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燕雲十六州——媯州


燕雲十六州——媯州

懷來縣

懷來縣隸屬於河北省,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東鄰北京,西接張晉蒙,縣城沙城鎮東距北京120公里,西距張家口市87公里。懷來縣總面積1801平方公里,轄11鎮6鄉,279個行政村。其中6個鄉鎮17個村分別與北京市延慶、昌平、門頭溝接壤,邊界長115公里。全縣總人口36.5萬人,森林覆蓋率50.8%,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年均224天。懷來是河北省首批糧食基地縣和省“雙環”菜籃子基地,是中國葡萄之鄉和中國葡萄酒之鄉,是全國經濟林建設百強縣、國家級園林縣城、首都重要水源地,全國戰鬥英雄董存瑞的故鄉。

燕雲十六州——媯州

2018年12月13日,懷來縣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中文名稱

懷來縣

外文名稱

Huailai County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河北省直屬

下轄地區

沙城鎮,桑園鎮,北辛堡鎮

燕雲十六州——媯州

縣名來歷

懷來從建置以來,曾有過沮陽、懷戎、媯川、懷來四個縣名。沮陽始見於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第十五郡便是上谷郡,懷來屬上谷郡沮陽縣。懷戎始見於北齊,懷來曾因戰亂有百多年失去建置,故取“懷戎”命名,有“安撫少數民族,消除敵對”之意。懷來始見於遼,公元916年,遼太祖建置州縣統治,改懷戎為懷來,去掉輕視少數民族的“戎”字,換取歸順臣服的“來”字。金明昌六年,懷來以境內媯水河改名媯川,至元代又複稱懷來,沿用至今。

燕雲十六州——媯州

歷史沿革

舜設十二州,懷來屬冀州;春秋戰國時期,懷來屬燕國上谷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懷來是上谷郡郡治所在地沮陽縣;南北朝時,懷來屬北魏;隋代,懷來屬涿郡懷戎縣;唐設十五道,懷來屬河北道媯州懷戎縣;遼太祖時(公元916年)始稱懷來縣;金代改稱媯川縣;元代複稱懷來縣;明初改懷來縣為懷來衛,建直隸後軍都督府;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又改為懷來縣沿稱至今;1948年底懷來全境解放。懷來城始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年間(公元685—688年)在此設清夷軍城,為媯州治所在地。1951年,因修建官廳水庫被淹,具有1200多年曆史的一代名城沉沒於水下,縣治遷到沙城鎮至今。

燕雲十六州——媯州

行政劃分

懷來縣轄11鎮6鄉:沙城鎮、北辛堡鎮、新保安鎮、東花園鎮、官廳鎮、桑園鎮、存瑞鎮、土木鎮、大黃莊鎮、西八里鎮、小南辛堡鎮、狼山鄉、雞鳴驛鄉、東八里鄉、瑞雲觀鄉、孫莊子鄉、王家樓回族鄉。279個行政村。沙城鎮為縣治所在地。

人口民族

2016年,懷來縣總人口36.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萬人,農業人口22.5萬人,有漢、回、滿、蒙、彝、壯、朝鮮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佔全縣總人口的98%。在少數民族中,回族、滿族人口較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8%以上,主要集中在王家樓回族鄉。

燕雲十六州——媯州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懷來縣境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燕山山脈北側,永定河上游,地理座標為東經115°、北緯40°。東南部與北京市延慶、昌平及門頭溝區接壤,西北部與宣化、下花園區相連,西南部與涿鹿縣毗鄰,北部與赤城縣交界。懷來縣是連接首都和西北的交通樞紐,是張家口市對外開放的窗口,縣政府所在地沙城鎮東距北京120公里,西距張家口市87公里。

燕雲十六州——媯州

地質

懷來全境屬燕山山地,燕山支脈向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延伸,境內南北群山聳立環抱,面積為749.22k㎡,佔懷來縣總面積的41.6%,習慣上稱為南部山地和北部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多座。大海陀山、燕然山分佈在縣區北部,構成北部山地,主峰有雞鳴山、八寶山、水口山等;軍都山分佈於縣區南緣,構成南部山地,主峰有筆架山、廣陀山等。南北兩山形成了懷來盆地的天然屏障。中間為“V”型盆地,慣稱“懷來盆地”,官廳水庫位於盆地中部。境內有三處流動性沙丘。官廳水庫南岸小南辛堡鎮龍寶山附近有兩處:“龍寶山沙丘”,佔地3.7萬㎡,高約12米;“天漠沙丘”,佔地13.5萬平方米,高約15米。洋河北岸大黃莊鎮朱官屯村東的“米沙梁”佔地18萬㎡,高約15米。這些沙丘的形成歷史悠久,形態多為月型和龍崗型。據資料記載,四十年來“米沙梁”已東移約300米。另外兩處沙丘每年正以2~3m的速度東移。沙丘的東移和土地的沙化已對北京的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燕雲十六州——媯州

