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月是故鄉明

本文配圖攝影:渤海野蒿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一個月亮。月是故鄉明。故鄉的那一輪明月,承載著故土的鄉愁,佐證著我的童年,照亮我的人生路。

我的故鄉在渤海之濱的一個小村莊。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月亮。一輪沒有暖意但有著詩意的月亮,常常懸掛在我心靈的高空。每到夏日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便在院子裡鋪上一張席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乘涼,數星星,看月亮。大人們白天勞累一天,晚上還要接著忙活。這個時候,月亮既是參與者,又是引導者。在明亮的月光下,父親或搓麻繩,或扎笤帚,母親或搓玉米,或洗衣服。我們幾個孩子則在月亮的陪伴下,或做遊戲,或捉迷藏,打鬧聲、嬉笑聲在寂靜的夜空中迴盪,讓“月婆婆”都無聲地笑起來。對於我來說,最感興趣的莫過於聽姥姥講故事,講她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姥姥出生於清末年間,目不識丁,但她的記憶力很強,講起故事來總是淘淘不絕,繪聲繪色,孩子們都喜歡聽。姥姥共生了5個孩子,全家7口人,全靠姥爺給地主扛活,姥姥給別人打短工維持生活。儘管他們沒白天沒黑夜地幹,但仍不能填飽肚子,結果有兩個孩子因吃不上飯,營養不良而先後夭折了,這對姥爺和姥姥無疑是個難以承受的打擊。為了活下去,姥姥白天幫別人家幹活兒,晚上乘著月光,挨家挨戶地去要飯。有一天晚上,姥姥領著不滿10歲的母親到一個地主家去討飯,不一會兒,地主家的兒子端著一碗冷粥走了出來,姥姥滿心歡喜,剛要去接,只見地主崽子隨口往碗裡吐了口吐沫,不僅如此,還把他家的一條大狗放出來,衝著姥姥和母親亂咬,姥姥的褲子被撕破了,幸虧沒有傷及骨肉,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姥姥只好忍氣吞聲,拄著柺棍和母親忿忿地回家了。聽完姥姥這段悲慘遭遇,我不由得一陣心酸,淚水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我忍不住問姥姥:同是一個天,同是一個地,同是一個月亮下,為什麼有的人富,有的人窮?有的人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而有的人卻衣不遮體,食不飽肚?姥姥總是嘆口氣,無奈地說,這是命裡註定的,都怪咱們的命不好啊。真的是命裡註定嗎?這個問題一直深藏在我心中,並形成一個堅硬的結。抬頭問明月,明月無聲息。直到後來我長大成人,才真正明白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海邊生明月,明月照荷塘。兒時,我家住的村子中央有一個幾畝大的坑塘,坑塘里長滿荷花和水草,雖沒有荷塘月色那樣的景色,但對於貧困落後的鄉村來說,也算是難得一求的景觀了。每到夏天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我會約幾個小夥伴去坑塘看月亮。我們靜靜地坐在坑塘邊,抬頭仰望空中的一輪明月,只見那圓圓的月亮皎潔明亮,清光四溢。再低頭看水面,只見平靜的水裡也有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和水裡的月亮遙相互映,兩個月亮疊加在一起,相映成趣,微妙微俏,讓人留連忘返。在月光的映照下,再仔細觀看,有青蛙安靜地蹲伏在偌大的荷葉上,兩隻眼睛瞪的圓圓的,好像在等待著什麼。青蛙的下頜有節奏地顫動著,像在不停地咀嚼,如發現有蚊蟲飛來,便張開那尖尖的嘴巴,飛快地把蚊蟲吸進肚裡,那速度簡直是迅雷不及掩耳。忽聽“撲嗵”一聲,不知哪個淘氣的孩子往水裡扔了一塊石子,水面上立刻蕩起一片漣漪,青蛙也被驚嚇的紛紛跳入水中。我再向水裡看時,只見那水中的月亮已被波浪絞得破碎不堪了。我又氣又急,馬上站起來,追著扔石子的孩子不依不饒地哭鬧起來,邊追邊喊:“還我月亮,還我月亮!”過了一會兒,待我重新回到坑塘邊時,只見水面早已恢復了平靜,那圓圓的月亮又重新回到水中。

