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小企業主的復工守望:一邊是焦慮,一邊是信心

疫情復工守望在即,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許多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中的民營企業老闆,往往非常焦慮,也都非常寂寞。甚至可以說,民營企業盤子愈大,企業家就愈焦慮,也就愈寂寞。

他們最大的焦慮是疫情後企業未來能否活下去的焦慮,最大的寂寞是被時代拋棄的寂寞。特別是在互聯網新貴的降維攻擊和強力洗牌下,內心深處往往有著“烈日灼心”的痛苦和不堪。

他們無法迴避愈來愈尖銳的運營困境和現金流難題,也無法消解內部組織架構的員工問題和軍心不穩 ,因此,對於企業轉型,對於未來發展規劃,他們有著非比尋常的變革急切和擁抱熱情,目的自然是賺更多的錢,站更久的臺。

作為企業創始人,未來的十年充滿了不確定性,一不小心,就翻了船,一不小心,就重回原點

所以在張瑞敏的辦公室裡,一直襬著一個泰坦尼克號的模型,牆上則掛著一幅大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中小企業主的復工守望:一邊是焦慮,一邊是信心

時至今日,疫情對全行業的影響陸續顯現。延期開工帶來的人工壓力,隔離導致的商業效率低下,這波疫情拖累了大批的消費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

這幾日,疫情的上升的趨勢已經開始下降,大眾心理的感知是再過一段時間就會結束。然而現實壓力卻與日俱增,因為工作被耽擱的太多了。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的壓力不斷疊加;對於企業家來說,必須考慮如何挽回損失,如何支付員工工資,如何償還貸款利息、客戶流失減少等等。

盼望復工、其實更害怕復工。疫情依然存在、工作必須面對,這一階段,可能是最難熬的階段……

就如同很多中小微企業都是踩著盈虧平衡線活著的。疫情影響,很多行業特別是服務業,幾乎全面停工。沒有了收入,但是成本卻沒有減少。房屋租金依然要交,員工工資依然要發,社保依然要繳納,設備折損依然要承擔……而這一切終將過去!而且會馬上過去!


中小企業主的復工守望:一邊是焦慮,一邊是信心


而你的賽道(產業),機會在哪?你的賽車(商業模式),馬力如何?你的賽手(團隊),是否匹配?

我們不僅需要正確評估疫情對企業的影響,疫情期間儘量讓企業活下來,更要知道下一步的商業構想是什麼,然後把它形成可以支撐你日常推進工作的文本,只有這樣,我們做事才更科學、更有依據。

事實是大部分的企業運營僅靠企業主的臨時判斷,就比如餐飲行業來講,雖然這兩年餐飲線上化已經開始,但是大部分傳統餐飲企業還停留在“菜品外賣”的盈利模式上。疫情一開始,眾多餐飲店的運營只能“被迫外賣”化。

優勝劣汰從來都是商業世界裡的基本法則。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將那些本身基礎不好、又缺少資金資源支持、更沒有現金流的企業直接放倒。一邊是倒閉,另一邊是一批行業外的資本方和新創業者,看到這危機裡的機會直接殺入。

面對這樣的競爭,如果你的企業盈虧平衡線良好、能挺過這次危機的,就不應該只是想著生存和防守,

而是看清形勢,瞄準新的機會,升級盈利模型,找到新的增長點。

中小企業主的復工守望:一邊是焦慮,一邊是信心


有著“玻璃大王”之稱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說:“熬不過三個月是你自己的事情,企業跟國家講這個沒意思”。

當我們靜下來反思的時候就會發現,本次突然降臨的黑天鵝,也充分暴露了中國中小企業嚴重缺乏危機管理意識,因為以前的好日子過得太久了!

無論對個人也好,對老闆也好,疫情之前缺少憂患意識,這是一個警醒。

中小企業主的復工守望:一邊是焦慮,一邊是信心


你去怨天尤人、去給國家講熬不下去,都沒有任何價值。最後還是迴歸到一點,市場競爭面前,“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老子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不可否認的是,本次疫情結束後,或許會死掉一批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但是也會大大加速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倒逼企業家苦練內功。

是如何更好地活著,活得長久,活得有未來,還是原地不動,等死?這才是任何企業和個人,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