地貌

地勢由盆地向南北崛起,西北高東南低,懷來縣平均海拔792米,最低點在幽州村河谷地帶,海拔394米;最高點為水口山大黑峰,海拔1977.6米,縣城沙城鎮海拔535米。懷來縣地貌形態主要有河川平原、丘陵和山地等類型,河川平原面積602k㎡,佔總面積的33.4%;丘陵面積450k㎡,佔總面積的25%;山地面積749k㎡,佔總面積的41.6%。

燕雲十六州——媯州

氣候

懷來縣地處中溫帶半乾旱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年均日照時數3027小時,全年無霜期149天。根據氣象資料記錄,最高氣溫42.2℃,最低氣溫-23.3℃,平均氣溫9.1℃。年均降水396mm,南北兩山偏多;年均風速2.3m/s。主要氣象災害有風沙、乾旱、冰雹、霜凍等。

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24.4℃,年均溫9.6℃,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懷來縣屬中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日溫差大等特點。春季常受冷空氣影響,天氣多變,乾旱少雨多風。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天氣溫暖溼潤,降水增多。秋季隨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的移動,暖溼氣流逐漸減弱,西北來的乾冷氣流加強,天氣晴朗變涼。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嚴寒少雪。懷來的年平均氣溫9.6℃,年降水總量370毫米左右。

燕雲十六州——媯州

水文

懷來縣境內有永定河、桑乾河、洋河、媯水河4條過境河流,匯入官廳水庫。季節性二級河道14條,如東、西沙河、靈泉河、石河、東沙溝、外井溝、水關大溝等。特點是上游河道比降大,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

燕雲十六州——媯州

交通

懷來縣境內有京包、豐沙、大秦、沙蔚鐵路穿境而過,鐵路總長160多公里,共有站點17個,是全國縣級站點最多的縣份之一,其中沙城站是各條鐵路的樞紐,為全國一等區段站,北京市郊S2線延伸至此,是北京延伸到河北的第一條市郊鐵路,加快了京懷同城化、通勤化進程。懷來縣公路總里程達3065.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2.139公里,國省幹道317.621公里,縣道326公里,鄉道780公里,村道1540公里,全縣公路密度將達到170.22公里/百平方公里。京藏、京新高速公路東西貫穿全境,境內有東花園、北辛堡、土木、沙城、東八里、雞鳴驛等六個高速出口。其中土木出口以四層交叉實現了京化、京藏高速及110國道的立交轉換,是華北地區目前最大的複合式樞紐互通出口。110國道、寶平、康祁等公路幹線縱橫交錯。2013年,北京公交880路開通至縣城。2015年,跨官廳湖城市快速路開工建設,京張鐵路將於2019年建成通車,我縣設懷來、東花園北2站,屆時融入北京半小時經濟圈。2015年投用新能源公交車120輛,啟用和改造了18條線路及5條旅遊景區專線,實現了縣域境內新能源公交全覆蓋。

燕雲十六州——媯州

文化事業

有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新華書店、青少年活動中心、工人文化宮各一處,數字電影院二處,有縣文化廣場、天鏡園、木樨園等公園20餘處。有攝影家協會、作家協會、書畫協會等文藝團體。雞鳴驛村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沙城老窖酒釀造技藝”、“九曲黃河燈”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醫療事業

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515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6家,鄉級衛生院17家,村級衛生室268所,社會辦醫院7所,村級個人辦衛生室和診所215個。實施了縣醫院、中醫院遷建項目,縣精神病專科醫院擴建項目,醫藥衛生大樓建設項目。全縣衛生技術人員967人,執業(助理)醫師577人、註冊護士390人。全縣農民參加新農合人數25.7萬人,參合率98%。

燕雲十六州——媯州

社會保障

新建6所高標準農村互助幸福院,共發放高齡補貼173萬元。發放低保金7091萬元,其中3574人享受城鎮低保,發放城鎮低保金1190萬元;32738人享受農村低保,發放農村低保金5901萬元;五保戶對象1313人,發放供養金401.6萬元。發放救災資金729萬元。2016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淨增2150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278%,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應參保率達95%。全縣職工、居民參保人員達到56422人;新增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00人、191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77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779人。

通信事業

通信業快速發展,電話裝機數46906部,其中城市用戶46296戶,鄉村用戶610戶,小靈通用戶5579戶,公用電話1819戶,住宅電話37846戶, 100%的行政村通了電話,手機用戶快速增長,2011年懷來縣手機用戶達252219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9076戶。信息化建設更進一步,基礎設施及服務功能日益完善。

