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

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這是偶然間看到的話題,一開始覺得特別沉重,但有位網友說的話,讓我一下放開了心,開始接受這個話題:

“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相信大部分人在讀完之後,都會表現出會心地一笑,因為他說得讓人想笑,但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不願意吃所謂“學習上的苦”,可能是因為生活還沒有到足夠糟糕的境地。

這是一個工地的年輕小夥子。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人和工具睡在一起。夏天樣板房會熱到睡不著,窗子上沒有一塊玻璃,根本防不住蚊蟲;下鋪是午睡用的,上面則是晚上洗完澡後睡覺的地方。

有時會頂著烈日,在倉庫和高樓之間往返;手裡搬著東西,靠著雙腿從1樓一直爬到30樓,每天來回十幾次。

他的生活非常單調,每天醒了就開始幹活——中午吃飯休息——下午繼續幹活——晚上收工。

對於常年生活在工地上的人來講,這就是他們的全部生活。

或許只有到了這種時候,人才會意識到,學習真的是一種幸福。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我也想把生活過成詩

只是它辜負了我”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否認了生活。認為它辜負了自己,覺得生活很苦,愛情很苦,活著是負罪。內心便更覺得苦痛了。

假如你覺得自己很卑微,漸漸地,你真的卑微了;

假如你覺得自己很哀怨,漸漸地,你真的無可救藥地成了怨婦;

假如你覺得自己很可憐不能被人懂得,漸漸地,你真的成了這世界的可憐人。

大多數人不是寧願吃生活的苦,而是由內之外地深信,這一切都是“命運”。

生活本就是沉浸式體驗, 整個社會進步了,你的苦還會跟隨大家一起被改善,隨波逐流地待在舒適區,而你的知識和努力,也正在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殆盡。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 都在很久之後才能看到結果,這就是絕大多數人會放棄的原因。也是很多傑出人士能越來越少, 卻享受到複利增長的原因。

馬雲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對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我們沒辦法在最開始的時候就看到未來,這很難,但既然你看到了這裡,就說明你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本來就是有格局的體現。

稻盛和夫說,人可以分為三種:“可燃型”的人,“不燃型”的人和“自燃型”的人。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必須成為能夠自我燃燒的人。要成為“自燃型”的人,在熱愛自己工作的同時,必須持有明確的目標。

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會怎麼選擇?

“為了生活

我選擇吃學習的苦”

在進行選擇之前,有些事你需要知道。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

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

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複,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痺,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輔導員從事著金融教育,但同時也是一名投資者。

這個問題,我會這樣看,一個像短期小盈利,另一個像長期穩定盈利,而我自然想和巴菲特一樣,讓“財富”實現長期穩定的複利增長。

正如兩個選擇:

1.一次性給你一百萬

2.第一天給你一塊錢,第二天是前一天的兩倍,連續給你30天

你會選哪個?

附: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清單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為了生活,我選擇吃學習的苦(一個投資人的角度)

累計45年年化收益率是20.5%,即使從1000塊開始,經過了45年,財富也能增長到440W。

但“長期盈利”的背後,需要付出的是什麼?

吃苦,吃學習的苦。

這一點你需要清楚地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