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不久前,李佳琦髮長文登上熱搜。


起因是這樣的——


在李佳琦發文前某天的(2月23日)直播過程中,有個人一直刷屏罵他的小助理,說的話特別難聽,比如:“小助理好油膩”、“小助理嘴賤”等之類的話語。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小助理和李佳琦說,李佳琦沒有在意;沒想到過一會兒依然有人罵,小助理再次告訴了李佳琦;李佳琦說:“我不說這件事,並不是因為我怕得罪粉絲,而是我真的回應過很多次關於有人在直播間罵人這件事了,不想在直播中的時間裡專門去cue一些無關的事兒。”


直播結束後,李佳琦就在深夜發佈了這篇長文。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其實只要瞭解過李佳琦經歷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小助理(付鵬)。


  • 在李佳琦沒火的時候,付鵬就給到李佳琦很多力挺和支持;
  • 在李佳琦直播的時候,付鵬的業務能力也無可挑剔,熟悉美妝產品,能在李佳琦說到產品名稱的時候迅速反應過來,找出來給李佳琦;
  • 在直播過程中,付鵬也能給李佳琦起到很好的提醒及救場作用。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李佳琦開始直播,付鵬力挺~


沒想到,隨著李佳琦的走紅,小助理也成了公眾人物,受到網絡上各種各樣的指責與謾罵。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 有很多人開始抨擊他“情商低”、“不會說話”、“槓精”,說李佳琦直播翻車都是因為他;
  • 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評論都湧向他,說他不配給李佳琦做助理,建議李佳琦助理“輪崗制”;
  • 付鵬曾經試圖隱忍,有時候直播不露臉,甚至不出聲,但沒有想到,各種猜測更多了......


在我看來,李佳琦的三觀真的很正:“我的直播是大家來挑選產品的,而不是來傳達負能量的。”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而真正應該反思的,恰恰是那些動輒血口噴人、凡事都喜歡在言語上“勝人一等”的人,因為他們正不知不覺間把自己活成了一團情緒。


一、


一年多前的來訪者丹丹(化名)在諮詢前備受困擾。


只不過,丹丹遭遇的困擾不是在網絡上,而是在現實的工作中。


原來,丹丹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諮詢前的一段時間,她遇到一個客戶M,聲稱兩年多前買了他們公司的某件產品,說當時產品質量有問題,但是有事耽誤了一直沒有前來聯繫退貨。


結果前幾天M收拾屋子又翻出來了這件產品,於是聯繫當時的商場,商場稱過了退換期限不予處理,結果M不依不饒,找到了這家公司,不知怎麼要到了丹丹的聯繫方式,於是對丹丹開始“死纏爛打”,左一個電話又一個電話,一個問題顛來倒去地說......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丹丹這邊明明感覺已經說通了,可M又打來電話,又來一次溝通和討論......


等丹丹放下電話才發現,一個多小時過去了,約好的客戶還沒有來得及拜訪,需要回訪的電話也沒來得及電話。


根據丹丹的敘述,從M找上她到她向我們這邊求助諮詢的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和客戶M的糾纏像是一場噩夢,因為M常常不分時間不分場合給丹丹電話,而且一直喋喋不休。


從開始的退貨訴求,到後來針對丹丹回覆不當的地方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這讓丹丹不堪其擾,但又擔心畢竟這是客戶,況且對方如此難纏,萬一處理不當會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呢?可如果你一直和這樣的客戶糾纏,確實會影響到自己的很多工作啊......


這該如何是好呢?


想要真正解決類似這樣的困惑和問題,就不得不從M這類人的心理層面說起。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二、


毋庸置疑,不論是網絡中還是現實中,你總會遇到這樣一類人,那就是不論你們就什麼話題進行討論,這些人都習慣情緒用事,並且都希望在言語上佔據上風。


只要能佔上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詆譭、謾罵、攻擊等等招術全部拿來使用,可謂“不擇手段”。


他們通常的表現就是——


如果得了理,勢必不饒人;

即便不佔理,也要想著辦法攪個理出來......


事實上,這些人的表現,用一個通俗的詞語來描述,就是“好勝”。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好勝”屬於個性品質,但好勝表現在什麼地方,結果卻大不相同:

  • 如果表現在科學技術上,可以成就偉大的科學家;
  • 如果表現在政界,可能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 如果表現在技術項目上,可以成就能工巧匠;
  • 如果表現在虛榮上,則不論工作還是生活中,不論有理沒理,都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如果在網絡上,很容易成為“噴子”;如果在現實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槓精”)......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問題在於,同樣出於虛榮心,為什麼有的人遇事就能表現出很好的情商不去與人爭論,而有人則分分鐘爆肝,非要爭出個高下,稍微一點兒不如意就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呢?