特產

燕雲十六州——媯州

葡萄和葡萄酒


燕雲十六州——媯州

石片黃杏


燕雲十六州——媯州

所獲榮譽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名勝古蹟

懷來縣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縣境內有戰國時期的燕長城,北魏時期的天皇山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鳴驛古城,明代“廟港樣邊”長城,紀念“土木之變”陣亡將士的顯忠祠;有董存瑞紀念館,新保安戰役遺址,國家4A級景區黃龍山莊。其中,燕長城、明長城、雞鳴驛古城、鎮邊城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

懷來縣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建設環官廳湖觀光、酒莊品遊、溫泉養生、紅色緬懷、長城懷古、歷史文化、綠色生態、遺址考古、節慶活動等旅遊項目,已成為北京自駕遊客的重要旅遊目的地之一。

董存瑞紀念館

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坐落於英雄的故鄉南山堡村,距沙城10公里。紀念館於1968年6月落成,佔地8614平方米。館內主體建築有董存瑞烈士全身塑像、展覽廳、接待室、辦公室等,建築面積284平方畝。陳列廳四周用56張照片、43幅畫頁、15件實物展示出英雄的生平事蹟,正中是隆化戰鬥的沙盤模型。先後成為懷來縣、張家口市、河北省、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2006年4月中共懷來縣委、縣人民政府對董存瑞紀念館進行擴建,總投資365萬元,佔地面積達到18800平方米。展館面積1150平方米。展館由序廳、第一、第二、第三展廳、聲光電模擬廳和多功能廳六個廳組成。

燕雲十六州——媯州


董存瑞烈士紀念館

雞鳴驛古城

雞鳴驛古城位於縣城西北18.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古代郵驛史上為大型驛站。

始建於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開闢驛路,設置“站赤”,即驛站。到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擴建為定貨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清康熙年間,設驛臣主管驛站事務。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建土垣,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磚修城池,全城周長2330米,牆高12米,設東西兩門,城門上方築兩層越樓,此城中部建玉皇閣樓,城四角分築角樓。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幹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將城牆重新修理,並在城東築護城壩一道。

雞鳴驛城內有慈禧太后西逃時下榻的古建築,遺址尚存。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慈禧太后惶惶不可終日。農曆七月,慈禧及光緒皇帝在御林軍護衛下倉惶逃往西安,途中曾在雞鳴驛賀二少家住了一天。賀家當時是雞鳴驛城裡有名的財主,共有連環院五進,全都是雕龍畫鳳的磚瓦房。是夜,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住宿在第二進院內,慈禧住在正庭北屋東間,光緒皇帝住在東廂房,隨從文武官員和妃子各有住宿地點。目前,這些建築保存完好,面向遊人開放。

近年來這裡獨特的風貌受到電影界的青睞《血戰臺兒莊》、《血戰長城》、《大決戰》、《國土無雙》、《藍色的花》、《超級女諜》、《大潮600天》等影片先後在古城拍攝,雞鳴驛成了"電影城"。

燕雲十六州——媯州

新保安城

新保安歷史悠久,西漢時為且居縣,屬燕國上谷郡,元代稱“雷家站”,屬保安州轄。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移保安州治於雷家站,改稱新保安,沿稱至今。同年,築磚城一座,高三丈二尺,周圍1240丈,濠一道深二丈五尺,設東、西、南三個門。明萬曆二十三年在城內十字街心修建閣樓一座,上書“鎖鑰重地”,成為該城獨特的景觀。新保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京衛要塞之所。解放戰爭中平津戰役總攻的序幕從這裡揭開,國民黨35軍1.6萬人被華北野戰軍全殲於此,中將軍長郭景雲被擊斃,“新保安”三字由此載入《毛澤東選集》等歷史巨捲成為古城歷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

燕雲十六州——媯州


廟港樣邊長城

樣邊長城是懷來縣境內的長城保存最完好、建築質量、規格最高的一段長城,位於小南辛堡鎮東南部的廟港、橫嶺西,總長約3000米,城牆都是用規則的大石條砌成。樣邊長城是明開國皇帝朱璋即位的第二年,派遣大將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的長城。徐達為保證長城的建築質量,特地選擇廟港附近的崇山峻嶺中的險要地段作為長城示範工程,並以此為樣板來標定明代長城的修建工程,故稱為"樣邊"。