偶爾離開故鄉,最不能割捨的就是故鄉那一輪明月。記得50年前,我初中剛剛畢業,由於生活所迫,我告別父母,隻身來到遠離故鄉的一個農場。當時,農場正待開發建設,一萬多名知識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裡,揮灑汗水,奉獻青春,向鹽鹼開戰,向荒灘要糧,開始了像南泥灣那樣的艱苦創業。剛進場時,那裡是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白茫茫,水汪汪,雜草叢生,人跡罕至,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白天農活兒繁忙,顧不上看外面的環境,然而一到晚上,住在幾十人的簡陋窩棚裡,蚊蟲叮咬,潮氣難耐,隨便抓一把空氣都能攥出水來。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心中不免生出一絲孤獨與淒涼。海邊風大,夜裡常常是風濤陣陣,有時甚至怒濤洶湧,山呼海嘯,讓人不寒而慄。起初真的很不適應,後來逐漸習以為常。伴著窗外呼嘯的海風,慢慢進入夢鄉。當然,海上也有風平浪靜的夜晚,有海天之間明月高懸的景象。每到這樣的夜晚,我會獨自漫步在海邊仰望,只見一輪清月高高掛在天上。浩浩滄海,皎皎月光,天地之間,獨坐海邊,思緒萬千,故鄉那一輪明月彷彿又出現在眼前。海邊的月亮雖別有一番情趣,但我還是覺得沒有故鄉的月亮明,也沒有故鄉的月亮圓。

月有陰晴圓缺。我最期盼的還是中秋的月亮,那是親人相聚團團圓圓的月亮;是碩果累累、喜慶豐收的月亮。每到中秋節,我們在外地的兄弟姐妹都要回家,與父母團聚,全家人圍坐在圓桌旁,吃月餅,品香茗,觀月亮,敘親情,滿屋子歡聲笑語,滿院子喜氣洋洋。中秋的月亮是一年中劃下的最圓滿的句號。春天撒下的每一粒種子,現在變成了豐碩的果實。昨天的汗水變成了今天的收穫。丹桂輕吐的香氣,合著大地莊稼收割後的芬芳陣陣飄來,把月下的每一株花草和每一滴露珠都薰香了,一切都像被溫馨的空氣漂洗過,繼而營造出了繁花似錦的生活。此刻,我們便邀請明月一起來分享。

故鄉的月亮是美好的,但也不是天天都能看到月亮,這是自然法則,誰也改變不了。當沒有月亮的夜晚到來時,我的心裡就會感到難以形容的寂寞,甚至淒涼。我總覺得沒有月亮的夜晚是讓人孤獨的,就連睡覺心裡也不踏實。記得小時候,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我睡得正香,忽然聽到陣陣雞叫聲,那叫聲簡直讓人撕心裂肺。父親急忙穿好衣服,跑出去看雞窩,原來是黃鼠狼子在咬雞呢。父親順手拿起一根木棍,把黃鼠狼子打跑了。這樣的事情在沒有月亮的夜晚經常發生。每當我回故鄉,深夜睡夢中聽到雞叫聲,便以為是黃鼠狼子來了,心裡就難免生出一種隱隱的恐懼感。從那以後,我便產生了一個天真的想法,如果老天爺能多造出幾個月亮,再用彎弓射到天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看月亮了,那該有多好啊!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之年,生活在震後一座嶄新的城市裡。這裡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每到十五的晚上,我都要漫步在小區公園,翹首仰望掛在天邊那圓圓的月亮。海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於是,我便想起了杜甫老先生在《月夜憶舍弟》中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作者張學新,政協唐山市原副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