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有望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產區之一的裡海,隨著深入海盆十幾公里的大型油氣田不斷被發現,以及西方石油公司的大規模投資,被視為“聚寶盆”的裡海,在劃界問題上刻不容緩

。但蘇聯解體後,由蘇聯、伊朗兩方角逐,變成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和阿塞拜疆的五方相爭,裡海地緣博弈愈發變得複雜。還好經過22年、50多次的談判磋商,連續對策的博弈方法終於產生效果:裡海沿岸五國在2018年簽署了《裡海法律地位公約》(簡稱裡海公約),明確了裡海“是海還是湖”的法律地位,這是從“混亂”到“有序”的轉變,有助於裡海資源的開發。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裡海劃界示意圖及裡海五國

但裡海的地緣博弈遠沒有結束,如果說明確裡海“是海還是湖”的法律地位是裡海沿岸五國的內部博弈,那麼裡海的油氣資源開發與外運,或者說是裡海油氣管道的鋪設路線,則是歐美俄參與下的多方勢力角逐,是裡海地區的地緣政治和油氣博弈格局的新態勢。畢竟裡海沿岸五國除了俄羅斯外,都是典型的內陸型國家,而本地區的石油消費能力又十分有限,大量的油氣出口必須要建設相應的油氣管道。於是裡海各國已經規劃和建設的多條石油出口管道,就分別構成了裡海石油博弈的關鍵要素。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裡海的石油輸出管道分佈圖

在裡海地區眾多的石油管線中,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共有7條,其中與途徑俄羅斯的有4條。第一條是連接俄羅斯管網的阿特勞—薩馬拉管線,可通過兩種途徑將石油輸往歐洲,還可以直接把石油運往黑海沿岸後,再經海上運往歐美;第二、三條是從巴庫到俄羅斯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的兩條管線,分別是巴庫至俄羅斯新羅西斯克和巴庫至俄羅斯季霍列茨克管線,在終端新羅西斯克再裝油輪出口到歐美國家;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裡海管道財團(CPC)管線

第四條就是裡海管道財團(CPC)管線,主要用於裡海地區的石油出口,此管線雖然有英美等國參股,但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兩國佔主要股份。所以這4條裡海石油輸出管道使俄羅斯在裡海地緣博弈上佔據著優勢地位,當然這是歐美等西方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示意圖:繞開了俄羅斯和伊朗實現了裡海石油外運

於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輸油能力為5千萬噸/年,途徑)成為打破俄羅斯壟斷裡海石油出口管道的關鍵。這條起點為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經過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最後到達土耳其位於地中海的傑伊漢港口的輸油管道在2005年5月25日正式開通,由此歐美與俄羅斯在裡海地區的地緣博弈格局發生了重要轉變。當然裡海還有兩條油氣輸出管線就是中哈原油管線(西起裡海的阿特勞,途經阿克糾賓,終點為中哈邊界阿拉山口,全長2798 公里,2009年投產)和巴庫—蘇普拉管線(阿塞拜疆的巴庫至格魯吉亞黑海港口蘇普拉)。這些已開通投產和正在建設中油氣輸出管線也正在一步步改變著裡海石油的博弈格局。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中哈原油管線示意圖

在這一條條裡海油氣輸出管線的背後是激烈的地緣利益爭奪。美歐等西方國家介入和滲透裡海,大致有四方面考量,一是為了掌控更多能源產地的戰略需求,畢竟誰掌控了石油就等於掌控了世界經濟命脈,美國的世界霸權的根基之一就是建立在對石油市場的掌控上,使得美元是石油結算的主導貨幣。二是避免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實現能源來源多樣化;三是插手裡海石油的輸出,以此牽制俄羅斯、伊朗;四是在大的地緣環境上而言,裡海是銜接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重要一環,是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重要地緣戰略地位(參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的“地心說”)。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裡海沿岸的油氣資源分佈圖

因此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博弈策略是:支持裡海各國能源出口多元化,鼓勵美歐石油公司參與開發裡海的能源,促使裡海國家加入美歐主導的西方經濟體系,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建立自己的裡海影響力,擠壓俄、伊的戰略空間。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跨厲害輸氣管道示意圖:使土庫曼的天然氣繞開俄羅斯和伊朗對歐洲輸氣

對此美國1994年便與阿塞拜疆簽署了開發裡海石油的《世紀合同》,同時大力推動阿塞拜疆建設經格魯吉亞第比利斯到土耳其黑海港口的巴庫-傑伊漢管線,繞開俄伊實現裡海石油外運,並竭力說服哈薩克斯坦加入該項目。而對天然氣儲備世界第五的土庫曼斯坦提供鉅額資金,助力其建設繞過俄羅斯、橫跨裡海海底的天然氣管道。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經濟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使俄羅斯輸油管網的輸送能力過剩,出口石油的單價必然提高,影響其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借裡海的油氣與俄羅斯油氣在歐洲市場“內鬥”,進而壓縮俄油氣利潤和總額,打擊作為俄經濟支柱的油氣產業。從政治角度而言,增加土耳其這個北約“異類”和阿塞拜疆對俄羅斯的離心力,進而影響裡海其他國家加入西方體系的步伐。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俄哈土欲合建濱裡海輸氣管道取代美歐主導的跨裡海輸氣管道

面對這種態勢,俄羅斯在裡海的博弈策略是在保證俄在裡海油氣資源的基礎上,加快裡海劃界談判,利用裡海爭議牽制裡海各國,削弱各國“去俄羅斯化”的傾向,修建通往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以鞏固在天然氣管道方面的壟斷權以及考慮組建“第二歐佩克”。為此2007年俄、哈、土三國合作建設一條從土庫曼斯坦通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向歐洲運輸油氣的“沿裡海”管道(年輸氣量800億立方),以取代美歐力主的“跨裡海”管道(因08年金融危機擱淺),破解美歐染指中亞天然氣的戰略企圖。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俄羅斯通向歐洲的輸氣管道示意圖:裡海天然氣主要經過俄出口西歐

由此俄羅斯憑藉是裡海沿岸國的地緣優勢,依靠前面四條油氣輸出管線,俄在裡海油氣資源的博弈佔得先機。同時2001年新竣工運行了一條田吉茲—新羅西斯克管線,是所有裡海擬建輸油管道中唯一被落實的方案,主要輸送有250億桶石油儲量的田吉茲油田(世界第六大的油田)。為此不僅加強了俄羅斯對裡海油氣資源的控制,使哈薩克繼續依賴俄管道,而且每年還可以獲得200多億美元的過境費和稅費。至此裡海地區的油氣資源仍主要取道俄羅斯的黑海港口外運歐洲。

裡海油氣管道線路的爭奪戰,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

裡海油氣資源豐富,沿岸遍佈的“磕頭機”

美歐等西方國家雖然一度受挫,但是對於裡海這個能源富集的戰略要地並不會退出博弈,相反這恰恰是美歐俄圍繞油氣管道的裡海石油博弈全方位展開的開始,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各方不斷加大投資、北約加緊東擴,以及“顏色革命”輸出,裡海油氣資源的地緣博弈還將繼續,但作為油氣產出地的裡海國家,是待價而沽還是左右逢源,都很難在根本上左右這場博弈的結局,不過也有權利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