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近幾年,各地學校悄悄興起了‘縣管校聘’,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大會小會上不斷吹風,搞得老師們既迷糊又害怕。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那麼這個‘縣管校聘’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簡而言之,就是每個學校按一定百分比的指標聘任教師崗位。這樣按照指標每年都會有一些老師落聘,連續兩年沒有被聘上的老師將自動退崗,所有檔案移交到當地的人才市場待崗。整個思路有點像十幾年前搞的‘末尾淘汰制’。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很明顯,這又是一個激(zhe)勵(teng)老師的手段。為此,每個學校都要出臺一個相應的評選制度,學校老師都希望制度有利於自己,以免被落聘,所以圍繞著評選標準的制定以及誰上誰下,學校領導和老師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又是一番腥風血雨、吵吵嚷嚷。

尤其是在進行了高考改革之後,學生都實行了選課制度,這就必然會造成學科間的不平衡。比如,由於高考賦分的影響,學生偏向於選擇容易賦分的歷史、地理、技術等學科,而傳統大理科物理和化學學科就真的是‘門可羅雀’了。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這樣,那些政史地等學科的老師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所以只要你是這些學科教師,就是教得再爛,也不用擔心會落聘了。

反之,那些選考的重災學科,像物理和化學,它們本來就是傳統大科,師資配備也最多,現在崗位需求一下子就出現了‘斷崖式’的回落,所以‘縣管校聘’中規定的那部分指標就全都落在這兩個學科上面了。

物理化學學科可謂是‘雪上加霜’,即使你教得再好也有很大幾率會落聘,不說那些新教師了,就是那些優秀有經驗的老教師,有時也不得不進行‘神仙打架’,來爭取自己能夠聘上。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好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校校長為了維持校園和諧,總是會絞盡腦汁地將‘縣管校聘’的影響降到最低。

因此,學校每年都會變戲法似的突然變出很多班級和崗位,以讓每個老師看起來都有事情可做,然後再組織人力物力造出一些材料,最後形成完整的書面材料上報上級主管部門。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在學校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總是能有驚無險地渡過危機,只不過浪費了學校大量資源和精力的忙碌,只為了本來就應該的結果。

‘縣管校聘’,如果這只是為了嚇嚇老師,那它的目的達到了,就是代價有點大;如果真想提高教師質量,那它的結果離預期還差很遠。那這個‘縣管校聘’制度的火速出爐,到底是想管誰?又是要聘誰呢?

‘縣管校聘’,到底是管了誰?又是聘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