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楊揚:面對高速增長的寫作現場,文學批評如何踩準自己的節奏?

以新媒體為標誌的文學新時代已經到來,文學批評卻似乎沒來得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學批評該如何突破林林總總的陳舊理論模式,激活其本該具有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文學批評又該如何打破圈層化,把影響力和觀念觸及更多讀者?

值此新批評創刊八週年之際,本報編輯部約請相關評論家、作家從各自角度出發作出分析和探討,以期對改善這個時代的文學批評生態有所助益。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新批評創刊八週年

新時代背景下文學批評的定位和趨向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最好的評論家,或許在今天不是那些媒體中出鏡率最高、參加會議最多的人。批評的敏感與批評的深邃,需要時間沉澱和獨立思考。

當代文學批評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有著漫長而深厚的思想淵源。今天的文學批評,最近的參照之一,是上世紀末和新世紀初十年的文學批評。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學批評,儘管有1980年代以來一波接一波的青年評論家的不斷刷新,但最為深厚的批評積累,還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和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影響。以21世紀最初的十年為例,像錢鍾書、施蟄存、王元化、錢穀融等名家大家的影響是那麼的直接,不僅在批評的聲勢和氣象上,這些人的文字和觀點,成為今天文學批評對標對錶的歷史標杆,而且他們身上鮮明的個性風格,也成為後來者仿照和追求的對象。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圖 / 上世紀90年代,徐中玉、錢穀融、王元化

“這些人的文字和觀點,成為今天文學批評對標對錶的歷史標杆,而且他們身上鮮明的個性風格,也成為後來者仿照和追求的對象。”

相對於20世紀初的中國文學批評,21世紀初的中國文學批評擁有更為豐富的人員組合。以上海為例,像施蟄存、徐中玉、錢穀融、王元化、賈植芳等老一輩學者,他們是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靈魂式人物,他們的存在,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榮耀,他們為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增加了厚度和分量。其次是上世紀50年代後逐漸走向批評世界的學者和評論家,像王紀人、吳中傑、徐俊西、李子云、潘旭瀾等,儘管人數不多,但都是國內文學批評領域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新世紀文學批評的承上啟下上,做著最切實的工作。

第三方面的批評人員是上世紀80年代湧現的青年評論家,在新世紀初,這些人創造力不減,思想鋒芒依舊,極善於抓住重大問題,組織大規模的研討活動。像復旦大學中文系舉辦的新世紀十年文學國際研討會等大型文學活動等,顯示著這些青年評論家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第四方面的文學評論家是上世紀末湧現的。當時的《文學報》曾開闢“九十年代文學批評”欄目,對這些新銳評論家有過介紹。新世紀以來,他們是文學批評領域最為活躍和勤奮的群體,與此前80年代的青年批評家相比,這些後來者似乎更加專心於專業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此後,是一些“70後”或更為年輕的評論家。他們與此前90年代活躍的批評家相比,共同點是學院背景,幾乎清一色的大學研究生畢業。不同點是90年代的青年評論家似乎高校教師居多,傾向於校園生活;而新世紀以來新成長起來的評論家,媒體、出版機構、作家協會等等,遍佈各地,有著蓬蓬勃勃的生長熱情,批評視野也超越了大學和書齋,延伸得更加廣闊。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圖 / 上世紀末陸續在本報發表評論的李敬澤、陳思和、楊揚、張新穎等人

“《文學報》曾開闢“九十年代文學批評”欄目,對這些新銳評論家有過介紹。新世紀以來,他們是文學批評領域最為活躍和勤奮的群體。”

新時代的文學批評或許與此前的新世紀之初的十年批評相比較,又有自己的特徵,只是這種特徵較為模糊,一般讀者不太會特別關注,但事實上這種分野十分重要。畢竟前面我們所說的新世紀之初五類評論家共存的文學世界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或許可以像一些人士所說的:一個大師雲集的時代結束了。那些文學批評名家大家的批評風範,曾經是那麼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也吸引著社會公眾對於文學批評的無限信賴。但當這些名家從批評領域逝去之後,人們還會敬仰當代文學批評嗎?

傳媒時代,文學批評混跡於媒體之中,但批評家不是要與媒體人的身份無限接近,諸如電視教授、媒體紅人的批評指責,放到評論家身上,幾乎都是負面的、貶抑的。所以,批評家即便是在媒體中亮相,專業的身份認同還是必要。最好的評論家,或許在今天不是那些媒體中出鏡率最高、參加

會議最多的人。批評的敏感與批評的深邃,需要時間沉澱和獨立思考。說到底,批評家有自己的工作節奏和工作特點。對照文學批評的工作節奏,新時代的批評文章似乎太多了一點。我們有自信說,今天的文學批評文章總量已經超越了前人。作家論、作品論、現象分析等,何止是“成千上萬”?新時代批評家的工作環境,似乎也在變化,微信和各種媒體的出鏡頻率,讓很多評論家無法像過去那樣安安靜靜地看書寫作,獨立思考問題。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微信和各種媒體的出鏡頻率,讓很多評論家無法像過去那樣安安靜靜地看書寫作,獨立思考問題。”

當然,當今文學批評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沒有一個批評家跟得上快速增長的文學出版節奏。以往,很多批評家是閱讀了一個階段的差不多所有新發表的作品後,對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做一個分析、總結。像1950、1960年代茅盾對當時短篇小說的評論,像1980、1990年代國內諸多評論家對中長篇小說的評論。但大數據時代,要閱讀完新發表的作家作品,似乎已經不可能了。但對於批評家來說,閱讀和感受當代文學作品,從中提煉創作經驗和理論範式,這曾經是文學批評最基本的工作任務,在今天幾乎是被“腰斬”了。最勤奮的批評家忙於閱讀作家作品,忙於發表片段式的閱讀感言,甚至忙於向公眾推介最新發現的作家作品,而批評的理論歸納和提煉,似乎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一些批評家可能會認為,經過後現代的理論洗禮,批評家們更願意與具體的作家作品打交道,更願意像古典文學研究者那樣梳理作家作品和思想脈絡的歷史淵源和來龍去脈,而那種理論提煉和範式的探討,似乎是形而上的整體性時代的思維和產物,到了今天不再是文學批評追求的目標了。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最勤奮的批評家忙於閱讀作家作品,忙於發表片段式的閱讀感言,甚至忙於向公眾推介最新發現的作家作品,而批評的理論歸納和提煉,似乎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但在我看來,面臨快速變化的現實,批評家們似乎還沒有找到適應這種變化的思想闡釋支點。對應的,是不斷湧現的作家作品的新的開掘,也還沒有一種穩固堅實的文學基礎在支撐著。因此,文學批評的症候與創作現象在思想和藝術層面表現出來的問題是相似的。文學批評需要沉潛和深思,文學創作也需要更多的積累和沉澱。

在今天這個作品數量空前巨大的情況下,要讓作家們冷靜下來,將寫十部長篇的精力集中到寫一部作品上,似乎有點難度。要讓批評家在這種高速增長的寫作瘋狂面前,保持冷靜,以合乎文學寫作節奏的要求來思考問題,看來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新年文創季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杨扬:面对高速增长的写作现场,文学批评如何踩准自己的节奏?| 新批评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