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對仗,是我們漢語言文學特有的用詞方法。這是因為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一字一音,非常適合組成相對的詞和句。不僅我們寫近體詩需要對仗,其實,詩、詞、曲、賦這類的形式都需要對仗的存在,學習古典詩詞,對仗是必須要學好,甚至要精通的。今天,主要講一下關於對仗的一些基本知識,同時也介紹一下楹聯的相關內容。我們先理請一下概念。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什麼是對仗呢?

文學大師王力說:“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我查了一下漢典,上面說“對仗∶[律詩、駢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我個人認為,他的這樣的定義並不很完整,也有點含糊。“對仗”,其實是屬於詩歌類文學體裁的專用名詞,對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僅要求“詞性相同”,還要求“平仄相對”,還要求“結構一致”,還要求“避免重複”,符合這樣的要求,才能稱之為“對仗”。嚴格的講還有“六相”一說(這我會在後面具體介紹)。我們還知道一個詞叫“對偶”,很多人很多書甚至一些詞典都把“對偶”和“對仗”等同了起來,其實,這二者是有區別的,雖然它們很象很象。正確清晰地理順二者的概念,對我們今後的學習和運用是有幫助的。“對偶”是什麼?對偶就是一種修辭方法,也稱為一種修辭格。“對偶”的定義是---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採用的是一種對稱的語言方式,表達形式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的效果。對偶一般表現的是詞或詞組的形式,很短小。而對仗呢?對仗是指詩詞寫作或楹聯寫作時用的一種表現手段,它的要求如前民間所述---詞性相同”,“平仄相對”,“結構一致”,“避免重複”。對仗,是在對偶的基礎上的一種寫作手段。這二者,一個是修辭格,一個是寫作手段,是運用在不同的文體當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對偶的。近體詩本身的關於對偶方面的要求很嚴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體詩的語言中,不能說是“對偶”,而單獨稱之為“對仗”。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在前面介紹近體詩格律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律詩的中間兩聯要求使用“對仗”的形式。律詩(七律、五律)的起聯和尾聯可以不用對仗,中間兩聯一般是要求必須要對仗的。律詩的美學特點是工穩、典雅、精練,其實更多的是通過這種“對仗”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所以,律詩是離不開對仗的。全篇無對仗的(特例除外),我們就可以斷定它不能算律詩。現在喜歡楹聯的朋友很多,平時交流時也多以出句對句而娛樂交流。我常對喜歡對聯的朋友說,去學格律詩吧,學會格律詩,對聯是很容易掌握的。因為格律詩的基礎就是對仗,不懂對仗的人,肯定談不上懂的格律詩(近體詩)。對聯用的也是律句,不僅僅出句和對句的詞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對,而且其平仄分佈的規律也是和近體詩所要求的一樣,比如,對聯就不允許三平尾,就不允許孤平的存在。還有,對聯要求的也是古韻,也是以我們所說的以《平水韻》為主體,為默認韻。對聯僅僅就那麼幾個字,難不成寫完了還需要說明一下自己採用的是新韻?這豈不大煞風景?更重要的一點是,對聯所能表達的境界極其有限,它可以表達一個片段,一個閃念,一個景緻或情思,但是,終究是屬於“片面”的,和詩比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觀。它屬於一種“小巧”的工夫,做為一般遊戲應和是可的,也很適合即景而聯。如果熟練了近體詩的謀篇佈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詩思,那麼,吟聯應對那是舉手之勞,輕鬆的很。楹聯具有獨立*,也是一個專門的“學問”,但是它的基礎還是近體詩的基礎,如果不懂近體詩,說句實在的,你的楹聯也玩不出高水平來。不精通近體詩的楹聯寫手,是稱不上“高手”二字的。關於對仗,總的原則是“實對實,虛對虛”,對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來是非常多的種類的。但是不論什麼樣的對仗方法,都是依據這樣的原則,離不開這樣的範疇---格律、句意、內容、語體、句式。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我們下面介紹一些傳統的對仗方法,是參考一些書籍資料和網絡上的資料,適合近體詩使用的常見的對仗方法。其實,真的要單獨研究對仗,幾十種甚至上百種都可能有,專門喜歡楹聯的朋友可以另外參詳,我們這裡只做簡單的方法介紹:另外說明一點,詩詞的基礎知識是屬於傳統文化,是共享的,不是哪個人的發明和創造。捨得在這裡講座,就是為了分享這些知識。雖然絕大多數都是我自己編寫的資料,但也可能用你張三的部分文稿,也可能用你李四的部分講義,王力編的、徐晉如編的、林正三編的等等,還有其他人的,用著誰的就抓誰的,目的還是那一個---分享!注意我的詞彙,是他們“編”的,而不是他們發明的。誰是發明人,是我們中華民族集體的智慧,不是屬於哪個個人。下面做具體的對仗方法介紹,大體上先說一下“工對”和“寬對”:一,“工對”,也叫嚴對,要求嚴格遵守對仗的“六相”原則。什麼是“六相”呢?就是“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六個“相”,簡稱“六相”,這是對仗的專用術語,呵呵。這裡尤其要關注的是“詞類相當”,在工對當中,詞類是要基本一致的。詞類,在傳統的說法中一般是分為28個類別的,這裡也資料性的介紹一下:

