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三十年前的劉德華,年輕的臉朝氣非凡,氣息生猛,略卷的長髮,樸素的牛仔裝,偶像的包袱還沒有卸下。

三十年前的吳倩蓮,眉目裡都是十幾歲少女的清純和倔強,濃密的黑髮,無懼的眼神,愛你無悔的信念。

這是一曲深情又慘烈的愛情悲歌,兩個不同階層的青年男女,以飛蛾撲火般的勇氣,演出了愛情的耀眼光芒,《天若有情》總不老。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電影中關於愛情的很多細節,到今天都能輕易的打動人。

因為劉德華,她第一次撒謊,並且為了他次次撒謊;吳倩蓮哭著從車上下來,說“今天我生日,所以來找你”,吹蠟燭後把蛋糕扣在劉德華臉上;十幾歲的乖乖女獨自乘船追到澳門,在殺伐的漫天棉花裡無懼微笑;潔白的婚紗,赤腳在街上飛奔;飛馳的摩托車,抱緊的雙臂,不斷滴落的鮮血。

都說香港電影已經沉默許久,這話並不假,《天若有情》這樣的電影,陳木勝能拍出來,更多的香港導演其實都有這樣的能力,但為什麼如今再也沒有如此韻味的港片出現了呢?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華仔這樣的小人物,如今很難出現在屏幕上,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這是如今的電影丟掉了宿命感的營造,摒棄了人生的暗湧,以一種泛娛樂化的內容態度去塑造現今的電影內容。

科學昌明的今天,一切都講究規律和證據,人生的命運之說,已經被踩到腳底,各種激勵昂揚的雞湯充斥每一個角落。

要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向前衝!這樣的座右銘比比皆是。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更是加劇了全民追求名利的心態,其實背後的內幕他們總隱藏的很好。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人生,其實是充滿了宿命的。這種宿命並不是消極的說法,而是基於你出生的原生家庭,你的生活環境,你所能接觸到的人脈,最大資源能給你的助力,而形成的成長途徑。

王思聰練手就是五個億,欠債二十億如今也擺平了。試問,普通的青年,你有這個機會嗎?你有翻身的可能嗎?這就是宿命的一種表現方式。

不僅僅是香港電影,華語電影也是如此,推而廣之,整個世界的電影創作,對這方面越來越疏離,更多的是追求感官的刺激,而不是對角色對人生的思考。

華仔和jojo的愛情註定是個悲劇,就是源於人生的宿命帶來的。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一個小混混,走在犯罪的邊緣,身邊打交道的人,幾乎也是黑幫人物,你說,華仔的未來會好到哪裡去?

他未有良知嗎?錯,華仔雖然身處底層,但還是一個正義感不錯的青年,但是,這種正義感會被他周圍的人吞噬的一點不剩。

為了生活向前,他一定會做出妥協,這種妥協即使不是一蹴而就,但他終究會被生活的壓力打垮。

吳倩蓮飾演的jojo,只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富家女。這樣的少女,對華仔這樣帥氣,行為刺激的青年一見鍾情,是大概率事件。加上她本身的倔強和堅韌,這份感情才來的如此迅猛和熱烈。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為了華仔,她學會很多又放棄很多,這樣的少女在吳倩蓮演來,真是絲絲入扣。完全看不出,這只是她的處女作。

但這樣愛情的持久性,是值得懷疑的。猛烈的東西都很難持久,比如說火山噴發,海潮等等。一上來就是高潮的愛情也是如此。

華仔這個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鮮明,雖然是港片中常見的形象,但這種形象真實性很強,又有所不同。他是混混但他也很好,他為人處世的原則深得觀眾的認可。

觀眾都希望華仔的結局圓圓滿滿,但必定是以死來結束,這種內心的巨大差異就會給觀眾很大的震動。

30年後重溫《天若有情》,我才發現,劉德華不見了

《天若有情》

放到現在,類似這樣的角色,影視中很少會出現了。換言之,目前被塑造最多的,幾乎都是精英人士,醫生、律師、企業家不一而足,它們給大家呈現的,是我們世界的星光燦爛,而底層的小人物,沒有人喜歡了。

古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不禁要懷疑這句話了。不是嗎?現在,你還能找到華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