《知覺成長模型》中對於這個現象做出瞭解釋,大意如下:


由於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的知識結構不同,在遇到衝突或爭論的時候,情商好的人,實則好勝心和虛榮心這兩個點都很興奮,好勝心令這個人渴望取勝,虛榮心令他們掉不下面子,與此同時,其他知識領域同樣處於亢奮狀態(例如,覺得爭論會傷及感情;認為自己已經處於上風,別人會認同自己,現在應該給對方保留面子,讓對方好下臺,等等)。


也就是說,在眾多知識的共同作用下,當事人儘管有好勝心和虛榮心,但會根據當時的場景做出最佳方案判斷,比如做出“見好就收”、或者“不必爭論,有更好的辦法”等等判斷,然後這些知識及判斷幫助當事人平復激情的情緒。


換句話說,這種情緒控制力的背後,離不開當事人的知識結構和根據情境做出的判斷——這才是有些人在爭論乃至衝突面前,會表現出冷靜、理智的重要原因所在。


而如果一個人只有好勝心和虛榮心,卻沒有相應的知識結構和判斷力,就會全然不顧當時的情境,更不會冷靜考慮得失,只會全力以赴地宣洩情緒,或者爭奪言語上的勝利——這種人,往往不知不覺就活成了一團情緒。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三、


在網絡上或者現實中,如果我們遇到了類似這種“噴子”或“槓精”,該如何應對呢?


在這個方面,蒂姆·法瑞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棒的思考工具,在此分享如下:


我們每個人最好要在事情變得最壞之前提前預想。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要提前預想最壞的情景及所恐懼的細節,因此我們可以採取行動來擺脫恐懼。


那麼,具體要如何做呢?


  • 標題1:【如果我·····?】


它代表著讓你感到恐懼或者焦慮的東西,可能是結束一段關係、辭去一份工作、面對人際衝突......任何一項讓你感到恐懼的事情。


縱列第一欄為“定義”,我們需要寫下所有預想中最壞的事情;

縱列第二欄為“預防”,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預防這些事情的發生,或者至少降低發生的可能性;

縱列第三欄為“修復”,是指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減輕損失,或者可以向誰求助?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 標題2:【一次嘗試或者部分成功會帶來哪些好處?】


當我們想要有所行動的時候,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自信,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 標題3:【不行動的代價】


如果我們想嘗試新的舉動但舉棋不定的時候,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下,如果錯過這次行動或決定,後面會發生什麼情況?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李佳琦,直播中有個人總是各種惡語罵你的助理,你打算如何做?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 標題1:【如果我這次選擇維護助理,會不會影響粉絲對我的評價?】


定義:最壞的結果是一些粉絲取關,從而影響我的名譽,進而影響到視頻的播放量和轉化率,可能會影響到廣告收入。

預防:後期可以通過產品把控等一系列舉措,通過更用心更負責的推薦,吸引到新的客戶群體,對粉絲數、播放數及轉化率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修復:如果出現了最壞的結果,我李佳琦還可以通過網絡發聲的方式,澄清態度和立場,真正認可我的粉絲不會因為我維護助理而轉身離去,那些不知情的人可以通過我的聲明,對事件有個更全面的評估和判斷,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


  • 標題2:【如果選擇回應網絡噴子的惡語相向,萬一成功了會帶來哪些好處?】


很顯然,首先團隊之間的情感聯繫會更為緊密,其次也會引發大家對網絡暴力的思考,最後因為個人的網絡影響力,還可能促成網絡輿論環境的淨化,等等。


  • 標題3:【如果這次不回應,會有哪些代價?】


很顯然,如果依然和過去一樣不回應,那麼這些人依然不知畏懼,可能會加劇對小助理乃至整個團隊的抨擊和言語中傷,因為過去選擇了隱忍,但事實表明,這些人從來沒有因為我的隱忍而有所收斂。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經過分析之後,如果你是李佳琦,想必這次也會選擇維護助理。


而對於文中的丹丹乃至工作中遇到類似困境的你我而言,又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不妨採用這個思考模型,試著分析下,想必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了。


“當你培養人際關係時,你的原則和別人的原則將決定你們如何互動。擁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才會相處融洽。沒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之間將不斷產生誤解和衝突。”——瑞·達利歐《原則》


李佳琦深夜髮長文,6億人圍觀:人真的不該活成一團情緒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