天文類、地理類、時令類、宮室類、器物類、衣飾類、飲食類、文具類、文學類、植物類、動物類、形體類、人事類、人倫類、代名類、方位類、數目類、顏色類、干支類、人名類、地名類、同義連用字類(如“格調”)、反義連用字類(如古今)、連綿字類、重疊字類、副詞類、連介詞類、助詞類。一般的講,在律詩的頸聯是需要“工對”的,現在我們寫作時,一般對詞類的對仗放的比較寬,所以,詞類不相當,我們也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為了使詩避免死板,靈活運用。只要其他幾“相”符合,我們就認可。二,寬對。就是對“六相”要求的比較松,不那麼嚴格。我們的原則是能工則儘量去工,如果難以“工對”那麼就不妨寬以待之。“寬對”一般有下面幾個情況: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1)詞類可以不拘

(2)相同的詞性即可以對仗,不必再分小類。

(3)不同詞性的詞只要具有相同的語法功能,亦可對仗。

(4)上下聯語法結構有異。

(5)局部不對。

這樣看比較籠統,其實,所謂的寬對,還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陽樓上有一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上下句都有這“天下”二字,但是讀起來不僅不感到重複,還別有氣韻。寫楹聯這樣的是允許的,但是寫近體詩就儘量不要這麼“寬”,如果詞寬,也要在結構上扣合回來,再寬也不能不成對,是吧?好,現在再說一下其他的對仗的形式:

1,流水對

先說“流水對”,因為這是我個人比較偏愛的一種對仗形式。我個人感覺“流水對”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較緊密,既不容易產生“隔”而相脫,又不容易產生“合掌”,因為上下句是一種承接或因果的關係。所以,採用流水對,可以輕易避開上面的那些詩病,還能使詩意變化多樣,富於動感,呵呵。流水對,也稱為“十字格”。也就是說,十個字描述一個意思。當然這是對五言近體詩而言的,七律七絕也是可以採用的。流水對的上下句共同來完成一個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說完,下句接上繼續說,謂之“流水”,涓涓不絕之意也。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再比如“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再看一個“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回”。如是種種。

2,實字對

這簡單,就是詩句中主要是實字為多,上實對下實。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這裡基本都是實字為主吧。再看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樣類型。

3,虛字對

和上相反,以虛字為主。我們前天講《煉字?的時候舉個例子就是典型的虛字對,杜甫的“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再看一個“聚散有期雲北去,浮沉無計水東流”,再再看一個“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這兩個類型,沒什麼意思,實字多了就是實字對,虛字多了就是虛字對。不多說了。

4,連珠對

“連珠對”說白了就是“疊字對”,上疊對下疊,形如連珠串。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悽悽。

(3)隱隱凡塵如錯我,悠悠仙界枉飄香。

(4)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

5,隔句對

這樣的對仗很有意思,它還有個名稱叫“扇對格”,就是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這樣交錯開來對的。這樣的對仗,多是用在絕句上的,多是為了描寫一種對比的關係而寫的。

比如看這個例子:

(1)

去年花下流連飲,暖日夭桃鶯亂啼。

今日江邊容易別,淡煙衰草馬頻嘶。

我們找出他的對仗是,“去年花下流連飲”==“今日江邊容易別”,“暖日夭桃鶯亂啼”==“淡煙衰草馬頻嘶”

再看一個例子:

(2)

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

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

再找出它的對仗關係,“昨夜越溪難”==“今朝逾嶺易”,“含悲赴上蘭”==“抱笑入長安”。

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再看兩個認識一下它,很有趣的:

(3)

邂逅陪車馬,尋芳謝朓洲。

淒涼望鄉國,得句仲宣樓。

(4)

