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致敬」柳州精神病醫院、手術室的護士,是怎樣煉成的?

「致敬」柳州精神病醫院、手術室的護士,是怎樣煉成的?

他們懷著崇高的信念,將無數個日日夜夜無私奉獻給患者。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把簡單和平凡演繹成無數個精彩。

他們是護士,也是守候在患者旁的白衣天使。在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走進這些普通卻又不平凡的護士,聽聽他們的故事。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柳州市工人醫院護士陳秋靈在核對藥品。

重拳咬傷習以為常

無端飛來的拖鞋、後背冷不丁的一拳、莫名重重咬下的一口,這些在廣西腦科醫院幹了31年的羅金琴已習以為常。

被《癲狂夢醒》小說所吸引,1987年護理專業畢業的羅金琴,對精神病醫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羅金琴懷著一腔好奇,成為了廣西唯一一所以診治精神、神經疾病為主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廣西腦科醫院的一名護士,沒有想到一干就是31年。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等患者,是她工作要面對的對象。除了吃藥打針,還要照顧患者的吃喝拉撒,這都是53歲羅金琴的工作。

但面對特殊的患者,免不了遭遇拖鞋的“襲擊”、後背的重拳、讓人生疼的重咬。因此,即便是柳州悶熱的夏天,有時甚至逼近40℃,羅金琴也要長袖加身將自己包裹起來。“這樣就算被咬傷口也會淺一些 ”。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癲狂夢醒》一直陪伴著羅金琴。

一件發生在20多年前的事,讓羅金琴耿耿於懷至今。當時,一個患者冤枉她偷錢,每次看到她都破口大罵,年紀尚輕的羅金琴已懂得隱忍。

但後來羅金琴懷孕了,患者除了大罵還詛咒她的孩子,“感覺有人在剜我的心,可是也只能一忍再忍。”說起這件事,羅金琴忍不住紅了眼眶。

家人反對、相親碰壁

與羅金琴相比,同一科室的“90後”盧葉可謂是新手,只幹了兩年。但她對於這份工作,有著和羅金琴同樣的執著。

“從開始到現在,家人都不同意我在這工作。” 盧葉無奈地說道,家人不僅給她在一家國企找了工作,還輪番動員讓她辭職,但都被她一口回絕了。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盧葉在教患者跳舞。

家人不理解,去相親時也曾遭遇他人異樣的眼光。但她只想一心一意在這堅守,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幫助更多的患者康復。

在盧葉眼裡,這裡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可怕。“患者病情穩定時與正常人無異,多數患者都很可憐,發病時都是無意識的。”盧葉想著自己和患者相處的瞬間,“有些患者很有愛心,會主動打掃衛生、協助護士幫病友洗澡,為我們減輕工作負擔”。

志同道合 各自堅守

盧葉因工作環境特殊在相親時遭遇他人的異樣眼光,而三班倒甚至是隨叫隨到的工作性質,也讓找護士當另一半成為不少人的顧慮。

在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1500多名護士中,他們的另一半不少是志同道合的同行或同事。

“找同行更能相互理解、支持。” 柳州市工人醫院手術室護士潘如凱坦言,他的妻子就是同所醫院血液科的護士陳秋靈。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潘如凱(右)、陳秋靈(左)。

已經從業14年的潘如凱,一直在突發事件和危重病人較多的手術室。每天手術都排得滿滿當當,加上一些突發性手術,下班時間難以固定。“我記得最長的一個手術持續了16個小時。”潘如凱介紹,當時,護士和醫生一起不吃不喝,也沒上廁所。

這都是手術室的常態。若在以前,潘如凱工作強度再大也沒有太多心理壓力。而半年前,他和陳秋靈的寶寶出生了,讓他覺得壓力陡增。“每次下班回家孩子都睡著了,第二天出門上班家人和孩子還沒醒,只能休息時陪伴一下。”潘如凱無奈地說道,對家人有很多的愧疚。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每次手術前,潘如凱都要認真的做好消毒工作。

與潘如凱相比,任護士5年的陳秋靈所在的血液科也很繁忙。“我們都是在守護生命,所以我更能理解他的那份辛苦。”陳秋靈也坦言,“只要兩人一起努力和相互支持,這些都不是問題”。

在柳州市工人醫院如今有50名男性護士。“因體力充沛、心理承受能力大、應變能力強等特點,主要分佈在急診科、手術室、ICU病房、血液透析室等科室工作。”該醫院護理部主任馮小梅說,男護士越來越得到醫院的青睞,他們為男護士提供更多專業化的培訓和管理崗位,以吸引更多男生從事護士行業。

女承母業 也當護士

或許潘如凱和陳秋靈的孩子,現在還不能感受到父母繁忙的工作,對其產生的影響。同樣是柳州市工人醫院護士的“95後”王夢琪,對有個護士媽媽有著太多的體驗。

“半夜醒來不見媽媽大哭”“放學到醫院找媽媽”“寒暑假被‘丟’到各個親戚家”“過年過節,媽媽很少在家吃飯”……王夢琪細數著自己成長的經歷,即便過程中媽媽陪伴不夠多,但在她看來“媽媽是一名很優秀的護士,在我心裡她是閃著光環的”。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王夢琪(左)和陳小紅(右)。

正因為這樣的經歷,她對護士這個職業產生了好奇,並且覺得“神奇、神聖”。 “一個病人痛苦著來到醫院,經過醫生和護士的救治,康復後笑著出院,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王夢琪認真地說道, “我也立志成為一名護士,感覺背後會有翅膀,我也會有光環”。

2016年6月,大學畢業的王夢琪進入柳州市工人醫院,和母親陳小紅成為同事。已經幹了30年護士的陳小紅,一頭黑髮裡夾雜著不少銀絲。陳小紅微笑著介紹,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病人康復擺脫痛苦很欣慰,“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如今陳小紅已經不在臨床一線工作,分配到骨科門診。

53歲的陳小紅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骨科度過的,一些病人還與她成為了朋友。“20年前,一名病人因為車禍導致盆骨骨折危及生命送到醫院,我和同事採取的救治措施讓其度過難關,最終康復出院。”陳小紅回憶道,“多年來,她時常到醫院看望我,說我是她的救命恩人”。

如今,陳小紅不僅是王夢琪的同事,也是她的“專屬”師父。“下班後經常和媽媽討論工作遇到的困難,媽媽都會開導我或教我一些護理技巧。”王夢琪摟著陳小紅的手臂說道,媽媽經常說的就是多傾聽病人的需求,更耐心、細心一些。

「致敬」柳州精神病医院、手术室的护士,是怎样炼成的?

王夢琪(左)在學習引導病人就診,她說自己還是“菜鳥”護士,要學的東西很多。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中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第107個國際護士節就要到來,這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祝願依舊忙碌的護士們,節日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