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波濤湯湯的漳河亦柔亦剛,孕育出“天之脊”古城上黨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靜下浮躁的心,聆聽漳河一聲聲徘徊的腳步,解讀浪花一次次深情的顧盼,你會真切地觸摸到這片土地強勁的脈搏,神奇地領略到歷史遺存的眾多古蹟。而在這些古蹟中,被譽為古代長治城標誌性建築的潞州六府塔就是其中之一。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六府公園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欣賞古文化和遊玩的好去處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六府塔為長治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府塔,又稱寶雨寺塔,位於今長治市潞州區解放西街北側西寺巷,因塔建於隋寶雨寺內,遂稱寶雨寺塔。清乾隆本《潞安府志》記載 :“寶雨寺在城西南隅,隋潞州刺史辛彥之建,久廢,獨存古塔,辛彥之崇佛道,任潞州刺史時於城中建浮屠二,皆十五層。”寺院早廢,現存的殘塔僅剩塔座部分,為金元修復之遺物。塔平面呈八面八角形,每邊長 9.4 米,直徑 24餘米,周長 75.2 米,殘高約 10 米。現存底層為仿木結構形制,莊重古樸,有 32 垛(轉角 8 垛,補間 24垛)磚雕斗拱支撐塔簷,斗拱五鋪作雙抄。塔簷為磚雕簡瓦屋面,勾頭、滴水均系青磚雕造,此種手法現存較少。拱眼壁雕有獅、象、麒麟、羚羊、鹿等瑞獸和卷草紋飾,造型古樸,刻工精細。每個底角與角之間的結合部位都有一個身披鎧甲、雙手擎天的武士造型,猶如八大金剛守衛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將建塔者希望寶塔堅若磐石之情流露無遺。1958 年在塔基中出土了石槨、石棺、金棺、銀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文物,今均收藏於長治市博物館。六府塔是山西古塔中的傑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其建築風格和遺留文物都是中國古文化的瑰寶。對於潞州六府塔塔名的緣起歷來說法頗多。一說,此塔由潞安府、彰德府、平陽府、澤州府、遼州府、沁州府六府捐資修建而得名 ;一說,登上此塔可觀沈王朱模所建的六座王府,故稱其“六府塔”;還有一說,由此塔塔梯登頂即可觀得潞州城全景,俯覽城內豪門府第:皇城裡的“沈王府”、上黨門內的“潞安府”、大北街縣前巷內的“衙門府”、下南街的“杜府”、大西街光華興巷內的“五府”等,故得名。


據史料記載,隋代帝王崇信佛教,分三批在全國 113 個州共建造舍利塔 113 座。第一批建 30 座,第二批建 53 座,第三批又建 30 座。這 113 座塔的式樣統一由朝廷設計,並下詔於仁壽元年(公元 601年)開始至仁壽四年(公元 604 年)全部完工,寶雨寺塔是第二批中之一。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新建的六府塔與原塔間距 35 米,居原塔東側。


據有關專家研究分析,當時在全國建塔每批用時只一年,從時間上分析只能用木結構形式。由於木結構易遭火災和自然損害,因此這批塔至今無一倖存,現存之塔均改為磚石結構。據此情況分析,六府塔可能於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 929 年)重新建造,以後歷代均進行過維修。明清修繕時做過少量修補,翼角處有木構插入的殘跡為佐證。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現存的殘塔僅剩塔座部分,為金元修復之遺物。


原六府塔雖毀,但我們可以根據現存的塔座和史志記載,推測出它的大致結構與形狀應與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和北京天寧寺塔相近,是一座實心的密簷式磚塔。1960 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時間的風雨,古蹟昔日的輝煌雖然已漸漸褪去,但蘊涵在古蹟中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價值卻隨著歲月的積澱越積越厚。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文化保護觀念已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成為一種全民意識。近年來,經過反覆醞釀和合理規劃,長治市決定本著文物保護的原則,在有效保護舊塔文物價值的基礎上,恢復六府塔的歷史原貌。新建的六府塔與原塔間距為 35 米,新塔居原塔東側,塔高91.45米,直徑24.8米,塔外觀15層簷,設置6層閣樓,遊人可由內攀梯而上,登高遠眺,內設14層,其中地宮兩層。新塔基座直徑48米,石質欄杆八面環繞,美觀大方。該塔充分傳承了上黨文化,展示了傳統風貌與現代氣息相結合的城市新形象。


長治市潞州六府塔

△現存的殘塔塔座上的裝飾與磚雕,以及經歷戰爭的洗禮留下的彈坑記錄了逝去的歷史。


除此之外,為給廣大市民提供欣賞古文化和遊玩的好去處,長治市在六府塔建築的基礎上,整合周邊資源,擴建了六府公園。六府公園的建成進一步提升了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居民生活品質,為長治市民再添休閒娛樂新去處。


不需去打擾已經成為歷史的一切,讓它們靜靜地在時間之外定格於某一瞬間。殘破古蹟之中的魅力,正敞開無數細微的細節訴說著宏大的歷史或傳奇。讓我們默默期盼,落日裡古蹟的剪影不再孤寂。


王廣湖/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