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谷貴歿潛夫。

6,借韻對

就是以諧音來取得對仗的對稱。比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十”本來正對應該對的是“千”,數字對數字,是吧?但是,他對上個“遷”,只用了“千”的音來對。這樣的對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覺上有點掩耳盜玲的味道,呵呵。再看老杜的一個句子“枸杞因吾有,雞棲奈爾何”,以“枸”來對“雞”,再看“眼昏長訝雙魚影,耳熱何辭數爵頻”,這裡用“魚”來對“爵”。都是假借的字,當做一趣,可遊戲心態而觀之。古人也愛自己糊弄自己。其實,除“借韻對”之外,還有“借形對”,“借通假字對”,等等,找個理由沾邊就賴,呵呵。不一一舉例了,研究楹聯的朋友可以多去找些資料琢磨。

7,數字對

這個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盞能銷萬古愁”,還比如“黃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門前五柳春”。數字對上數字,其實是屬於詞性相同的這六相要求之一,這類的對,其實不足以單獨列類的。這裡,初學者要注意的是數字的平仄讀音,在所有的數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餘的任何數字都是仄音,不論是多大的數字。

8,意對

這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寬對”,對意不對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聯看起來卻很和諧而對稱。比如“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裡“伯仲之間”和“指揮若定”是在意上對應起來了,但是字詞上卻不很工整。

9,交錯對

就是對仗的上下句中,所對應字意的不是在相應的位置上,而是錯開了位置。謂之“交股對”。比如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我們看到了吧?“多”適合對應“少”字,但“多”在對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這樣錯開的。這樣對要注意詞性不能亂。“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詞性的,只的因為意相近,不適合直接對應,但是如果看成交錯而對,那麼,“多少”和“密疏”這樣的對就比較完美了。個人認為,其實這樣的“對”也不必成為單獨一類。還比如這聯“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也屬於一種“自對”的形式,“密”對的是“少”,“多”對的是“疏”,如果強性叫他“交錯對”或“交股對”有點勉強了。這和觀賞的角度有關吧?個人認為,其實這樣的“對”也不必成為單獨一類。還比如這聯“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也屬於一種“自對”的形式,“密”對的是“少”,“多”對的是“疏”,如果強性叫他“交錯對”或“交股對”有點勉強了。這和觀賞的角度有關吧?對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我在這裡只對上面幾種形式的大致介紹,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紹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詢資料,方便的很。對仗有工典之美,它會使得詩形穩固,工整齊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會給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所以前面我說的個人偏愛流水對,也是力圖使詩句靈活起來。我們在講押韻的時候,說了一些變例和特殊情況,在講平仄拗救的時候,也說過一些特殊的變例,比如“特拗”等。在講對仗的時候,也有這樣一些特殊的變例,同樣,這裡只做簡單介紹,如何使用,見仁見智,隨自己喜歡吧。至少,我們應該知道這些。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1,全篇都沒對仗

這很特殊吧?但是平仄押韻等還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你稱它為歌行?古體詩?都很勉強。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2,蜂腰格

這是隻頸聯對仗而其他的聯不對仗。例子是賈島的〈下第詩〉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旁。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3,偷春格

起聯對,頷聯不對。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綻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子:

寒食月 杜甫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還有一些如僅起聯不對,餘三聯皆對的;僅結聯不對前三聯都對的,其實也都在允許的範圍內。從對仗角度看,有其工穩*,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時期我們講的音律,平仄,押韻等規則一樣,針對律詩“對仗”的呆板*,人們並不是束手就擒的,人們會有各種應對手段的。守住基本準則,守住律詩之典型的美學標準,但是不拘泥於一種特定的要求,創造了各種變格和變體。古典詩歌,呆板嗎?枯燥嗎?如果還這麼認為的話,還認為“詞可害意”的話,那隻能說你無知了。為詩者,對仗為重中之重。如〈四溟詩話〉所云“律詩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對仗的法門以工整為原則,以靈活為手段。對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應該以七律的正規形式為基礎。有的人動輒搬出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鳳凰臺〉等等,高談闊論,以偏而概全,藉以試圖輕視詩之法度。其實是不懂近體詩之體裁的真正性質,真正的美學意義。高喊“意”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顧,這種做法和說法,非常之不好。今天講座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附加參考:

【詩邊亂彈】對仗的種類和技巧

對仗,詩之三昧之一。尤其是寫律詩,中二聯必須對仗,否則不能稱其為律詩。在習作的許多時,構思好的內容和詩句僅因對仗的緣故而反覆修改,有時改得面目全非,甚至終因不合初衷而棄之不用。其實,出現這類情況也是沒有完全掌握對仗的種類和技巧,比如下文中所說的

錯綜對,是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借對、就句都是不容易掌握的等等。且將收集的相關對仗內容的帖子編輯如下,意圖同《辨別入聲字技巧之一二》。

