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快、准、实”,芦淞区打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

株洲新闻网3月6日讯(通讯员 罗金鹏 记者 刘姝琪)芦淞作为闻名遐迩的商贸之城,小微企业量大且面广。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的绝大多数,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更是联系民生福祉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芦淞区迅速召开小微企业防疫联络员总队长培训会,213名市区两级机关干部火速充实到街道社区,一刻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松懈,打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最后一公里”,为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把好关、助好力。

“快、准、实”,芦淞区打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

董家塅街道与驻企防疫联络员一起召开辖区企业复工复产推进会。(通讯员 供图)

“快”,全线摸排清底数

芦淞作为城市发源地,既有楼高路密的商贸中心,也有隐蔽山林的加工小厂,小微企业多、防控难度大。区委组织部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决定由市委宣传部下派驻区干部担任总队长,采取包干分片的策略,下派8支小微企业驻企联络员工作队,以社区为单位对全区范围小微企业开展详细摸底。

“快、准、实”,芦淞区打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

驻企防疫联络员每日为营业门店员工检测体温。(通讯员 供图)

驻企联络员们根据企业名单逐一上门核查,平均每人每天行程10公里,对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登记备案,并现场加强企业防疫指导,详细排查企业返岗员工返程轨迹,确保疑似人员不漏一例,降低企业复工复产风险。

经过40个小时的密集排查,全区确认核销、停运的小微企业220余家,当前新增和在册小微企业523家,其中复工复产381家,复工复产率近73%。株百、王府井等大型商超已正常营业,制造型小企业、加工型服饰企业正在防疫联络员指导下逐步恢复产能,芦淞商圈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

“准”,网格助力强防控

针对核心商圈楼宇分布密、居住人员杂、小微企业多、管控难度较大的复杂情况,来自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防疫联络员们调整战法、主动创新,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方案,坚实步伐把小微企业防疫情况摸准、掐透。为此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专业解决难题,迅速做出了技术方案,依托第三次土地调查和不动产登记大数据,搭建出了社区抗疫防控的高精度北斗卫星实时反馈平台,商圈楼栋人员进出变化、商场车辆情况在平台上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防疫联络员们开发出“移动一张图”疫情防控APP。通过APP,社区每栋楼的位置、楼里有多少企业、员工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一应俱全,并以此完善所有入住企业员工的健康体检信息,并上传到平台,让每个防控部门都能实时掌握社区企业防疫情况,使得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目前,该APP已经在芦淞区五个社区启用,获得了良好效果,并准备在全市推广。防疫APP的投入使用,不但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防疫精细化防控管理提供了支撑,更成为“智慧社区”以及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全新实用平台。

“快、准、实”,芦淞区打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

网格化管理助力小微企业走访摸排。(通讯员 供图)

“实”,用心用情解难题

起初,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并不理想,开工企业少、返岗员工少,开张就是亏损、生产就有风险的观念已经蔓延开来,手续程序严格、产业链供应不足、市场订单量少都导致企业开工意愿不强。

联络员们边走访边调研,及时掌握解决企业诉求、困难和问题。了解到信达渣土公司有复工复产需要,联络员主动协助企业做好应急预案和开复工准备,备齐防护物资。仅用两天时间,公司18名员工正式上岗,2台挖掘机、2台炮机、7台运输车开赴工地,使该项目成为芦淞区最早复工的项目之一。截至目前,联络员共收集小微企业共性问题困难73个,协调解决42个,上报交办31个。

联络员严把复工复产程序关,对涉及防疫防控必须的防护用品、药品、医药器械及相关原辅材料生产的企业,粮油加工、畜禽加工企业,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加工相关的企业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企业,实行优先指导,坚持“一企一策”,申请一家、验收一家,合格一家、复工一家;其他类型的企业申报之后,联络员会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上门对企业的复工准备进行检查,对复工人员普及防控知识。同时,发挥司法部门驻企联络员优势,扎实抓好疫情防控时期维护稳定、纠纷调解等工作,为打赢复工复产“保卫战”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