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知青往事 :借宿牧民家蒙古包內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春節就快到了,這天晚上說是在西夏布拉東側的大柴金加布家開會學習,隊裡要傳達文件。白天是我放馬,天黑前我交接完馬群,就騎馬去參加學習會。

我們在西邊,離大柴金加布家有十里地遠,我沿著泡子的邊緣,一路向東跑去,跑著跑著,天就黑了下來,但我並不著急,這邊的地形,我都已十分熟悉。我記得很清楚一共要路過十幾個牧民家的蒙古包。

牧民各家相距都不遠,而且都在緩坡的下方,所以只要不上坡,就可以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跑了半個多小時後,我又來到一個蒙古包,在蒙古包的前面牛車旁,黑壓壓一片,拴著幾十匹馬,我知道這就是大柴金加布家了,看來人來得不少了。大柴金加布可是隊裡有面子的牧民,家有牛車近十輛,哈木車,篷車,箱子車,拉牛糞的筐車一應俱全,個個車收拾的乾淨整齊,鐵軲轆車就有六輛,剩下的木頭軲轆車也是端端正正,結結實實的好木頭車。他家的蒙古包是四個大哈那的大蒙古包,外邊的圍氈全部是潔白的新氈子縫製的。

我進了蒙古包一看,已有近三十個牧民和知青坐在裡邊,學習還沒有開始,大家在聊天。我在西側找了個空,盤腿坐下,剛坐穩,大柴金加布家阿嘎就遞過來一碗熱騰騰的奶茶。我順手接過來,謝了阿嘎,並與旁邊的牧民打招呼問好。這時有年輕的牧民開始帶頭唱起歌,大家就隨著唱了起來。每次學習前,只要是有人帶頭,大家都會唱許多好聽的歌。

在那個年代,主要是唱革命歌曲,還有一些不知名字的蒙古民歌,全部是用蒙文演唱,很多熟悉的革命歌曲,用蒙文演唱就覺得更加親切與動聽。這也是難得的交流機會,年輕的牧民願意在此展示自己歌喉。我們也願意聽這些歌,也會跟著唱,這也是我們學習蒙文歌曲的好機會。楊馬倌就是這樣學會了阿多沁之歌(馬倌之歌)。

大約是快晚上八點了,學習正式開始,烏力吉隊長開始用蒙文

知青往事 :借宿牧民家蒙古包內

念學習文件。我們來牧區插隊已有四年了,平時與牧民交流也多用蒙語,不會講得蒙語,就加上漢語說,牧民也能聽明白,但這主要是生活放牧的日常用語,學習開會,念蒙文文件,多是政治術語,我們多數知青就聽不懂了。不過沒關係,等烏力吉隊長唸了一大通,有些累了,他就讓朝魯給我們簡單的翻譯一段。那天晚上學習到很晚了,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朝魯翻譯的也很帶勁。

一直到晚上十點多鐘學習結束了。牧民開始起身走出蒙古包,上馬回家了。我也走了出來,我沒打算回套包,我準備第二天去另一個知青包玩,所以我騎著馬繼續往東北方向走,下一家就是牧民老鄂家。由於出來時走得急,沒有吃飯,這時我的肚子已咕嚕咕嚕叫了。隨著一陣狗叫聲,老鄂家到了,我決定就不走了,就在他家住了。

老鄂家的阿嘎還沒有睡,走出蒙古包,將狗轟開,我拴好馬,問過好,隨她走進蒙古包。藉著羊油燈光,我看見老鄂和小孩已經睡覺了,我坐在了火爐旁。阿嘎問我是不是去學習了,我說是的。阿嘎又問我,吃了晚飯嗎?我照實回答,沒有吃。我心裡想,確實沒有來得及吃,實話實說也沒什麼的,我以為她可能給我熱奶茶喝。阿嘎又說,是這樣呀,那我給你做飯吃吧。我真有點不相信,她說的是客氣話呢,還是真的要做呢。

當時蒙古包內的鐵皮爐子已熄了火,煙囪也拿了下來,為了多保住些熱氣,包頂的蓋氈也已蓋嚴了。我隨口回答,好吧好吧。阿嘎起身出了蒙古包,將包頂的蓋氈重新打開,進包將煙囪放到鐵皮爐的煙道口上,她又出去端來一簸箕幹牛糞,重新點燃了爐火。這一切是那樣的突然,又是那樣的自然,我被這一切深深地感動了。我急忙坐到鐵皮爐前,幫助燒火。阿嘎將大鐵鍋放在爐子上,到上水,又拿出面盆開始和麵。我就專職燒火,很快爐火旺了起來,水開了,阿嘎的面也幹好了,羊肉也已切出來了。很快熱騰騰的的羊肉麵條就做好了。那一晚我吃到了最好吃的羊肉麵條,阿嘎坐在爐火前,看著我吃羊肉麵條,爐火映在她黑紅的臉頰上。我大口大口的吃著,阿嘎的臉上露出了微笑。那一晚在老鄂家,我睡得很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