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河北欒卸村的美麗“蝶變”

行走在欒卸村,入眼皆風景:萬畝銀杏林掩映著紅瓦白牆的新民居,蜿蜒曲折的山間公路串起田園風光……雖是隆冬時節,但前來太行山深處

河北省沙河市欒卸村的遊客絡繹不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欒卸村是一個“花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的窮山溝。40多年來,在村黨支部書記李長庚的帶領下,村裡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靠山挖礦到產業興村

欒卸地處太行山東麓。1977年,不滿19歲的李長庚接過重擔,成為村黨支部書記。他暗下決心:“既然接手了,一定要幹出個樣子,讓鄉親過上富裕生活。”

深山區的欒卸,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鐵礦資源。1979年,欒卸建起全縣第一個村辦煤礦,隨後又建起6座,年產量達到20萬噸。“那幾年,我們‘深挖地下聚寶盆’,到198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00萬元。”李長庚說。

之後,李長庚帶領村民陸續開辦了養雞場、種豬場等多家企業。到1989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300萬元,人均年收入1200元,成為邢臺市乃至河北省聞名的富裕村。

1989年,欒卸村獲得960萬噸煤礦開採權。但李長庚卻出人意料地給煤礦貼上了“封條”,決定建設製藥廠。

消息一傳出,很多人不理解,但在李長庚看來,煤礦總有挖盡的時候,必須主動轉型求發展。面對冷言冷語,李長庚一邊請專家論證、研發新產品,一邊做市場調查,終於開發出市場上大火的“康必得”感冒藥。

後來,欒卸村組建了製藥、果品等多元經營的鄉鎮企業——河北恆利集團。幾年間,就實現年銷售收入達到3.3億元,利稅6000多萬元。

“鄉村振興一定要有產業支撐,一個村子沒有穩固的產業,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中國直播網,振興就無從談起。”李長庚說。

如今,“康必得”已從一個藥品發展成健康事業品牌,欒卸村已實現村企合一,總資產近30億元。村民不僅是農民、工人,還是企業的股民,先後從企業分得紅利5.1億元,戶均60多萬元,集體資產也增值了十幾倍。

從窮山惡水到綠水青山

漫步欒卸村,滿眼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四層小樓,以及各種樹木。與城市小區不同的是,這裡鳥鳴不斷,空氣更新鮮。

20世紀90年代,富裕起來的欒卸村不滿足傳統居住環境。1998年,李長庚帶領村民開始實施人居環境改造工程,按照統一規劃開發模式進行建設。

2001年,總投資2.3億元、佔地面積近27公頃、建築面積22.58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新民居“恆利莊園”竣工。欒卸村民告別傳統的農舍,全部住上舒適的鄉村別墅。

李長庚帶領群眾從荒山治理入手,投資1200萬元退耕還林,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銀杏園。每到深秋時節,80多萬株銀杏樹披上金裝,美不勝收,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賞。

這些銀杏樹帶來可觀經濟效益:樹葉可作為藥廠的製藥原料,當時2元錢一棵的小樹苗,如今已成景觀樹,每棵價值至少500元,總價值約5億元。

2016年,河北恆利集團和沙河市欒卸銀杏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了河北恆利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設特色旅遊小鎮——欒卸小鎮。李長庚說:“我們正在謀劃把萬畝銀杏園升級建成萬畝植物園,發展健康休閒、旅遊服務新產業。”

從塞滿“口袋”到充實“腦袋”

“欒卸成功的秘訣在於重視人才。”李長庚認為,“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發展,關鍵要靠人,而一個人的發展則要靠知識、靠教育。”

當甩掉“窮帽子”、成為“明星村”時,欒卸於1983年就投資60多萬元,建成了當時邢臺地區唯一一座農村學校教學樓。次年,當一個公辦教師月工資只有45元時,李長庚以月工資150元、外加30元伙食補貼的條件,全國範圍內招聘教師。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名教師參加面試和統一考試,最終選聘了來自浙江、山東、天津等地的7名優秀教師。

2005年,李長庚投資2億元建成河北恆利學校,沒有把校址選在城市,而是堅持把學校建在欒卸村,使全村和周圍農民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如今,這所學校已成為沙河市第九中學。40多年來,欒卸村培養出100多個博士、碩士生,600多名大學生。

“辦學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改變欒卸和山區人的命運。”李長庚說,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是根本,只有留得住優秀人才,鄉村振興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