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高招防騙別留死角

公共部門要在防騙觀念普及、打擊詐騙犯罪等方面作出持續努力,考生和家長也要走出各種觀念誤區。有的考生和家長相信高考招生有“潛規則”,認為可以通過“特殊運作”上大學,都什麼年代了,這種迷信心態和僥倖心理該改改了。

近日媒體調查發現,一家名為“武漢經貿大學”的高校網站與河北經貿大學的網站內容高度雷同,前者幾乎完全抄襲後者,而在教育部公佈的2914所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內,檢索不到名為“武漢經貿大學”的高校。河北省網信辦經調查及時關停了“武漢經貿大學”網站,將聯合公安、教育等部門對涉事網站及相關人員開展進一步調查。

高考招生還沒開始,一些“野雞大學”就先上線了,簡直就是為即將進行的高招準備的“配套服務”。根據以往的情況,每年高考招生季,都是相關詐騙的高峰期,儘管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在高考前後發佈正規高校與“野雞大學”名單,但“野雞大學”總是不失時機招搖過市,足見高招相關防騙工作絲毫不容鬆懈。

一方面,雖然“野雞大學”的概念已被不少人熟悉,但不同的社會群體對信息的接收條件和辨識能力不一樣,一些考生和家長對於高考招生中可能出現的詐騙和陷阱,並未形成足夠的警惕意識,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真正嚴格依照正規高校名單選取學校。對此,教育部門在公佈名單之餘,還應當注重相關信息的有效傳遞,比如可以要求學校對每名考生和家長進行一一對應式的信息輸送,將防騙宣傳納入高考志願填寫工作之中,確保人人知曉不留死角。

另一方面,正如河北經貿大學網站被克隆事件所提示的,“野雞大學”也在不斷變換花樣,教育部門公佈的黑名單,很難窮盡所有的山寨大學。所以,除了要及時刷新名單,還應當在高考招生季有意識地加大相關信息的篩查力度,對於違規上線的克隆網站、山寨高校,加強重點監控,及時全面予以清理。

高招季防騙工作的複雜性還在於,圍繞高考招生所衍生的騙術,不只是“野雞大學”這麼簡單。藉助高招、錄取等環節或者交學費的名義實施電信詐騙,近幾年也比較多見,2016年山東省發生的“徐玉玉案”,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媒體梳理了中國裁判文書網2009年到2017年關於高考招生詐騙的刑事判決書,統計出內部錄取指標、承諾上軍校、花錢改分、藝考生加分優惠、獎(助)學金電信詐騙、寄送偽造錄取通知書等6種常見詐騙方法。對這些多發高發的詐騙手段,公安、教育部門除了要加強針對性的防騙宣傳,還應強化考生個人信息的保護,對於違規洩露考生信息的學校及個人,必須依法加大追責力度,讓違規違法人員付出應有的沉重代價。

同時,高考招生期間詐騙防範治理要相應提升級別,除公共部門要在防騙觀念普及、打擊詐騙犯罪等方面作出持續努力,考生和家長也要走出各種觀念誤區,不給各種詐騙行為以可乘之機。有的考生和家長相信高考招生有“潛規則”,認為只要找對了人或工作做到了家,就可以通過某些“特殊運作”,達到被理想的大學錄取的目的。都什麼年代了,這種迷信心態和僥倖心理該改改了。

高招詐騙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特殊性表現為它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信息不對稱實施“精準”詐騙,特別是瞄準考生夢寐以求被錄取的心理乘虛而入,一些地方高招信息不透明、服務不到位,客觀上也為詐騙留下了空間;普遍性表現為它是社會諸多騙術中的一種,要徹底壓縮其生存空間,需要從整體上剔除詐騙的土壤,而這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工程。高招防騙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全社會都要盯緊“窗口期”,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本報特約評論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