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有一天,上帝關上一扇門,然後打開一扇窗。到時候,希望你有勇氣推開它。

《幸福終點站》是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離奇故事:主人公維克多為了實現父親的願望隻身前往美國,但當他在終點站——紐約的肯尼迪機場準備離開的時候被攔了下來,還被告知他的祖國發生了政變,他的護照已經無效。回頭已無可能,踏上美國的領土也不具備資格,維克多在頃刻之間變成一位"無身份人士",只能留在機場這個中轉站,看著來來往往陌生人,審視這個陌生的群體。

現實中是一位伊朗人在法國戴高樂機場從1989年待到1996年拿到難民文件,仍不願離去。斯皮爾伯格當年買下這個故事的版權,並將背景換成美國。在電影中,當維克多意識到自己進退兩難的時候,攝像機緩緩升到半空中,鏡頭下流動的人群中間站著茫然的主人公——像一座孤島。整個故事也像上帝視角一樣,逐一揭開美國社會體制下的眾生相的同時,向觀眾展示出了等待、絕望之外的可能性。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在機場候機的時候,短時間的延誤會讓人焦慮,航班的取消更是會讓人抓狂。但《幸福終點站》從一開始就給觀眾留下了巨大的懸念:這個人的國家在遭受政變,護照的無效性不一定會持續到哪一天,不得不滯留在機場的他,又要如何自處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呢?

封閉空間內的因果式線性敘事讓整部電影的節奏被很好的把控住,與此同時主人公和多位人物的關係發展也為故事的走向埋下了一個又一個伏筆。


封閉空間裡的微縮社會:人來人往的機場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在機場經歷告別、重逢和等待,但像《幸福終點站》主人公這樣一等就是小一年的情況還真的是聞所未聞。即便真實故事中的法國戴高樂機場將所有的紅色塑膠椅都拿掉後僅保留了納塞瑞睡的那張,機場附近的商家甚至發起了"留下納塞瑞"運動,但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於這件事一清二楚的人仍然為數不多。

回望電影史長河,似乎在封閉的空間裡總能出現偉大的電影。這裡的封閉空間不是指《活埋》中的棺材那種狹小密閉的空間,而是將一個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一個單一的固定場景(通常比較大)中,比如《泰坦尼克號》中的船和《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監獄。


《幸福終點站》將故事設定在人來人往的機場之內,"鐵打的維克多,流水的路過者"讓這部電影的主角成為苦難遭遇者的同時,無形中也承擔起客觀見證者的身份。就像斯皮爾伯格自己說的那樣:

"差不多每個人都到過機場,還有很多人在機場候機的時間甚至比飛行的時間還要長。這樣,就會有很多的人聚集在機場,機場由此成為了一個微縮的小社會,你可以在那裡吃飯,可以在那裡購物,還能在那裡遇見形形色色的人。"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成了機場這個特殊地點賦予故事主角的特殊發展趨勢。電影中的維克多在機場中滯留了9個月,在此期間他就像《土撥鼠之日》的主人公一樣做成了許多好事:促成了一段婚姻、幫助一個老鄉成功規避藥物過境的扣留、認識一位頭等艙的空姐並擦出火花、給機場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時也帶去了希望。


同樣"等待",不同結局:3種人的不同選擇和命運


電影中的機場管理人員表面上看,似乎將維克多視作影響自己光輝業績和機場繁華景象的存在,實則是將維克多看作是另一個自己。這位管理者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被困在機場很多年,接下來還要被困十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於他而言,因為一件意外被困後一心想出去的維克多就成了和自己相反的存在——他被囿於體制之中,因工作性質的關係要待在這個機場一輩子,憑什麼連國家都沒有的維克多最後可以出去?

維克多彷彿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似乎又不能這麼輕而易舉地讓他“得逞”。所以這位管理者對維克多從最開始的彷彿對方是"燙手的山芋"一樣恨不得立刻推出去,變成最後的"說什麼也不能讓他踏出這門一步"。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從這個層面上講,這也是電影巧合地與《肖申克的救贖》不謀而合的地方——同樣的封閉空間管理者,同樣的想方設法留住被困者。這是一個被困在體制和慾望之內的人,一個找不到出口也不想別人絕處逢生的人。


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維克多的女神——頭等艙的空姐艾米莉亞。在這部電影中,這位"維克多一直等待的人"貢獻了很多經典臺詞,其中最契合電影主題的莫過於:

"我這一生都在等待,只是不知道到底在等誰。"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彷彿一記悶棍敲在觀眾的心上。"等待"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事,小到餓了等待吃飯、困了等待睡覺,大到學習後等待畢業、工作後等待退休、出生後等待死亡。在這個過程中,多少次迷失了方向,甚至丟掉了自己,忙忙碌碌到最後連一句"你究竟在等待什麼?"也回答不出來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而艾米莉亞是一位年近50的美麗女人,甘心做了很多年的第三者。她自己不止一次地表達對現有生活和人生選擇的迷茫:

"我一直在等一通電話,等了七年……我知道快了,維克多,所以我才無法斬斷情絲,所以我住在賓館裡,行李整理好,隨時準備離開,以免他週末想要見我。沒錯,我一直等了一輩子,就是不明白究竟為什麼。"


在遇到真愛維克多之後她敞開心扉甚至一度扔掉了讓自己一直處在"隨叫隨到"狀態中的呼機,但電影的最後,她還是動用上流社會的關係為維克多搞到一張臨時護照後,回到了那個讓自己等待一生的人的身邊。其實這樣的結局早有伏筆。在維克多費勁千辛萬苦為她復原華麗禮物之後,二人的對話就可一窺端倪:

"你知道拿破崙給了約瑟芬什麼結婚禮物嗎?是一個金匣子,他在裡面刻了字'命運'。"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她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也屈服於自己的命運。與一個來自第三國家連護照都朝不保夕的人在一起,怎麼會比跟一個隨便就可以搞到流通硬件的人在一起來得踏實可靠呢?這樣的人物設定本質上不是向觀眾展現愛情的可能性,更多的是詮釋出一種人——一種可以出現在機場任何角落的,現實的人。他們瞭解自己的命運、屈從於自己的命運,幸運的是,他們還尚存這樣的能力和資本。


客觀來看,電影的主人公維克多簡直是一個BUG一樣的存在:他享受孤獨、善於學習、臨危不亂(為自己的同胞巧妙地躲過藥品扣留)、求生慾望強烈、對於目標的追求執著不懈、目的單純(為已故的父親得到偶像的簽名)、面對愛情一往無前、而且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希望,也不會丟掉勇氣。因此該電影上映後,也有觀眾調侃道:

湯姆漢克斯終於出演了一位自己以往角色的"集大成者"。

連《幸福終點站》的製片人帕克斯都說:

"如果你仔細觀察湯姆的表演,你會發現他之前扮演過的阿甘和中查克的影子。"

但結合電影內容細細梳理下來,你會發現這一切優秀到難以置信的品質背後,擁有一個同樣的根基——主人公從始至終保持著同樣的信念:知道自己為何出發,最終想要什麼

  • 溝通不順暢,就去學習英語;
  • 面對突發狀況,就"現學現賣";
  • 一次次被拒籤,一天天重複填寫"淺綠色的表格";
  • 被機場管理者無辜刁難,見招拆招;

......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所有這一切都出於一個目的:活下去、走出去,之後為父親要到一個簽名,再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他被困在機場9個月,卻彷彿那些只需要在機場候機幾小時的人一樣——清楚自己的目的地,併為之安靜的等待。關於這一點,該片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指出:

片中的維克多不是小丑,事實上,他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他非常相信別人,而且總是滿懷希望。每件事他都能發現令人高興的一面,而且對工作頗具耐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對人類的好奇心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歸納下來就是,這是一個等待著生活用一個又一個奇蹟滿足自己好奇心的人。


《幸福終點站》是一副濃縮版的"美國眾生相",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種族之間的矛盾、制度上的缺陷、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階級左右的愛情取捨以及各種各樣的"made in USA"。

電影中的配角也個個閃光,比如那個連別人翻自己垃圾桶都要預約的印度老頭,在家鄉故意傷人後為躲避7年的刑罰進而在美國掃了23年機場大廳;那個在最後一刻將對講機別緊褲腰帶並讓維克多轉過去,將自己大衣披在對方身上的保安隊長;還有那些前來為維克多送行的千百個商戶——

他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屬於美國的制度傷痕,也能看到屬於全人類的人性閃光點。

豆瓣8.8《幸福終點站》:無論身在何處,記住自己從哪來、到哪去

整部電影最高光的臺詞,出自上一任機場管理者:

人,同情心,是這個國家的根基。

也許以人為本的同情心,不光是某個國家的根基,更是全世界人類之間的橋樑。唯有這樣,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每座孤島之間才會產生溫暖、穩固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