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童心去創作。”很多導演說過,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但也正是這句話,讓蝙蝠俠、天行者盧克、E.T、哈爾……這些角色,迄今依舊是孩子們喜愛的經典。
“讓每個靠近你作品的人,都感到你的愛。”正是這種創造力,讓這些影史留名的導演,成就了自己,他們的作品,也成為無數人的童年回憶。
今天在這個孩子們的節日裡,我們就聊聊這些給一代人創造童年回憶殺的那些導演們。
斯皮爾伯格和《E.T外星人》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關於童年的記憶是,《第三類接觸》裡揹著大大的行軍包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
不過,相比對他意義非凡的《第三類接觸》,對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塑造的外星人E.T.的形象更為深入人心,曾經一度補全了觀眾心中對外星人的幻想。
外星人E.T是斯皮爾伯格在1982年上映的電影《E.T. the Extra-Terrestrial》的主角。這是一個講述影片描述一位十歲男孩艾里奧特與外星造訪者E.T.劃破時空隔閡,建立了純真的友誼的故事。
《E.T》公映時,斯皮爾伯格曾說過:“這是我很個人化的一部作品。”電影的創作靈感,最早可追溯至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14歲時,在父母離婚後他想象出了一個陪伴自己的外星人朋友。電影的劇本也經歷了幾個版本的改動,在1981年終於完成拍攝。
影片上映後,E.T.外星人的名字也傳遍了大街小巷,轟動一時。整個80年代,這部片子一直驕傲的坐在全美票房總收入的頭把交椅上,並獲得了1983年的電影頒獎季獲得了15項大獎。
大概看過影片的人,都忘不了這個長著海龜一樣的肚子、彈簧一樣的脖子、愛因斯坦的眼睛的真誠、可愛的小傢伙。
2002年,環球電影公司,為《E.T》上映20週年做了重映版本,補充了很多未公佈的片段。特別是,艾里奧特騎著單車,車簍裡裝著小E.T,一起飛向月球的經典鏡頭也被重新拍過,更加的夢幻、美好和逼真。
從電影中,我們能看到斯皮爾伯格自如的,將高科技、想象力、人文關懷、家庭溫情等等元素無縫銜接,而電影本身的巨大影響力在這裡就不繼續贅述,無論如何,斯皮爾伯格讓一代人的童年充滿無限的幻想。
喬治·盧卡斯和《星球大戰》
最近熱映中的電影《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也是一個擁有眾多影迷童年回憶殺在內的電影。星戰系列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無數影迷。電影中展示的種種細節,至今仍然是讓觀眾著迷的彩蛋。
提起《星球大戰》,不得不提星戰宇宙之父——美國著名導演、製片人、編劇喬治·盧卡斯。他曾說過,自己想拍一部給孩子的電影,因為“今天的孩子失去了我們曾擁有的奇幻生活。” 《星球大戰》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是喬治·盧卡斯獻給孩子們的禮物。
星戰宇宙裡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天行者家族(Skywalker)展開。這個家族中的人,是絕地武士和原力使用者,他們包括電影《星球大戰》正傳系列的主角阿納金·天行者、反抗組織的領導人萊亞公眾、義軍同盟重要成員盧克·天行者等角色。
星戰系列目前共完成了9部電影,總票房已經突破90億美元,是橫跨兩個世紀裡最賺錢的系列電影IP之一,在整個電影票房史上名列前茅。
喬治·盧卡斯把無限的想象力和最先鋒的科技融合進了電影中,有網友評價《星球大戰》是一部試圖創造新神話的電影。創作中,喬治·盧卡斯閱讀了大量童話與神話故事,創造了星戰宇宙裡神乎其技的“原力”。他把人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喬治·盧卡斯傳奇的一生,和星球大戰緊密相關,他所有的成就也都起源於此。好萊塢頂級特效公司工業光魔的誕生,源於喬治·盧卡斯對《星球大戰》苛刻的特效製作需求。他本人也在2005年完成《星球大戰前傳三》的製作後,獲得了得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蒂姆·波頓和《蝙蝠俠》
蝙蝠俠是1939年5月美國《偵探漫畫》第27期中誕生的一個虛擬人物,是個伸張正義打擊犯罪的超級英雄。
1979年,《蝙蝠俠》開啟電影化項目,但因為劇本不理想這個計劃並未成型。直到7年後,也就是1986年,蒂姆·波頓接過導筒,成為有幸執導這個IP電影版的第一個導演。
電影裡,有很多蒂姆·波頓出其不意的手筆,例如:博物館裡防毒面具旁筆記本上的筆跡是他的;他還在小丑傑克帶領一班手下闖入博物館的那場戲中扮演了其中的一個暴徒。
蒂姆·波頓保留了原著中的精華,他拿手好戲是擅長表現怪誕,並執著的將黑暗陰鬱的哥特風充斥全片,這也奠定了伺候眾多《蝙蝠俠》影片的風格基調。他併力圖使蝙蝠俠和蝙蝠俠的世界真實可信,並通過加強故事的幻想戲劇性成分來實現這一目的。
蒂姆波頓的設計讓畫面感和美術設計也成為電影一大賣點,主角奇特的造型和奇妙的道具為影片增加了無窮的魅力。並在當時掀起了一股“蝙蝠俠”熱,也使蝙蝠俠系列玩具在當時,成為最暢銷的玩具品種之一。
蝙蝠俠在黑夜中行動的場景和背景音樂一起構成了極富傳奇意味,使影片成了一個現代城市中的黑夜神話。影片上映後獲得好評無數,打破了票房紀錄,票房超過4.1億美元,並贏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藝術指導獎,開創了現代超級英雄電影的新紀元。
宮崎駿和《千與千尋》
宮崎駿,這個名字在看日漫長大的一代眼中,是一個傳奇,一個名字閃光的人物。
從最早20世紀60年代開始,迄今他已經參與52部長片、短片動畫作品。而最讓影迷稱道的,還是《千與千尋》這個動畫電影作品。
這部片子上映之出,在日本取得類204億日元的票房,在豆瓣有進78萬人評出高到9.3的評分,同時,電影在當年獲得了包括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30屆動畫安妮獎最佳導演等多項殊榮。
《千與千尋》講述了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故事。這是一部獻給孩子亦是大人的童話,故事乍看之下雖簡單而抽象,但在千尋身上,飽含堅強與執著不乏人性的光芒。在她與父母間的親情,和小白朦朧間的友誼之愛,給予了觀眾最為真摯質樸的感動。
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他這份執著,不單令全球人產生共鳴,更受到全世界所重視。2015年他獲得了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以鼓勵他在動畫事業上的貢獻。
宮崎駿的動畫片是能夠和迪斯尼、夢工廠共分天下的一支重要的東方力量。沒有人能否認他對日本動畫的貢獻,可以說沒有他,日本的動畫事業會大大遜色。
結尾
說了這麼多導演和電影的故事,這些導演身上,有著殷切的對電影、對人、對自認的熱愛。無論是他們從自己出發、從觀眾出發,都貢獻出了一部部讓影迷們搖旗為之吶喊的“佳片”,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導演能不忘初心,作出越來越多的,給一代人帶來無數“童年回憶殺”的電影作品。
-END-
閱讀更多 導演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