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揭祕!南通五山地區鮮為人知的國防坑道

揭秘!南通五山地區鮮為人知的國防坑道

視覺南

微信號:nantong-vision

點擊上方"藍色字"可關注我們!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坑道內四通八達,盤根錯節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坑道內別有洞天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為加快工程進度,每個坑道口分三個作業班晝夜24小時輪班作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力、財力缺乏,技術條件也差,不僅沒有機械化設備,就連簡陋的風鑽也沒有。每條坑道就靠幾根鋼釺、幾把10磅、12磅的大錘,穿孔爆破。成千上萬立方米的石渣,也是用最原始的籮筐、扁擔,一筐筐,一擔擔,一鍬鍬地把碎渣運出。坑道中場地狹小,爆破煙塵排不淨,空氣渾濁,汗水每天都把工作服弄得溼漉漉的,當戰士們下班走出坑道時,除了眼睛和牙齒髮白外,滿臉烏黑,活像礦工出井。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張興華老人回憶那段艱苦的歲月

運輸連官兵會從洞裡運出的石塊中選取尺寸合適的進行再利用。當時在劍山橋旁設有一處工地,將坑道運出的石頭拉來,根據被覆需要靠一臺粉碎機粉碎出不同規格的石子。為保證工程質量,運輸連官兵在劍山河人工清洗石子和黃沙。寒冬臘月,“赤腳站在河裡,流淌的河水冰冷刺骨,像刀子一樣在腿上劃過。”但他們手腳凍腫也咬牙堅持。從卡車上卸下大量的建築材料也全靠肩膀扛,扁擔挑、槓子抬。“運水泥一扛就是200斤吶。”回憶往事之艱苦,時任運輸連二排排長的張興華至今刻骨銘心。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坑道里留下時代的印記

打坑道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十分危險。1961年初夏,狼山東段的一處坑道在施工中發生塌方,一個戰士被掩埋。事故發生後,部隊緊急救援,但救援人員進入後再次發生塌方……先後三批人員被掩埋,30多名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將他們年輕、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猶存的黑黢黢的山洞,承載了那段慘烈的記憶,也彷彿在訴說著那段悲壯的往事。

頂尖的質量標準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幾十年過去,這些坑道仍十分堅固

當年的“參戰”官兵都將這項國防工程視為關係國家安危的神聖任務,不敢有絲毫馬虎或偷工減料,他們對各項質量標準的制定非常嚴格,施工要求十分苛刻。如毛洞被覆所用的砂石必須選擇抗壓係數8以上的岩石加工,按大、中、小石子三級配料,用篩孔2、4、6釐米的鐵絲篩篩選分級,然後再按重量比用磅秤一筐筐稱好,洗淨後才能拌和混凝土。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當年的施工要求十分苛刻

對黃沙的選用更加嚴苛,對其硬度、粒徑、雜質比例都有嚴格要求。為保證混凝土的強度,所用沙石料都像淘米一樣淘洗乾淨。為防二次汙染,劍山河邊堆放場地還要鋪上特製的墊子。在混凝土澆築中,水、灰、沙、石比例要求極嚴,每次都按照配比用秤稱過。官兵們對遵守施工中的質量技術規程就如執行戰場命令一樣嚴格。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軍山東麓一處坑道口的軍標

正因為有這樣的質量標準,儘管時過幾十年,但這些坑道至今仍十分堅固,地質穩定。

工程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將暫不使用的坑道口用石塊砌好,再用混凝土澆築,蓋上泥土後移植上樹木、草皮。搞好偽裝後才能申請驗收交付。

美好的軍營記憶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運輸連部分官兵在狼山合影

“打坑道”是與艱苦為伴、與寂寞為伍的日子,但戰士們從中磨鍊了自己,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施工中最激動的莫過於坑道快要貫通前那扣人心絃的時刻。

“我們連(在劍山施工)和對面一連施工的軍山,經測算應該是最後一個作業面了。炮眼打進去不多時,漸漸地聽到了對方清脆的錘聲甚至隱隱約約的講話聲,我們雙方都沉浸在勝利前一刻的喜悅之中。最後一炮由二班長裝藥,我負責點火,電話和對方約定同時點火,一聲炮響之後進洞,一眼就看到了對面洞內射進的一絲光亮,我們歡呼雀躍起來,雙方戰友鑽過不大的對接口,熱烈擁抱,相互祝賀。兩個洞口的對接相當精確,正負沒有超過10cm。”當年下連當“兵”的代慶(1934年生)回憶起那個時刻仍激動不已。

工作是艱苦的,但軍營生活是開心的。軍官和戰士們像親兄弟一樣,休息時間軍官幫新戰士學文化,戰士們偷偷地替軍官洗衣服。節日裡官兵一起唱歌、打球、遊戲。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時任南通軍分區副司令員劉金山

1958年開始下連當“兵”運動,時任省軍區司令員段煥競將軍和南通軍分區副司令員劉金山(《鐵道游擊隊》中劉洪的人物原型)大校都下連“當兵”,他們除出席重要會議外,都到營房和戰士們同吃、同住,那時就餐根本沒有桌椅,總是全班席地或蹲著用餐,司令員們絕不開“小灶”。大家最盼望的是星期天,因為每到這一天,劉副司令員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大家講述當年鐵道游擊隊打日本鬼子的故事。

第二期坑道施工時,機械化程度已經有了提高,參與施工的戰士們的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聶鳳智將軍還曾乘坐直升機前往工地與營房(東奧山莊舊址)視察、慰問。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廢棄的營房仍清晰地留有歷史的印記

今天,戰爭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大部分坑道已不再被賦予軍事功能。狼山、馬鞍山的坑道曾經對遊客開放,現早已封閉。軍山的洞口多數封閉,西側彈藥庫停用後已與營房一起轉租給民營企業,有的經營戶還利用坑道獨特的條件栽培了菌菇。

隨著經濟建設在國家戰略中地位的提升,戰備坑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作為一個時代的實物見證,其歷史價值不容置疑。為了進一步適應時代的需要,貫徹落實《人防法》,我們應向世人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實現國防工程從單一利用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轉變。如果能借鑑其他地區的成功做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將其與國防教育、紅色旅遊、發展經濟(國防坑道冬暖夏涼,長年恆溫在16℃左右,適合香蕉存放、菌類種植和酒類儲藏。)有機結合,應該不失為一件好事。

揭秘!南通五山地区鲜为人知的国防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