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戴學廬:兩代人一件事 主配角都出彩兒

戴學廬:兩代人一件事 主配角都出彩兒


戴學廬,1963年進入上海電影譯製廠任配音演員和譯製導演,代表作有《最後一班地鐵》《白比姆黑耳朵》等。


經典男配享受退休時光


在一些觀眾的記憶中,過去看上譯廠的譯製片,對戴學廬這樣以配角為主的配音演員,關注往往不那麼多,但對於老牌影迷來講,像戴學廬這樣的聲音,同樣是曾出現在《巴黎聖母院》《追捕》《尼羅河上的慘案》《砂器》《虎口脫險》等無數老譯製片中的經典記憶。


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配過不少角色,1978年電影《追捕》中真由美父親秘書的配音,就曾給不少業內人士留下深刻印象。1980年後上譯廠進入譯製片高產期,戴學廬擔任配角的配音作品更是無數,《凡爾杜先生》裡的“騙子”,被他詮釋得活靈活現、有聲有色,讓人忍俊不禁。《苔絲》《溫莎行動計劃》《野鵝敢死隊》等等電影中都能聽到他的聲音,當然也有蘇聯電影《白比姆黑耳朵》、印度電影《印度先生》這些擔任主配的作品,包括當時很是轟動的《少林寺》,於承惠飾演的王仁則也是戴學廬配的音。


“後來做譯製導演比較多了。”南京藝術學院特聘研究員餘泳和戴學廬是相交幾十年的老友,在他的印象中,戴學廬任譯製導演的《寧死不屈》《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等都可以說是當年譯製影片中的佳作,《寧死不屈》中配的地下黨員貝爾拉,更是一些老影迷津津樂道的經典人物之一。


“其實我太普通了,不值一提的。”


如今80多歲高齡的戴學廬,更多時候只想低調在家中享受退休時光,“我不大跟外界多聯繫了呀,也不參與配音工作了。現在出來的動畫片配音有他們的一套方式,我們講的年輕人不一定感興趣了。”


戴學廬:兩代人一件事 主配角都出彩兒


當年經典和觀眾接受度有關


的確,餘泳坦言,如今配音演員的工作方式和過去很不一樣,“現在配音都是分軌錄,演員相互之間不照面,以前是演員20個人都在一個棚裡錄,話筒在頭上,跟著配音人的變化左右調動。”再加上時間也加速了,連翻譯加配音一共五到七天的時間,“老先生們眼睛也不大好使了,本子看不清,所以像戴老師這樣的老一輩配音演員到了退休年齡也就退休了。”


聊起當年入行,戴學廬直言不諱,從父輩算起,他們這兩代人都在從事配音行業,“說大實話,就是靠這個掙錢吃飯的,很簡單。”很小時戴學廬還曾在香港演過電影,回來後去過電影製片廠當演員,1963年後到了上譯廠,由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配音演員生涯。


戴學廬:兩代人一件事 主配角都出彩兒

戴學廬、趙慎之“輝煌年代”晚會排練中


用餘泳的話說,老一輩配音演員無論擔任主角還是配角,論專業都很好,“都是萬里挑一、全國選拔出來的。”而上譯廠當年配音演員也是按照“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來劃分的,“戴學廬的聲線偏蒼老,所以主角是少男少女的電影中他往往不是主配,但是《白比姆黑耳朵》《最後一班地鐵》這樣以上年紀人為主要角色的戲裡就凸顯他的配音特色了。”


譯製片時代成就了配音演員的輝煌,今時今日的配音演員似乎更容易被觀眾忽略,在戴學廬看來,這和配音演員及觀眾都有關係,“雙方面影響,那些名著或經典本身能被當年一批好的觀眾所接受,現在年輕一代看的東西雜了,所以現在的配音作品往往也是更追求符合觀眾的審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