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當主流媒體把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這部電影,從同類題材中,單獨歸類成一個單元時,我知道,這一次北野武又勝利了。明顯帶著

半自傳形式的故事架構,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融入進去,擁有了參與者和旁觀者雙重身份的同時,將對於生活最真切的感悟統統晾曬出來。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本就存在矛盾與對立,可是,北野武偏偏要將尚未形成獨立人格的孩子,提前丟入到社會中反覆歷練。觀眾表面看到的是現實的殘酷,實際上,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部電影的本質,是關於人生成長的一次總結與回顧,是對於自我的重新定位與迴歸。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藍色作為主色調,營造著偏冷的氛圍,然後,以小馬和信治作為主線,間接地分出與他們同齡孩子的諸多支線,在整體剋制且沉穩的敘事推動中,所有人的成長,都在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

在這裡,北野武並沒有把過多的筆墨,浪費在對於每個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因為,青春時期的人們,都存在著一樣的困境,那就是迷茫和孤獨,這並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因此,我更願意把這部電影看作是一出群戲

在慌慌張張的成長中,他們一隻腳被學校牽絆,另一隻腳卻又對於現實的誘惑蠢蠢欲動,在試圖找尋合適的生存方式的同時,表現著不知所措的困惑。所以,在北野武的這部電影裡,青春就像是一場盛大的葬禮,但並不是關於生存與毀滅的命題,而是關於成長與迴歸的討論。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壞孩子的天空》並不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用朦朧的美好掩蓋現實的殘酷,也沒有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滿是絕望與哀愁的氣息。

當觀眾沿著小馬和信治的成長軌跡,從校園進入到社會,然後再從社會迴歸到校園時,一切似乎都沒有發生變化,可在每個人的心裡卻早已物是人非。莽撞趨於冷靜,迷茫有了堅定,正如坐在信治後座的小馬說的那樣,他們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於是,我明白了,成長並不是表面化的穩重,更多的是人格上的獨立。走過彎路,才能明白成人世界的邪惡,受過苦難,才會知道堅強與堅持的意義。當從孤獨與迷茫中一路走來,在生活的反覆淬鍊中,慢慢地找回了重新出發的勇氣與自信。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1

電影在整體上採用倒敘的敘述方式,用多年後小馬與信治的街頭偶遇作為開始,而那對說相聲的人上臺的場景展現,放在電影最開始,可能會讓觀眾多少有點不明所以,但是,當在電影結尾,再次看到這對說相聲的人時,忽然就會明白,其實,北野武讓整部電影在首位形成了完美的呼應。對於電影故事來說是結尾了,對於熒幕外的觀眾來說,這才剛剛開始。

丟掉青春的莽撞,剩下的便是拼命的掙扎,生活的苦難教會所有人成長,而成長的代價,大概就是明白現實的殘酷卻依舊做著倔強的努力。

信治載著小馬,伴隨著久石讓激昂的點奏音樂,自行車在街頭穿梭的同時,故事線也從現在拉回到了過去。那時候,無所事事的小馬經常帶著信治遊蕩在校園操場,學習從來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也變成老師口中壞學生。校園裡橫衝直撞的他們,是教室裡渴望自由學生的羨慕對象,而他們,卻也在憧憬著成人世界帶來的自由。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什麼是好學生?什麼是壞學生?電影裡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好壞全來自世俗的眼光。於是,北野武選擇所謂的壞學生作為切入點,跳出世俗規矩的束縛,將原本溫室的花朵提前放在風雨中接受捶打。

電影中,北野武刻意隱去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沒有讓小馬和信治的家人出現在畫面裡,甚至,對於學校教育的提及,也是少之又少。他只專注於個人內部的蛻變,就像正在

破繭的蝴蝶一樣,去除外界的幫助,剩下便是自救這種自救,意味著在迷失中找尋方向,在痛苦中領悟成長,然後,在現實中迴歸自我。

信治把小馬當做自己的引路人,小馬逃課,信治也跟著逃課,小馬勒索錢財,信治也跟著勒索,只有跟著小馬,信治才能擁有自信。可是,小馬何嘗不是因為信治的陪伴才能夠自信的,所以,兩個人在成長初期,基本都是從對方身上找尋生活方向的。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當他們慢慢進入到成人世界的時候,這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也逐漸被撕裂著,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彼此了,而是因為面對社會誘惑的他們,陷入到了更大程度的迷茫。