對仗除按工整的寬嚴程度分為工對、寬對之外,還有按其他標準來分類的。下面分別介紹按三個方面的不同標準分為十一種類型。

一、按上下兩句的關係來分

(一)正對。 出句、對句的意思是同向並立的,相互補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長征》)“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魯迅《自嘲》)“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這類對仗雖然上下兩句意思同向並立,但各具意義,內容並不相同。正對上下兩句內容,須力避同義、近義。因為短小的近體詩中須包含豐富的內容,若出現重複,哪怕是一點,也會使詩作顯得臃冗、蒼白。

(二)反對。

出句、對句的意思反向並立,具有強烈對比、映襯作用。“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這類對仗揭示矛盾尖銳,表達愛憎分明,形象對比強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三)流水對。 上下兩句的意思是延續的,兩句只可連貫不可分割,次序亦不可顛倒,像水順流而下,故稱流水對。如“宜將餘勇追窮寇,不可沾名學霸王。”(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魯迅《題三義塔》)“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秋興》)流水對用得好,一氣呵成,語意連貫,如行雲流水,亦可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二、以調字遣詞的方法分

(四)借對。 又稱“雙關對”、“假對”。有借義、借音兩種。

借義對:一字多義的,詩中用甲義,同時又借其乙義或丙義跟聯句中相應的字相對。如毛澤東《到韶山》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看上去,"犧牲"和"日月"不能相對,前者是動詞,後者是名詞。但“犧牲”還有另一意義----古代把作為祭品的牲畜稱為“犧牲”。這樣,“犧牲”作為名詞,就可以對“日月”了(按上下兩句的關係看,這一聯還是流水對;按“犧”與“牲”相對,“日”與“月”相對,這一聯又是“就句對”,所以這一聯分屬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怎麼能對“七十”呢?原來古代八尺為尋,一丈為常,“尋常”作為數目,就可以對“七十”了。溫庭筠《蘇武廟》中的“回日樓頭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鎧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壯”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為天干,互為對仗,極為工整。

借音對:甲字的發音跟乙字的發音相同,詩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聯句中的相應的字相對。如李商隱《錦瑟》中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字發音與顏色詞“蒼”字同,所以可與同為顏色的“藍”字相對。孟浩然《裴司士見訪》中的“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楊”與“羊”同音,可與“雞”相對。杜甫《秦州雜詩》中的“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與“朱”同音,可與“白”相對。

借對做得好,可為對仗工整增色,但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文學修養,例如魯迅《贈畫師》首聯:“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是一聯極工的對仗。意思是由於南京國民黨當局的反革命文化圍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壇百花凋零。原來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稱。詩人巧妙地選擇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國民黨當局。這樣,“白”對“蒼”,顏色對顏色;“下”(與“地”同義)對“天”,地理對天文,非常工整。

(五)就句對。也叫“當句對”、“句中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詞語自成對仗,同時又與另一句成對。例如毛澤東《解放軍佔領南京》的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與“龍盤”,“天翻”與“地覆”分別構成工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又如杜甫《登岳陽樓》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吳”與“楚”、“東”與“南”、“乾”與“坤”、“日”與“夜”分別構成同類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李商隱《二月二日》的頷聯“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中的“花須”與“柳眼”、“紫蝶”與“黃蜂”各自成對,同時兩句又構成對仗。這種對仗,

即使上下句相對的詞類不同門類,因其既自對又相對,雖寬亦工。例如杜甫《閣夜》尾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粗看是寬對,細看,“臥龍”與“躍馬”人名對人名,“人事”與“音書”同屬人事門,這一聯既自對又相對,可列為工對。要學好就句對,須掌握名詞的門類系列,具備工對功底。

(六)掉字對。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對仗。這種對仗也是古詩中常見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對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對酒》的頷聯“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出句中的兩個“花”字與對句中的兩個“鳥”字相對;《江村》的頷聯“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出句中的兩個“自”字與對句中的兩個“相”字相對;《白帝》的頸聯“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兩個“馬”字與對句中的兩個“家”字相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出句中的兩個“峽”字與對句中的兩個“陽”字相對。掉字對同時也是“就句對”。看:“桃花”與“楊花”對,“黃鳥”與“白鳥”對;“自去”與“自來”對,“相親”與“相近”對;“戎馬”與“歸馬”對,“千家”與“百家”對;“巴峽”與“巫峽”對,“襄陽”與“洛陽”對。掉字對實際上是“同字對”與“就句對”的結合,所以更能增加對仗工整的氣氛,同時讀起來朗郎上口,顯示其音律美。還有一種“借音掉字對”,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義不同的字作對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頸聯“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這一聯出句的“世”與“死”,對句的“身”與“生”都是音同(或聲同)義不同的字,工仗更為別緻。這類對仗也是比較難作的,作者須具有相當的修辭素養。

