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你的生活,是看起來很美的“假精緻”嗎?

你的生活,是看起來很美的“假精緻”嗎?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小家電,非智能不用;賞櫻花,非日本不看;吃麵包,非“全麥”不碰;選服裝,非“設計款”不穿……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大家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漸趨熱切。

“假精緻”指的是當下一些人超越自身實際、過度追逐所謂“品質生活”導致的預消費、高消費,被無孔不入的“精緻”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侵蝕靈魂。這其中,還包含著消費主義下慾望與現實的矛盾

“假精緻”如果只是少數人的偶然行為,不足為慮,但形成一定規模的社會現象則屬於社會病。是病就要治,但先要判斷它是什麼病,只有搞清楚病因與病理,才能對症下藥。


01

“假精緻”背後折射出什麼問題?


“假精緻”背後的超消費現象,並非今天才發生,也並非中國才有。


法國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列斐伏爾認為,有一種無所不在的次體系在對日常生活進行滲透與隱性統治,這個“次體系”表面上是一種“技術-消費體制”,其背後卻埋伏著資本主義精心設計組織的“階級策略”,它導致消費異化的地位超過了生產勞動異化,形成了一個“消費被控的官僚制社會”

當今中國也出現了“假精緻”這種消費時代的社會病。顯然,中國“假精緻”社會病的病因與病理絕非西方經典學者所批判的消費社會的階級異化與階級策略。一般人很容易把中國當下這種“假精緻”看成一種心理病,認為它是由虛榮心產生的不正確消費心態造成的。

但如果我們實事求是地分析這些“假精緻”生活背後真正的動機,就會發現:“假精緻”生活的年輕人其實沒有病,病因在其它地方。客觀地說,“假精緻”仍然反映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儘管這是一種扭曲的反映、錯位的反映

你的生活,是看起來很美的“假精緻”嗎?

02

為什麼說“假精緻”是身份認同出了狀況?

國內外很多調查都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人們更容易認同比自己所屬階層地位更高的階層的文化與身份。這裡要特別注意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的區別。文化認同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種文化的認可,身份認同則是人們對自己群體歸屬的確認。


一個歐洲人可能認同美國文化,但他很清楚,自己並不是美國人。如果將文化認同錯認為是身份認同,就會出問題。一個工薪階層可以認同億萬富翁的文化與生活,但如果他認為自己就是億萬富翁,他就是瘋子。
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都存在一種超越自身原有階層的現象,但兩種超越對認同跨度的容許區間卻大不相同。文化認同的超越跨度可以無限延伸,但身份認同的超越跨度卻有所限制。身份認同跨度一旦太大,就像橋樑跨度太大那樣容易垮掉。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士兵認同一位將軍的文化,懷著將軍的夢想、學習將軍的氣度、追隨將軍的思維,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個士兵認為自己的身份就是將軍,穿著將軍的服裝、要求將軍的待遇、模仿將軍的語言,這就過了。


文化認同無需限定,但身份認同必須定位。其實,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比自己原有階層略高一點點,應該理解,可以支持,甚至值得鼓勵。因為人們對現狀不滿足,才會有動力去改變;對未來有嚮往,才會有目標去追求。但身份認同應該處在一個合理的跨度上,如果不切實際、不著邊際,就會出現“跳認同”
所謂“跳認同”,指的是人們大幅度跳出自己原有階層或接近階層的區間,而對更高階層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這種跳躍式身份認同,是“假精緻”社會病的最直接原因。一個人將自己歸屬於社會地位稍稍高一點的那個階層,並偶爾或局部地按照那個階層的標準進行消費,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他可以藉助信貸、合理理財、精於持家以及更加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比原有階層的平均值更加精緻一些。但如果他死活硬要把自己定位在比自己身份高出很多的那個階層,就會把自己身心掏空。
所以,歸根結底,“假精緻”這種社會病不是一些年輕人心理出了問題,而是他們的身份認同出了狀況。
“假精緻”表現為“超消費”但“超消費”卻源於“跳認同”,因此“假精緻”不是這些年輕人“瘋”了,而是他們“錯”了。

你的生活,是看起來很美的“假精緻”嗎?

03

“假精緻”是怎麼形成的?


人人都想超越,但身份認同的合理區間又該如何定義?


