約定在幾十年後"見面"嗎?

古語道,天有不測風雲。風險有可能一輩子也不出現,也有可能在幾十年後出現,當然,也不排除過幾天突然就出現。

未來幾十年後,通貨膨脹固然會使得保單價值大幅縮水,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風險的不確定性。如果風險是確定的可以提前做好防範的話,那我們也就不需要保險了。

其實,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真正可怕的,不一定是貨幣貶值,而是謀生能力的貶值,或者是身體健康的貶值。說必定還沒等到貨幣貶值,風險就已經大駕光臨。這時候,能守候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度過難關的有什麼?舉目四顧,唯有保險!

所以說,投保人必須意識到,我們今天購買重疾險,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自己的核心保障時間段身體出問題,導致在財富還沒積累起來時就被消耗一空,這才是對整個家庭的巨大打擊。

二、保險如何應對未來的通貨膨脹?

剛才聊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一致認同,未來的通貨膨脹會導致保單保額相應縮水,這是一個不爭事實。那麼,如果需要加保的話,該如何加保呢?估計很多朋友又是一頭霧水。

下面大致解釋一下。

這裡,“保險觀察”簡單談談身邊一位企業家朋友,也就是投保人老王的加保故事。

大概在10多年前,老王剛參加工作,他爸媽疼愛兒子,給他買了一份長期人身險。這款產品是一份萬能險的組合產品,主險是終身壽險,還附加了提前給付型的重疾險。當時保單上寫明的身故保障為21萬,外加身故當時的保單賬戶價值。重疾險的保障是20萬元,而且,在保險公司賠付重疾險金後,身故保障將等額減去已賠付的重疾保障。

時過境遷,中國社會一躍千里,老王也成家立業了,當初的那份萬能險,在老王眼裡,早已不能滿足保障家庭的需要。於是,老王在過去8年中,找保險公司,做了3次加保。

那麼,老王是依據什麼來做加保的呢?

由於重疾險具有收入補償功能,所以,最簡單確定重疾險保額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年收入基數上,乘以一定倍數。說得更準確些,其實,有收入就必然有支出,投保人需要收入補償,其實是為了日後自己身患重疾後,可以獲得一筆不菲資金來維護家庭的正常生活開銷。保單保額,就相當於開支補償額度。

加保前,老王算了一筆細賬,要想支持正常生活,最好要有5年左右的補償,在未來5年內,將有很多大額開支,大致計算下。

  1. 小孩的育兒費用,大概70萬左右。
  2. 房子的還貸費用,大概80萬左右。
  3. 家庭的餐飲消費,大概35萬左右。
  4. 父母的贍養費用,大概40萬左右。
  5. 家用物品置換費用,大概10萬左右。
  6. 如果不幸身染重疾,還得加上兩年多的營養費用、身體康復成本,大概70萬。

依據上述賬目,老王大致得出,如果想要匹配自身當下所需要的重疾保額,大概數字為305萬。

當然,最初老王也沒有將保額計算得這麼精確,這只是他根據自身最近兩年的家庭收入、家庭責任和對未來生活的整個預期,所做出的判斷。

因此,老王在過去幾年中,當手頭寬裕後,就另行購買了3份長期重疾險,每份保額100萬。

可以說,老王已經為自己的健康和家庭財務安全,佈下了重重防線。即便重疾來臨,想要將聰明的老王拖垮,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老王已經將罹患重疾的家庭財務風險充分轉移給保險公司了。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再來看另外一個反例。

梅梅是某保險公司的一名業務員,人長得青春漂亮,工作上特別賣命,經常通宵達旦工作。業績上,也將其他同事遠遠地甩下了一大截。

雖然兩年前梅梅已經購買了40萬保額的重疾險,但是梅梅心裡其實也藏有隱憂,擔心這麼拼命工作,有一天會支撐不住,一旦患上重病保額可能不夠,就無法充分轉移風險了。

正當梅梅打算給自己的健康再次加保時,大難開始臨頭了。

梅梅突然發高燒,然後到醫院做了骨髓穿刺,後面因流血不止,開始每天輸血小板,但病情持續惡化。再後來,醫生確診,梅梅患有急性極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症。

隨後,梅梅的家屬,陪同梅梅,轉戰各家知名血液病醫院,開始了"燒錢"之旅。

梅梅所在的保險公司,火速為她辦理了理賠,並在兩週內,將40萬理賠金支付到賬。儘管如此,梅梅因病出現各種併發症,並開始使用各種抗生素治療,每天的治療開銷,達到了七千至一萬元。

40萬的理賠金,僅一個月時間,差不多就消耗殆盡,而未來依然面臨壓力山大的醫療費用。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租房費用、飲食費用、護理費用,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打擊……

落到這步境地,梅梅腸子都悔青了,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熟知保險的保險業務員,為什麼當初不早點加保呢?

所以,這其實給很多人敲響了警鐘。

很多人認為自己買了十萬、二十萬的重疾險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這遠遠不夠。

對於重疾險來說,隨著通貨膨脹,未來保額的縮水是鐵定的。重疾險保額,永遠不嫌多。

“保險觀察”曾經聽到一位心臟外科醫生說過一句話:"依我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重疾險,其實就是'工作損失險'。"

這位醫生,可謂是對保險看得非常通透。

所謂的工作損失,實際上往往容易被投保人所忽視,更多的人往往認為重疾險就是用來治病的。但是重疾險的保額是定額給付的,投保了多少保額,賠付就是多少,保險公司不會去管這筆賠償款花在哪裡了,是不是花在了看病之上。

因此,重疾險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補償工作收入損失。

要知道,投保人一旦不幸罹患重疾,一時半會兒將不能繼續工作。退一步說,以惡性腫瘤為例,即便是度過了最關鍵的5年生存期,身體基本痊癒。但是5年之後再度出山,工作效率也勢必大打折扣。一個是工作上不能太過於操勞,另一個是投保人脫離崗位這麼久,原來熟悉的技能估計也變得生疏。所以,不難猜想,屆時收入下降是必定的。另外,還要考慮到,投保人躺在病床上,家人也得無奈之下辭職照料,辭職損失也會對家庭財務造成重要影響。

所以,在配置保險時,我們除了要配置足額的重疾保額,還應該配置一份醫療險。這樣,當不幸罹患重疾時,可以主要讓醫療險來承擔重疾治療費用,而重疾險則用來承擔後續的康復理療費用、補償工作收入損失和家庭其他費用支出。這樣壓力會大大減輕。

而在現實生活中,“保險觀察”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卻發現竟然有不少人對於加保一說持有比較反感、極端的觀點。

這些人認為,"什麼病要花上百萬啊?得了那麼嚴重的病,也就臨死到頭了,還治什麼治啊,找根繩子往脖子上一套得了,省得害人害己。"

說實在話,“保險觀察”每次聽到這種回覆,內心總會湧起一股悲涼的感覺。說這話的人,嘴上說得豪邁,估計真要大難臨頭,內心真的就願意直奔黃泉?

據“保險觀察”從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瞭解到的數據,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治癒率,也在逐年提高,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重大疾病的存活率不斷提高,“保險觀察”呼籲對於重大疾病,大可不必心存悲觀。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努力工作,未雨綢繆,並根據自身收入提升和通貨膨脹情況,做好保險多次配置、合理加保的準備,為自己備足風險基金,以應對未來持續上漲的醫療費用。

真心希望有一天,“重疾”不重!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人公眾號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歡迎諮詢!

保險越來越貶值,通脹怎麼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