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6.8海里的距離,

10萬餘海里的航程,

一條半個多世紀未曾“拋錨停航”的擁軍船,

連接的不僅是陸地和海島,

更是駐地群眾和守島官兵的心……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辛未攝

有一種情誼,無關歲月;有一種堅守,無關風雪。

距榮成市院夼村6.8海里海域的蘇山島,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鋼四連已經在此駐紮了59個年頭。在這片海域,那條承載著駐島官兵與老百姓深厚情誼的擁軍船,也整整航行了59個年頭。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一條擁軍船揚帆起航

1959年冬的一天,海上駭浪滔天。

院夼村的村民已經近一週沒有出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民不出海,就意味著餓肚子。

面對海上巨浪,40歲的王道倫沉默良久後,決定用自己20多年的打魚經驗與老天賭上一把。20歲的王義寬,憑著初生牛犢不畏虎的勁頭,堅持要跟師傅一起出海。

海面上,天氣寒冷,浪大風高。海浪肆虐搖晃著漁船,兩人在駛離陸地5海里處迷失了方向。

沒有燈塔,也沒有避險之處。王義寬蜷縮在船角瑟瑟發抖,王道倫拼盡力氣划著櫓,與大自然做著頑強抗爭。

漸漸地,王道倫感到體力不支。狂風巨浪繼續肆虐著小船,波濤下的暗礁隨時可能把船顛覆,巨大的恐慌將師徒二人逼到了絕望邊緣。

忽然,遠方隱約傳來聲音。是鑼鼓聲!這附近有船隻或者是陸地!

師徒二人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使出最後的力氣,終於衝出困境,眼前是一座小島!十幾名解放軍官兵在岸上站成一排,有的使勁敲著鑼鼓,有的奮力揮舞著紅布為他們指引方向。

登島後,王義寬因受涼受驚嚇,發起了高燒。戰士們拿出藥物,輪換著為他量體溫、餵飯、喂藥。王道倫也被官兵安頓在一張溫暖的床上。拉著解放軍戰士的手,回想起海上的兇險經歷,王道倫熱淚橫流。

師徒二人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身體漸漸康復。他們發現,這個小島是一座“四無島”,守島官兵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今後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解放軍。”師徒二人在心底許下承諾。

後來,又先後有7名漁民在蘇山島附近海域遇險並獲救。院夼村村民口口相傳:“蘇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們的救命恩人!”

1960年秋,院夼村黨支部研究決定,選用村裡最好的一條漁船,來往於蘇山島與院夼村之間,負責接送官兵上下島和運輸物資,王道倫自告奮勇成為第一任擁軍船長。自此,一條擁軍航線正式開通。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資料圖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擁軍接力棒傳承不歇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

59年來,院夼村逐漸由一個貧瘠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個富裕的新鄉村。

鄉親們日子好了,擁軍船也從當年的手搖櫓船,變成了如今的電動馬達船,可那真摯淳厚的擁軍情卻從未改變,擁軍船的接力棒已經傳了五任船長。

幾十年來連隊官兵與院夼村民風雨同舟、互幫互助,曾多次患難與共。

走進擁軍船第四任船長劉新民的家,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他與駐島官兵的合影,盈盈笑意掛滿眼角眉梢。

回憶起2005年的那次險情,這位65歲的老人仍心有餘悸。

“天氣預報報的下午要刮8級大風,8級大風啊,浪太大了,船容易翻!”劉新民回憶,那天他剛結束上午的出海任務便接到了下午停航的通知,回到家準備吃午飯。

就在此時,時任四連指導員張明健突然打來電話,他的孩子在島上的石階玩耍時,不慎摔落傷了腦部!

“四連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往島上走就我這一條船,說啥我都得去救孩子的命!”沒有絲毫猶豫,劉新民立馬放下碗筷,穿起衣服就跑向岸邊的擁軍船。

迎著風浪趕到蘇山島,劉新民一看孩子頭上鮮血直流,心急如焚地接上孩子就趕緊掉頭返航。

擁軍船續航能力有限,到達蘇山島後必須要再加油。船離港後劉新民狠狠一拍腦門兒:忘加油了!可情況緊急,容不得片刻耽擱,劉新民定了定心神,沒向船上的其他人提及此事,而是加大馬力繼續迎著風浪急速行駛。

那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當時我就豁出去了,哪還顧得了那麼多,就想著一定要把孩子送到醫院,救咱們娃兒的命!”那天如果船再多行駛十分鐘,柴油就有可能完全燒乾,後果不堪設想。

幸運的是,擁軍船最終平安靠岸,一行人及時趕到醫院,孩子脫險了。

59年來,擁軍船深夜接送突發急病的官兵下島就醫次數累計達53次。緊急情況下,遇到大風大浪也不停航……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一條擁軍船,破浪航行59年未曾“拋錨停航”

海天見證軍民魚水情

一個平常的中午,蘇山島上暖意融融。

“泰叔,開飯嘍!”駐島第21任連長劉洪乾端來熱氣騰騰的排骨湯,招呼第五任擁軍船長錢均堂吃飯。錢均堂小名叫福泰,今年63歲,島上的官兵總親切地叫他“泰叔”。

2012年,泰叔因肺出血緊急住院。術後不到一週,他急著出院,瞭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始終牽掛著擁軍船。他倒下了,四連的官兵可怎麼辦?

泰叔急,四連的官兵更急。他住院第二天,連長指導員便帶著戰士們拎著大包小包的營養品去探望。四級軍士長崔家俊說:“泰叔寒來暑往地接我們上下島真的很辛苦,我們只希望泰叔能平安健康。”

逢年過節,官兵為“大家”而捨棄了“小家”。而院夼村的村民們卻用自己的關心,讓官兵感受到家的溫暖。幾碗皮薄餡大的餃子,配著一盤盤熱騰騰的家常菜,看著官兵們吃的熱火朝天得勁兒,村民們看在眼裡,甜在心頭。

“在海島上駐紮,海島就是我的家,與鄉親們為鄰,就要保一方安寧,為鄉親們排憂解難、辦點實事!”連長劉洪乾說道。

養殖海帶是當地村民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每年盛夏季節架海帶、收海帶,都是村民最忙碌的時候。

“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們隨時出動。”看著村民們在幾千畝海帶晾曬場忙碌的身影,島上的官兵決定下島幫村民收海帶。

冒著酷暑,官兵們在陽光的炙烤下把架子上的海帶一個個解掉,一忙就是半個月。十萬多根的海帶繩把村民與連隊官兵的心緊緊地綁在一起。

在這片洋溢著軍民魚水深情的蒼茫大海上,像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那條擁軍船的每一個故事,都有海天見證。

--- END ---

來源 中國軍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