身份認同好比摘蘋果,最實際的認同應該是隨手就可以摘到的蘋果,最佳的認同則是踮起腳尖可以夠得著的蘋果。如果跳起來才夠得著的蘋果,這樣的認同可以支撐一時,不能夠支撐長久。而如果跳起來也夠不著的蘋果,這樣的身份認同更是危險。沒有支撐的跳起,中間一定是虛空,虛空的結果,往往就是掏空。
身份認同的“跳認同”並不直接導致“假精緻”,它中間還有一個轉化環節,那就是“虛標籤”。我們認識問題不僅要由表及裡,還要由裡及表。如果身份認同的“跳認同”揭示了“假精緻”的社會深層次原因,好比我們發現地表下面有岩漿,那麼,“虛標籤”則反映了“假精緻”表面化的形成機理,好比我們發現了岩漿得以爆發的火山口。
“虛標籤”是法國學者鮑德里亞批判的消費社會的產物

。在這個消費社會里,消費文化專注的不再是商品的功能,而是商品的象徵與符號的結構。商品的使用價值被符號價值所取代,符號被視為本體。人的所有活動(包括消費活動)都成為“能指”的遊戲,人們從商品拜物教進入了符號拜物教。整個消費符號體系變成獨立於客觀世界和生產實踐而存在的體系,符號所指的現實世界逐漸消退、慢慢遮蔽,最後完全被符號世界所置換。

這個封閉的符號世界完全消解了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意義,成為一個無本無源又無限增殖的幻象世界。這個幻像世界完全按符號的邏輯生成一個個序列,物只有成為符號才能加入生產的序列而獲得價值。而每一個消費個體無法對抗這個幻象世界,他已經完全由消費符號所界定,人的需求與享受只能服從於由一個個序列建構起來的消費結構。
這時候,序列的等級就出現了,在這個消費結構裡,每一個商品都代表著一種等級符號,奧拓、桑塔納、奧迪、寶馬、保時捷……每一部車代表著不同的等級,愛馬仕、香奈兒、LV、BV、PRADA……人們背的不是包,而是一個個身份。


由此可見,一方面,人們越來越看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符號價值,人們不再是在消費產品,而是在消費符號。另一方面,在這個符號建構的幻像世界裡,其消費結構充滿著一個個等級序列,它守株待兔地等待著消費者往這一層層的櫃子裡鑽。這時候,虛榮的標籤化行為就成為“假精緻”生活的火山口

你的生活,是看起來很美的“假精緻”嗎?

04

“假精緻”這個社會病該怎麼治?


“假精緻”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一正能量帶偏了。面對這樣一種能量,我們不能簡單打壓,封堵的結果可能是加倍的對抗,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引導這個能量。因此,我們要回到“假精緻”的形成路徑上來。“假精緻”形成的兩個最關鍵環節,一個是身份認同的錯誤定位,一個是符號消費的虛榮標籤。解決問題也需要從這兩個方面下手。
一方面,應提倡“踮起腳尖”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可以仰望星空,身份認同則應該“踮起腳尖”。這裡特別要提出另一個詞組——“腳踏實地”。過去我們教育年輕人,喜歡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做組合。這個話語體系組合鼓勵年輕人胸懷理想時要仰望星空、面對現實時要腳踏實地,

這抓住了事物本質,是對立統一的絕妙組合。但這兩個話語體系組合卻有缺環,沒有覆蓋人們對現實生活急切改變的願望與對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腳踏實地”抓的不是這個點,“仰望星空”又不夠直接。

所以,不妨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八個字外,再加上“踮起腳尖,追逐夢想”八個字,這樣的話語體系組合,更能夠貼近實際,更能夠被年輕人接受,也更能夠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應改變“符號消費”的標籤建構。面對符號式消費,我們也許很難把年輕人從符號世界的“能指”引導到現實世界的“所指”,更容易做到的可能是改變消費結構的符號系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以“歸屬社群”概念重構個體行為選擇理論,他對世界衝突與暴力的解釋對我們很有啟發。森認為,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衝突與暴力,不僅來自那些不可解脫的仇恨,而且源於人們的思想混亂,最主要的就是人們身份認同的

“單一主義”

儘管宗教和族裔可能是人們重要的身份認同,但我們不能僅僅從宗教與族裔的歸屬而單一地理解全世界,這樣會把人與人之間的相同與對立全部放大。人類必須從這個“單一主義”的認同中解放出來,認識到現代人身份的複雜性與多維度,倡導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身份的自由,世界就可以大幅度減少衝突與暴力的產生,穩定地邁向和平。
森的理論啟示我們,“假精緻”也是消費符號“單一主義”的結果,千差萬別的商品,可以有多樣性的符號,卻被單一的等級符號所主宰。一個商品,既可以象徵身價,也可以象徵環保、健康、安全、時尚、簡約……不要把所有的符號意義都塞在“身份等級”的小盒裡。
輿論場應該更多地鼓勵多元認同,破除或解構符號指代的等級象徵,引導年輕人追求更多元的“能指”意義
。女生不一定非要背一個名牌包包才能顯示身份,挎一個民間手編的籃子上街,其實也是時尚。

符號的意義既然是建構出來的,那麼就可以按照更合理、更和諧的方向進行建構


選自 | 《人民論壇》11月中

作者 |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鄒振東

原標題 | “假精緻”不是“心理病”是“社會病”

上文略有刪減

原文美編 | 李祥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