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聚焦|中國儲能產業迎來爆發期 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超千億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有望成為中國儲能產業爆發的“元年”,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今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7.4億千瓦左右,發電量達到2萬億千瓦時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3%左右。要加快先進儲能技術示範項目建設,推動先進儲能技術應用,建立健全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切實提高電力系統調峰和消納清潔能源的能力。

中國化學與物流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理事長、科陸集團董事長饒陸華表示,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儲能應用領域更加明晰,儲能項目的規劃量大增,儲能市場的爆發點已經點燃,未來能源革命、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都將為儲能產業創造極大市場商機。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際部主任、副研究員柴麒敏表示,儘管2017年國家出臺了《儲能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電力補償服務的工作方案》等支持政策,開啟了比較好的儲能應用開端。但有關產業政策還是存在諸多不足,需要進一步從立法、財稅、規劃、基建、交易、監管等各方面進行政策推動的可行性。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儲能產業尚處於初級階段,已經投運儲能項目累計32.8GW,同比增長5.2%,新增投運項目裝機規模217.9MW。

儲能產業正在迎來“拐點”

2017年,國家5部委發佈的《關於促進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儲能在電力調頻領域、在工商業用戶側應用中,已經具備了初步贏利的可能”。

中國化學與物流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在國內,儲能在西北的新能源併網與多能互補市場、華北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工商業儲能市場、邊遠哨所以及微電網市場正迎來全面發展機遇。

北控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執行總裁王野表示,大規模儲能系統有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有的儲能系統是單一電網調峰,有的儲能系統是調峰、調頻、調壓等多重應用場景的結合。

根據國家能源局規劃,今年內計劃建成大連100MW/400MWh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遼寧綏中電廠24MW/12MWh火電機組聯合調頻儲能、大連30MW/120MWh網源友好型風電場儲能、江蘇金壇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並研究推進1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和100MW鋰離子電池儲能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

劉彥龍介紹,在國際方面,英國、美國、韓國、德國調頻市場、東南亞及非洲微電網市場,日本用戶側市場、澳大利亞及歐美戶用儲能市場正不斷延伸,更多細分市場如岸電改造、分佈式光伏加儲能、綜合能源服務、工業節能、數據中心、通信基站、應急電源等領域不斷湧現儲能商機。

對此,美國儲能技術委員會主席James Biggins表示,美國的能源市場一直在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尤其是像風電和光伏發電。

截至2017年4月,美國有24.2GW的儲能裝機,差不多佔到全世界的1/3市場份額,預計美國儲能市場從2013年到2023年之間會經歷15倍增長。隨著儲能成本的進一步下降,美國儲能市場會有更快速發展,新能源儲能項目也將變得越來越國際化。

建議制定發展路線圖

作為一個新型產業,儲能產業的發展還在面臨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

劉彥龍表示,國內儲能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產業集中度不高、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投入不足、成本優勢與產業政策落地細則不明朗,這既需要優質企業能夠做好前瞻佈局,也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朱彤表示,中國發展儲能的技術路線、商業模式以及發展路徑也許跟歐美國家不一樣,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體制改革推進的前景和速度是不確定的。

為此,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提出四大建議。第一,將儲能充分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制訂國家層面的儲能產業發展戰略及實施路線圖。

朱彤解釋,需要建立和完善儲能服務發展直接關聯制度條件,包括清晰的發展目標、持續的可再生能源激勵計劃、構建儲能標準體系、儲能採購激勵措施。

其次,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設立獨立的儲能國家重大專項計劃,建立健全儲能產業專業標準體系和供應鏈體系,突破制約儲能產業推廣的安全性、經濟性和使用壽命等關鍵問題,加大鼓勵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激發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三,大力推廣儲能技術在新能源併網、輔助服務、用戶側儲能、微電網、智慧能源、軍民融合、新能源汽車、分佈式能源等方向的跨領域應用,推動儲能智能裝備製造業穩定發展。

再者,完善政府支持和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推動我國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試點,進一步充分積累運行經驗與雲儲能大數據建設,逐步搶佔全球儲能技術應用領域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表示,建議國家能把“產學研用”結合起來建立利益共同體,相互共享,共同致力於推動儲能產業發展環境,並加強對儲能技術知識產權的重視與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