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700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出“向伊朗發動總體戰爭”的命令。當天,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伊拉克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此後伊拉克,伊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消耗戰,一直持續到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火。據估計,戰爭造成兩國死亡人數約100萬人,傷亡約170萬人,傷亡人數約佔當時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傷亡總數的17倍。據估計,兩伊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一些西方評論家則指出,戰爭造成的損失使兩伊的經濟發展倒退10—20年。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地區傷亡最大,損失最重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700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兩伊戰爭伊拉克進軍路線

然而如果伊朗在1982年9月接受沙特阿拉伯在阿盟會議上提出的“和平計劃”,兩伊戰爭可能提前6年就結束了,絕不會給雙方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和重大損失。這個“和平計劃”包括兩伊停火,支付700億美元給伊朗作為賠償,由海灣阿拉伯國家提供貸款。當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已經宣佈支持這個計劃,但伊朗卻拒絕了。那當時伊朗為什麼拒絕呢?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700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

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國王,什葉派領袖霍梅尼上臺。霍梅尼對外主張“輸出革命”,呼籲伊拉克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當沙特阿拉伯在1982年9月阿盟會議上提出結束兩伊戰爭的“和平計劃”時,伊拉克軍隊在和伊朗軍隊的戰鬥中正處於守勢,伊朗軍隊此時則處於攻勢,鬥志昂揚,不但把伊拉克軍隊趕出了伊朗境內,還攻入了對方境內。此時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伊朗一方。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非常清楚如果他們贏得這場戰爭將會有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歷史上,征服伊拉克總是伊朗成為一個大國的關鍵因素。它不僅可以使什葉派的許多聖地處於伊朗的控制下,它還將大大地提高伊朗在整個地區和全世界的威信。霍梅尼曾公然設想,如果把伊拉克併入伊朗,其他海灣國家也會和他們聯合起來。他已經採取步驟命令霍伊尼哈和朝聖者組織利用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聖的機會,作為宣傳伊朗,鼓動科威特、巴林和黎巴嫩什葉派居民鬧事的手段。霍梅尼非但不想停止戰爭,反而把此時伊朗軍隊的勝利看成是在國外推動伊斯蘭革命、在國內扼殺不同政見的手段。基於上述原因伊朗拒絕了沙特提出的結束戰爭的“和平計劃”,這使伊朗錯過了以最有利的條件結束戰爭的機會。

兩伊戰爭,伊朗為何拒絕伊拉克願意賠款700億美元的停戰請求?

薩達姆

此後伊朗對伊拉克發動了一次次的進攻,伊拉克也對伊朗進行反攻。戰爭非常慘烈。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和制裁,伊朗武器裝備缺乏,為彌補這個不足,伊朗拼命擴充軍事戰鬥人員。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從號稱“巴斯基”的被壓迫者民兵那裡進行人員補充。這種軍隊是霍梅尼號召建立的2000萬男女大軍,以確保伊斯蘭共和國勝利的第一個步驟。這支準軍事組織開始在堅持繼續戰鬥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遭到清洗的、士氣低沉的正規軍僅限於扮演一些引導和後援的角色。儘管缺少訓練和裝備,而且絕大多數是毛頭小夥子和自願參戰的老年人,但他們在教士集團的煽動下體現出宗教狂熱精神。教士集團激勵他們參加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戰役,如“通向耶路撒冷之路”或“必定勝利”。還安慰他們說,如果他們將來戰死或者受傷,政府將通殉難者基金會供養他們或他們的親屬。他們自願以人海戰術進行衝鋒,或者徒步衝入地雷場以掃除地雷,一再使伊拉克軍隊感到震驚、困惑和不知所措。伊拉克軍隊面對伊朗的人海戰術,則以毒氣還擊。造成伊朗重大人員傷亡。最終依靠精神信仰和人海戰術的伊朗也沒能打敗伊拉克,反而得到大量外援的伊拉克在1988年2月以後轉入反攻,並再次攻入伊朗境內。長年的戰爭,使伊朗經濟嚴重萎縮,武庫空虛,軍心渙散,缺乏外援,領導層主和派力量上升,嚴酷的現實迫使霍梅尼改變態度。伊朗最終接受了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兩伊立即停火、以談判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而伊拉克本就希望體面結束戰爭,對該決議一直表示同意。在聯合國的調解下,1988年8月20日伊朗、伊拉克正式停火,結束了這場歷時8年的慘烈廝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