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天使投資人內參》的那些事兒

老王創業日記

第283篇

今天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在泰國跨年,假期快結束了,寫作慾望反而越來越強烈,就絮叨絮叨《天使投資人內參》的那些事兒吧。

在2017年的時候,我隨手註冊了一個公眾號,叫《天使投資內參》,後來在其中加了一個"人"字,改為《天使投資人內參》,但註冊後其實是一直放著,沒有啟動任何的運營活動,直到今年,也就是2019年初,我決定把【快報道】這個業務專門做一下,才決定啟用此號。

當時最開始糾結是否要把【快報道】都發在《老王創業日記》這裡,後來我跟小編丁小p同學商量了一下,覺得還是應該把【快報道】挪個窩,放在我的創業日記裡面有點兒不倫不類,而且創業日記這個號基本全是我自己做原創,連轉載都非常少,如果加上太多的【快報道】的內容,感覺就變味了。

《天使投資人內參》這個號呢,顧名思義,就是給做早期投資的朋友們看的,除了個人天使,也包括投資機構的一些朋友,都會來關注,到現在粉絲其實也很少,目前最多也就幾千個的樣子吧,但比較精準,讀者們的身份確實都與早期投資有關係。


天使投資人與創業者本質上是一類人。創業者要經歷長期的隱忍與持續奮鬥來做成一個項目,天使投資人往往也要經歷創業的大部分過程,與那些專門投資中後期的機構投資者不同的是,天使投資人經歷的時間跟創業者可能是一樣久的,收穫卻遠不如後來的機構投資者,從這個角度上說,我一直認為一個項目最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其實就是創業者的合夥人。

做創業者的合夥人,這也是我們做【投緣幫】的初衷。

我自己也在天使期投資過一些創業項目,也可以算是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天使投資人,但我在做早期投資的時候,常常苦於沒有足夠的渠道去接觸到更多的項目,四處尋找之後,發現很多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因為天使投資乾的也是髒活累活。那時候我就在想,如果能做一個面向早期投資人的工具,幫助他們解決項目難找,難以判斷及後續跟蹤等等這些問題,那一定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

【投緣幫】運營到第一個18個月的時候,我發現,上述困擾天使投資人的問題,可能在我們做【投緣幫】到過程中順便就給解決了,所以我就先把公眾號註冊了下來。


2019年初,【投緣幫】滿第二個18個月,我開始嘗試用《天使投資人內參》來發布【快報道】的內容,剛發了兩篇,就被圈裡一位做投資的朋友肯定了這種方式的價值。

《天使投資人內參》的那些事兒

接下來,團隊小夥伴的信心就比較足了,我囑咐丁丁,讓她多招幾個實習生一起做,【快報道】要在運營3年的時候,真正成為一個面向早期投資人群體的有價值的在線工具。

最開始的【快報道】,就是做了一個叫《我是創始人》的欄目,我跟丁丁講,我比較關注的是信息量,我們要面向的不是常規媒體的做法,而是要做一種新型的數據庫,體現信息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講,把這個數據庫的數據單元模型打磨出來更重要,具體到這個場景中,就是如何問問題,問什麼樣的問題,問題的展現形式是怎樣。

《我是創始人》做了一段時間後,我對發稿的頻次不太滿意,可能是因為我們團隊的小夥伴畢竟都還比較年輕,也缺乏文字編輯方面的訓練,於是丁丁為了完成180篇的任務,就跟我討論,是否可以把之前我們做過的一個叫做《我是BP》的欄目繼續更新下來,我同意了。

至此,《天使投資人內參》就有了兩個欄目:《我是創始人》和《我是BP》。後來我們把線上路演的內容也落地到這個公眾號上,還有我準備隨時啟動的面向投資人的一個在線採訪,在內容運營上可以做的事情就算不少了。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天使投資人,那真是很有緣份,《天使投資人內參》就是給你準備的一個定期更新的公眾號;如果你是創業者,也可以關注這個號,看看投資人平時會看到的其他項目都是什麼情況的,你也可以跟自己的項目做些對照。歡迎上述兩類人關注。

《天使投資人內參》不是媒體,是工具,這是我要強調的一點。所以,我其實並沒有什麼關於粉絲量的期望,我希望這個號的讀者僅限於創投圈就夠了。

2020新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