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會長聲音】鄧鋒:大健康,一條又長又寬的賽道

【會長聲音】鄧鋒:大健康,一條又長又寬的賽道

【會長聲音】鄧鋒:大健康,一條又長又寬的賽道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

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 副會長

核心觀點

選擇健康醫療領域,意味著選擇了一條又長又寬的跑道,它是符合社會發展大方向的賽道;

醫療健康領域創業存在極高的專業壁壘,需要時間、經驗、專業性的積累;

深耕領域,蟄伏賽道,提前佈局,不追風口;

一個投資人的成功,一定是來自於創業者的成功,兩者是“夥伴”的關係;

——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 鄧鋒

以下內容源於健康報記者對鄧鋒進行專訪:

“只是覺得這個大方向對,就做了”

“創而優則投”的鄧鋒對投資賽道有著清晰、明確的佈局,那就是:專注TMT、先進技術和健康醫療三個板塊。如今,健康醫療已經在北極光的投資佈局中佔據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比重。

談及為何青睞健康醫療這個並非“來錢快”的領域,鄧鋒說,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在決定投什麼項目、不投什麼項目時,考量標準恰恰不是“什麼賺錢就投什麼”,而往往選擇符合社會發展大方向的賽道。“選擇投資健康醫療領域,意味著選擇了一條又長又寬的跑道。我們十分期待經過時間的打磨和歷練,在這條賽道上湧現出愈來愈多的黑馬。”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2030年將達到16萬億元。然而,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健康產業佔我國產業比重不足5%,相當於日本的1/2、美國的1/4,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過去5年年均增長超過20%,遠超全球約6%的平均增長率,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大醫療健康市場。

顯然,大健康是一個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的市場,但隨著消費升級,大眾對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視也隨之加大,這就是鄧鋒認為的大方向。

“最初並沒有很理性的、特別清晰的思考,只是覺得這個大方向對,就做了。”對於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鄧鋒坦言“一開始其實算不上特別活躍”,“先跟著大家一起投,然後學習。”直到2009年,北極光才真正投資了第一個醫療健康項目——中信醫藥。兩年後,中信醫藥被上海醫藥收購,北極光實現了將近4倍的回報退出。

目前,北極光創投在健康醫療領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醫藥與生物技術、醫療器械、醫療服務、E-health、體外診斷五個方面,相繼投資了奕瑞、安諾優達、華大基因、燃石醫學、微點、太美醫療、國科恆泰、壹心理、忤合、唯兒諾、信念醫藥、東方啟音、Immune-Onc等40多家企業。

“在一個賽道里長期蟄伏,有時候真的挺寂寞”

鄧鋒總是與“風口”“狼性”等詞刻意保持著距離,這從他對自身的剋制也能一窺一二:即便是在盛夏,鄧鋒也總是保持這樣的著裝,襯衫、西裝、皮鞋。這是每天要開十幾個會的鄧鋒所認為的,這個職業理應具備的“體面”儀表。

技術出身的鄧鋒篤信,“因勢而動”固然重要,但對北極光來說,有些指導思想不能動搖:深耕領域,蟄伏賽道,提前佈局,不追風口。因此,北極光從成立開始,就帶有穩健的投資基因。

“在一個賽道里長期蟄伏,有時候真的挺寂寞。但我們希望既看聚光燈之下的東西,也看聚光燈以外的東西。”鄧鋒認為,做早期投資,最需要的是前瞻性思維。所以他要求自己的投資團隊加強對行業的研究,提前預判行業走向。

“風口”在北極光鮮少被提及,“十幾年來我們的戰略和定位從來沒有變過。”鄧鋒說,“聚焦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這是北極光一直秉持的戰略,在醫療行業也同樣如此,更聚焦在以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精準醫療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