最終,一個選擇了去成為幫派成員,一個選擇了去成為拳王,只是,這兩種被動的選擇,全然沒有真正成為他們想要依靠的生存方式,而在這兩個不同的圈子裡,小馬和信治遭受到了同樣的打擊。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北野武的鏡頭表達方式,小馬被黑幫狠揍和信治被對手狠揍的畫面交叉重疊出現,配合著久石讓激昂的音樂,彷彿像是對於現實無力的吶喊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拼命的想要證明自己,卻不知不覺掉入了充滿虛情假意與利益糾葛的世俗圈套,最終,遍體鱗傷後的重逢,倒是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些許淡然。

電影中提到了六個人物,都是所謂“壞孩子”的代表,而他們當中,或許只有那對說相聲的堅持到了最後。在舞臺上幾近誇張的用理想作為笑點,想方設法逗樂臺下觀眾時,不免讓熒幕外的我們唏噓不已。

這不是對於理想的諷刺,而是善意的忠告,因為,有時候理想並不是一定要實現的東西,它的出現,大概就是讓我們在追逐的過程中,更能夠看清自己,找回自己。

重回校園的小馬依舊坐在信治自行車後座上,信治問:“我們完蛋了嗎?”小馬答:“混蛋,一切還沒開始呢!”

的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當經歷了生活挫折之後的重生,並不是意味著妥協,而是認清楚生活真面目之後,依舊頑強的努力。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2

北野武將大眾自認為美好的青春,冷冷地放在現實的土壤中,用一種近乎殘酷且壓抑的故事情節,編織出每個人略顯悲慘的結局。我想,這並不是冷血無情,相反,北野武是最懂青春的一個導演,因為,每個人在年少輕狂時,或多或少的樹立過宏大的理想目標,可是,在時間的流逝中,能夠繼續在理想面前搖旗吶喊的寥寥無幾。

電影此時已然不是停留在簡單的嘲諷挖苦層面,而是深入的自我認知層面,因為,學會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認識自己。

具有拳擊天賦的信治,本來距離拳王很近了,可是,在同門嫉妒與陷害中,信治倒在了拳臺上,這是方向迷失與輕信他人付出的代價;黑幫混的風生水起,卻因為性格飛揚跋扈以及利益衝突中,小馬被老大砍傷手臂,這是世俗虛假與自甘墮落付出的代價;而那位愛情得意事業失意的小弟,則在疲勞駕駛的工作中,丟掉了性命,這是性格怯懦與缺乏主張付出的代價。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雖然,電影近乎直白地展示出了一種現實摧殘中遍體鱗傷的場景,但好在,我們仍舊可以在那對說相聲成功的人身上,看到些許的希望。這就是北野武的寫實風格,直面殘酷並不是放棄抵抗,而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自我回歸,人生雖有曲折,我們也曾遭受過打擊,當揮手告別青春時,其實,人生才剛剛開始。

電影裡,北野武對於每個角色都賦予了孤獨的情緒,無論是咖啡店裡工作的小妹,還是飯館吃飯的社團老大,總有那麼一剎那,在情緒上傳遞著淡淡的傷感。

這個長得有點痞壞的北野武,終於還是流露出了他柔情的一面,然後,利用這種柔情,告訴我們,無論功成名就還是平凡一生,個體終究是個體,他救終究不如自救,擺脫孤獨與迷茫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提高對於自我的認知。

我們都曾是“壞孩子”,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

《壞孩子的天空》這部電影,始終沒有對社會、家庭或是學校進行聲討,而它的立足點在於探討個體的自我回歸。即便成人世界殘酷無比,即便人生始終曲折不斷,但向前的步伐不能停止,因為,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對於小馬和信治如此,對於熒幕外的觀眾也是如此。

我們都曾是小馬和信治那樣的“壞孩子”,“壞”不是指的成績差,而是精神的匱乏,所以,即便被現實打的遍體鱗傷,還是必須咬著牙繼續走著,因為,成人的世界不應該有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