(七)疊字對。又稱“連珠對”,就是在聯句中用疊字。例如毛澤東《冬雲》的頷聯“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其中“滾滾”對“微微”便是。古詩中疊字對是常見的,如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的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崔顥《黃鶴樓》的頸聯“晴川瀝瀝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杜甫《登高》的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歌中疊字用得好,表情達意或強烈、或委婉、或深沉;狀物描景繪聲繪色,可見可聞;並且讀起來擲地有聲,顯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處卻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滾滾、湍湍等疊字,用哪一組疊字最適合,則應視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態,以及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等而定,還要平仄合轍。

(八)雙聲、疊韻對。聲母相同的連綿字叫雙聲詞,韻母相同的連綿字叫疊韻詞。例如“依稀”兩字的韻母都是“i”,這連綿字就叫疊韻詞;“彷佛”兩字的聲母都是“f”,這連綿字就叫雙聲詞。雙聲詞互對叫雙聲對;疊韻詞互對叫疊韻對。如許渾《尋周鍊師不遇》:“零落槿花雨,參差荷葉風。”“零落”和“參差”都是雙聲,這對仗就稱雙聲對;朱淑真《元夜》“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繾綣”、“朦朧”都是疊韻,這對仗就稱疊韻對;魯迅《悼柔石》:“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依稀”和“變幻”都是疊韻詞,這對仗也稱疊韻對。學做雙聲疊韻對須掌握較豐富的連綿字和必要的聲韻知識。

三、結構特殊的對仗

(九)隔句對。又稱"扇面對"。四句組成的兩個對仗,與一般結構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對。例如:白居易《夜聞箏中彈蕭湘神曲感舊》前四句: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絃。

這實際上是一副上下聯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對聯。又白詩《酬劉主簿》中的:

我隨鵷鷺入煙雲,謬上丹墀為近臣;

君同鸞鳳棲荊棘,猶著青袍作選人。

這實際上是一副上下聯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對聯。扇面對在詩中不多見,而在詞裡面,如《沁園春》、《望海潮》等長調中卻是常見的。

(十)錯綜對。就是在一聯中相對稱的字或詞錯了位。如毛澤東《吊羅榮桓同志》頸聯:“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這一聯中“大鳥”與“老鷹”對稱,可是錯了位置。劉禹錫《始聞秋風》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一聯中“君”與“我”對稱,也錯了位置。有的對仗錯位不只一字、一詞,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這一聯中以“六幅”對“一段”,以“湘江”對“巫山”,都錯了位。詩人所以用錯綜對,一是為了押韻,如第一例;二是為了句順,如第二例;三是為了遷就平仄,如第三例。

(十一)虛詞對。虛詞入對,古來不乏佳篇,如:“賈公竟行矣,邵公淚泫然。”(張籍《奉和陝州十四翁》)“處世心悠爾,干時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歸黃壤,傷哉夢白雞。”(楊萬里《虞丞相輓詞》)虛字對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壯,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當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元好問《衛州感事二首》之一中“離合興亡遽如此,棲遲零落竟安之”,數百年來人們用以慨嘆朝代的興廢,久詠不衰。林則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聯,閃耀著顧全大局和愛國主義的光輝,後來成了人們臨危受命的贈言。

對仗的兩種避忌

一忌“合掌”,就是出句和對句的意義相同,即同義詞相對,例如:“千憂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日月如梭逝,光陰似箭飛。”

二忌兩聯對仗結構雷同,即上一聯對仗方式與下一聯對仗方式完全相同。律詩總共兩聯對仗,如果這兩聯雷同,就顯得詞語單調、結構呆板。

律詩的思想性、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頷聯、頸聯對仗的藝術枝巧體現出來。提高這種技巧,主要靠多學古今優秀作品和自己的創作實踐。被錢鍾書譽為“比偶組運之妙,冠冕兩宋”的陸游,“然亦不無蹈襲之嫌者”。錢先生舉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遊山西村》一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強文彥有:“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也是“蹈襲”杜甫《秋興》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的。律詩不避蹈襲,有的詩人,蹈襲前人作品,由於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層樓,成為傳世名篇。學對仗,乃至學寫詩填詞,都不避蹈襲古人和今人,關鍵是有創新意識,敢於立異出奇,自別流俗。

《近體詩基礎知識》(對仗)——捨得之間

永遠二十二朋友贈聯珍藏:

醉矣,推杯松下,見流天素月;

幸哉,鼓瑟雲邊,乘動地清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