鄧鋒不追“風口”,只看趨勢。“投資成功率高未必回報率就很高,風口出來的時候再投就晚了,所以要抓大趨勢。”一直走穩健路線,使得他避開了很多“投資之坑”。

以互聯網醫療為例,鄧鋒就避開了很多假借“科技外衣”卻沒有實質性應用的創業項目。他坦言,內部其實進行了很多次討論,最後依然沒有出手。他說,“好多人都在賭,但我們是從戰略上決定不去押注這個風口。”

雖然深知醫療健康項目投資週期會很長,鄧鋒卻十分看好並願意蟄伏在這個賽道。以人工智能在生物製藥方面的研究為例,他說,全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很多都是華人背景,加之我國在數據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中國在生物醫療、生命科學等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值得耐心等待”。

快問快答 投資人要有耐心去見證

◽記者:什麼樣的項目您不會投?

鄧鋒:我個人不願意投那種機會型的公司,類似於賺兩年時間窗口就去上市,這種公司是很難做好的。我希望遇到的公司是,北極光投完及後期退出後,它還能繼續往前走,並且越走越好。

健康醫療項目更需要較長的發展週期,需要投資人有耐心去投,有耐心去等,有耐心去見證。

◽記者:有人說中國將迎來會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技術創業浪潮,您怎麼看?

鄧鋒:如今在人工智能、生物製藥、生命科學等領域,中國無論是從政策環境還是人才資源等方面,都慢慢顯露出較大的優勢和活力。

作為投資人,我們感到很興奮,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健康醫療項目,很期待。

◽記者:從您早年在美國的創業經歷和如今在中國的投資經歷來看,中美之間的創業有何不同呢?

鄧鋒:中美兩國創業團隊各自的特徵較為突出,美國創業項目中以原創技術為核心進行創業的案例較多,這與美國較大的基礎研究投入有關。而中國創業項目則更多地關注解決中國本土的社會問題。

這兩者並無孰優孰劣,只要做到本土化,就會有未來。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海歸回國創業,這種差別也在縮小。

◽記者:您認為一個好的投資人,如何處理與創業者之間的關係?

鄧鋒:創業要做的是Do,投資要做的是See。北極光創投專注於早期投資,早期投資公司跟科技創業企業又非常類似,都需要對市場、行業、團隊做很多的判斷。

譬如所做的事情是否真正解決痛點?團隊是否足夠強大?在相關領域是否有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人與創業者很像。

一個投資人的成功,一定是來自於創業者的成功。我認為,投資者與創業者的關係,既不是導師,也不是上下級,而是“夥伴”的關係。另一方面,投資人僅僅是“給建議”的角色,而非“做決定”的角色。由於我的自身經歷,我能夠將自己創業過程中的教訓和經驗帶給創業者。

具有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雙重視角,這可能是我做投資人的不同之處,也是我的更大價值所在。

◽記者:作為資深創業者和投資人,您對創業者有哪些建議呢?

鄧鋒: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業存在極高的專業壁壘,需要時間、經驗、專業性的積累。

另外,北極光創投是做早期投資的,對於早期創業者來說,要注重在積累的過程中團隊的打造、企業的價值觀塑造、品牌的建設等問題。

◽記者:從成功的創業者轉型做投資人,有什麼目標嗎?

鄧鋒:我覺得現在在做的事情是“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所以“成就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家,培育世界級的中國企業。”是我作為投資人的終極夢想。

因此,我始終堅持的是把價值增加,把時間軸拉的更長一些。北極光創投秉承這樣的理念,很早就設立了系統的投後服務體系,在戰略制定、企業文化、激勵機制、內控、對接上下游資源等方面對創業項目給予幫助和建議。

我喜歡經常和創業者待在一起,他們身上的激情、投入能夠讓我持續感受到生命的亢奮。NetsScreen上市那麼開心的事,愉悅感“只維持了一週”,但投資卻可以讓這份感覺一直持續下去。

-精彩回顧-

創投企業所得稅政策培訓會成功舉辦

第十屆全球PE北京論壇12月7日精彩瞬間

第十屆全球PE北京論壇成功舉辦

歡迎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