樣邊長城長約2.5公里,牆高約6米,頂寬5米。壘砌的石條達17層之多,城牆有幾處呈S形曲線,線條圓轉而流暢,牆體壘砌的十分規整。用磚壘砌的垛口、宇牆、城樓被當地百姓拆毀於70年代,但樣邊長城主體尚在,宏偉而壯觀的氣勢猶在。民間有不到居庸關長城,就不瞭解明代長城的歷史內涵,而不看廟港樣邊長城,也就看不到明代長城的精華所在之說。

天皇山北魏石窟

天皇山自然風景區亦稱五道壺石窟旅遊區,位於河北省懷來縣東北部,東距北京市延慶縣古崖居1公里,東南距八達嶺長城30公里。該區總面積5平方公里,以石窟民居群落、石刻和生態環境聞名。山上群峰環繞,怪石嶙峋,草木蔥鬱,潭溪瀑布眾多,常年水流不斷。山頂有北魏時期的石窟數處,令人歎為觀止;山下是國家級科教興村示範單位--方家衝,數千畝果林飽飲山泉潤澤,惠承科學栽培,釀得春季花香四溢,夏秋果實累累。

天皇山景區自然景觀很多,從停車場沿山間小徑蜿蜒而上,頭頂雲霧繚繞,腳下溪水潺潺。巨石堵住溪流,為瀑,為潭,共有五重,古人稱之“五道壺”。《懷來縣誌.山川》篇曾記此溪水源頭“泉由盆出,不溢不竭,足供百人之飲”。今有地質學家考證:此泉形成於四至五億年前,此水是品質極佳的礦泉水。至冬季,潭、瀑皆化作冰潭,其似凝似流的精彩神韻,其銀河直落的浩然氣勢,令人無不神往。行至五道壺盡頭,便見一座石府建於懸崖峭壁之上。

燕雲十六州——媯州


燕雲十六州——媯州

據專家考證,此原為北魏時期鑿成,是奚族可汗州的州府,後改為寺院。寺內一切設施均鑿石而成,上下貫通其雕樑畫柱,規模龐大,氣勢雄偉,古樸神秘。沿著蜿蜒的山間小徑,依次可觀賞到霧雲洞、功德碑、轉佛石、古松榆、龜蛇朝拜、飛來石、雷劈石、一線天、古輾、造錢爐、天星瀑、仙境階等數十處自然景觀。山下是五千畝生態觀光園。到了天皇山,既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又能體會到中華民族古老文化遺產的悠遠和博大,還可以吃住在農家,到生態觀光園賞花、採摘。

歷史名人

王仲,字次仲,東漢上谷郡沮陽縣人。依照隸草作楷法,創 “八分體”,即楷書,為中國書法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張袞,字洪龍,北魏時上谷郡沮陽縣人。北魏左長史、幽州刺史。他掌機要、勸農桑,才智高遠,人品厚至,助皇帝開疆拓土,參與軍政大計,功拜奮武將軍,諡“文康公”。其孫張白澤,出任雍州刺史,授鎮南將軍銜。

譚澄,字清彥,元朝德興府人,官拜副都元帥。好讀書,通蒙語。賑饑貧、免徭賦,令民鑿唐溫渠,引沁水溉田,教之種植,地無遺利,以良吏載入元史。

潘宗顏,字士潛,明代保安衛人,官至山東按察使兵備僉事、遼東監軍僉事等職。善詩賦、曉天文、通兵法,在“薩爾滸”之戰中戰死沙場,追贈光祿卿,諡號“節愍”。

胡思伸,字君直,明代南直隸績溪縣城東人。任兵部主事、郎中數年,因考核成績卓著,加之地方官員和當地人士挽留,曾升任按察使留懷來繼續任職懷隆兵備道。其倡議修成的《懷、延二衛志》是反映懷來地方情況的最早方誌。後任山東布政使、保定巡撫、南都巡撫。

席之瓚,懷來城人,清代舉人。興教育,纂史書,於光緒年間重修《懷來縣誌》,惠世於民。

趙世和,字賡唐,新保安鎮人。童年讀書,青年時扶危助貧熬不吝惜。年長後,熱心公益,喜排難解紛,是非曲直,直言不諱,受人敬重。清末毅然加入同盟會,往來晉魯等省聯絡志士。民國初年在北京組織共和演講團,任團長,自號醒鐸。一生不慕名利,以造福家鄉振興中華為職志,遭憂患,輸家財,從未動搖。

董存瑞,出生於懷來縣存瑞鎮南山堡村,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入黨,在解放戰爭中,他作戰勇敢,先後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獲得三枚勇敢獎章和一枚毛澤東獎章。在解放隆化的戰鬥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年僅19歲。後被追認為“全國戰鬥英雄”,朱德總司令親自為烈士紀念碑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懷來自此稱為英雄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