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汕頭,“二次創業”的機會來了?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如果將廣東比喻成一隻鳥,那珠三角就是鳥的“頭部”,粵東、粵西是“兩翼”,粵北山區則是“尾巴”。從經濟體量看,這隻鳥顯然存在嚴重的“頭重腳輕”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GDP總量達8.99萬億元,但近80%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汕头,“二次创业”的机会来了?

2018年上半年廣東各地市生產總值及增長 圖片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可以說,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發展的最大軟肋。

怎樣才能讓翅膀“硬”起來?在去年12月發佈的《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中,珠海、湛江和汕頭被確定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

作為粵東地區的龍頭城市,汕頭頭頂“經濟特區”光環,坐擁沿海地理優勢,卻一直髮展得不溫不火,人均GDP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經濟特區中,也只有汕頭尚未設立自貿區。

不過,廣東省自貿辦主任曹達華日前公開表示:《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所確定的122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完成119項,完成率達97.5%,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下一步,將推進廣東自貿區擴區,為汕頭經濟特區等地爭取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平臺。

這一次,汕頭能抓住機會嗎?

被遺忘的經濟特區

論開放歷史,汕頭其實一直走在前列。

自1860年開埠以來,汕頭一直是近代中國商貿最為發達的港口城市之一,被視為“嶺東之門戶,華南之要衝”。改革開放後,1980 年8月,汕頭作為全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獲批設立。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汕頭前20年積累了許多先進經驗,但後期發展明顯滯後,甚至大家都慢慢忘了它還是一個經濟特區。

汕头,“二次创业”的机会来了?

從“經濟特區”到“自貿區”,可謂汕頭的“二次創業”。早在2014年,汕頭就曾發出“申報自貿區”的聲音,如今,這個聲音正變得日益強烈。

今年初,廣東兩會,汕頭市濠江區委書記吳文兵提交《關於設立廣東自貿區汕頭片區的建議》。其中談到,依託汕頭保稅區,通過推動臨港經濟區向自貿區轉型升級,支持粵東地區加快振興和發展。

隨後的全國兩會,包括林建嶽在內的21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議汕頭聯合粵港兩地,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建設汕頭自由貿易港。

正式申報始於今年6月。當時,“高起點申報自由貿易區”被寫入汕頭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報告。同時,汕頭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並正式向廣東省遞交建設自貿區的申請。

汕頭的行動得到了廣東省的積極支持。今年8月底,廣東省自貿辦主任曹達華專門帶隊赴汕頭調研。在一番考察過後,曹達華在座談會上表態:廣東省自貿辦將做好“服務員”,全力配合汕頭做好自貿試驗區申報工作。

在談到汕頭申報自貿區的優勢時,汕頭市商務局局長劉文華將其總結為四點:作為首批經濟特區,有改革開放的先行優勢;具有獨特的華僑優勢,擁有豐富的華僑華人資源;在對外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方面,汕頭髮揮了很大作用;汕頭是廣東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正在全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專注打好“僑”牌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原來的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海南相繼獲批自貿試驗區,唯獨汕頭未能入圍。在如火如荼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地處粵東的汕頭,同樣只能遠遠觀望。

但在廣東全省經濟版圖中,汕頭肩負重任,顯然不能被落下。

汕头,“二次创业”的机会来了?

今年7月,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赴汕頭調研時強調,要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打牢產業基礎,加快成為牽動粵東發展的強大支撐、重要引擎。

此前,汕頭市商務局局長劉文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我們十分清楚地意識到,國家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沒有自貿區)這是汕頭的一個短板,如果這個短板不趕緊補上,就會在開放的新浪潮中越來越落後。”

而要申報自貿區,汕頭最重要的一張牌,就是“僑”牌——統計顯示,在中國約5000萬海外華僑華人中,潮汕籍僑胞就佔到1000多萬人,遍佈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汕头,“二次创业”的机会来了?

由著名實業家和慈善家李嘉誠參與創辦的汕頭大學 圖片來源:汕頭大學官網

經濟學博士、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認為,汕頭有遍佈海內外的僑資僑力僑智,但沒有主動利用僑資僑力僑智打好“僑牌”,這是汕頭髮展亟需補上的短板之一。

為打好“僑”牌,目前,汕頭已經建立起一個重要載體,就是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其中,金融產業是試驗區發展的重點。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曾談到,金融產業作為華僑試驗區九大產業之首,特別是跨境金融,應成為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的發力點。

能否突破“慣例”?

雖然汕頭建設自貿區具體細節尚未披露,不過,汕頭市委書記方利旭此前曾對媒體透露,汕頭將主動作為、不等不靠,提出“模擬自貿區、比照自由港、融入大灣區”的做法。

不過,汕頭想要加入自貿區“朋友圈”,遠的不說,首先就面臨如何突破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汕头,“二次创业”的机会来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在全國12個自貿試驗區中,除海南外,其他11個自貿試驗區的空間範圍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尤其是第二批和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其面積都未超過上海自貿區。

很多自貿區專家和官員都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談到,上海之後的自貿試驗區(除海南外)之所以都遵循面積不超過120平方公里的“限制”,至少包含兩層考慮:

一是希望後續自貿區從範圍上不超過上海自貿區;

二是希望自貿區能夠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範圍,這樣也有利於總體把控自貿區這塊“試驗田”的風險。

這條不成文的“慣例”,也許是擺在汕頭面前的一道隱形難關。目前,廣東自貿試驗區實施範圍116.2平方公里,在各大自貿試驗區中面積相對較小,但如果汕頭加入進來,廣東自貿區總體面積將大概率超過120平方公里。

120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間,會不會成為汕頭加入自貿區的阻礙?現在,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