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空白期瓷器:竟然那麼精彩!

所謂“空白期”瓷器,即指明代正統(公元1436--1449年)、景泰(公元1450--1456年)、天順(公元1457--1464年)這三朝所燒製的瓷器。這一時期的陶瓷,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狀況。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正統青花麒麟翼龍紋盤

由於明代宣德朝之後的近30年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致使國勢傾頹、內憂外患、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在這樣的形勢下,景德鎮瓷業生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制瓷水平與瓷器品質較前朝永樂、宣德有明顯下滑。迄今為止,無論是考古發掘出土,還是公立博物館館藏,或是古玩藝術品市場中,能明確確定年代寫有紀年款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瓷器鮮有發現。這種具有特定歷史時代意義的明代空白期瓷器,自然會引起學術界和收藏界的關注。曾經一度,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空白期”三朝燒製的瓷器多為民窯產品,並沒有官窯器。持這種論點者,其依據主要是因為無論是在出土還是存世的“空白期”瓷器中,器型製作規整的並不多。而且這一時期的青花或釉裡紅繪瓷技藝亦不及永樂、宣德時期那麼精細,胎質也不夠細膩。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其實,這一時期景德鎮御窯廠仍然在燒瓷,只是因為連年戰亂、改朝換代等原因,在品質與數量上比永、宣時期大為減少。這在《明英宗實錄》、《大明會典》、《明史》、《浮樑縣志》、《江西大志·陶書》等文獻中均有記載。故而筆者認為,空白期並非無官窯瓷器,工藝精細者還是有的,只是絕大多數沒有年款。但從系統的古代陶瓷鑑藏、研究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這不能夠輕易地定義為瓷器的空白期,準確來說,應是官窯紀年款的空白期。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正統 青花孔雀紋大罐

高40cm 口徑20cm 足徑18.5cm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這一時期國內的政治和經濟都比較動盪,所以景德鎮御窯廠處於一個相對低落的時期,畫工又相對比較草率,工藝也不太精細的作品。這三朝的青花瓷的辨別,自然就不如永樂、宣德及成化那麼好辨認,仍然處於探索階段。由於正統朝瓷器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順瓷器更與成化早期相近,而居於中間的景泰朝瓷器的風格特徵應在二者之間。因此應該相互對比印證,與宣德、成化瓷各方面特徵對比,而進行鑑賞、研究。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景泰 青花八寶勾蓮大罐

高43cm 口23cm 足24cm

對正統、景泰、天順年間青花瓷器的識別並非易事。因這段時期的瓷器我們在官方博物館或藝術品拍賣市場見的不多,平時在民間文物流通市場或藏家手中接觸的也較少。因此在研究這段時期的瓷器時,我們只能根據常見的一些紋飾和器型去對比、衡量,再進一步推敲。所以不能單看某一兩個方面相同或相似就說是這一時期的,必須耐心、細緻、全面地進行排比,不但要看器型、釉色、青花料、製作工藝、紋飾等,還應儘量的找出時代特點。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空白期”的瓷器釉與胎在製作工藝上相對比較粗糙,胎體比較厚重,削足不規整,琢器一般底部無釉,碗、盤類底部跳刀痕比較明顯。釉色大多白中閃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較高,有的底足內施白釉,口沿施醬釉,青花髮色有濃豔的,也有青中泛灰的,濃豔的是用宣德所存之蘇麻離青鈷料,也有鏽斑。瓶、罐類器口沿多見削釉現象,足牆較寬而深,也是這一時期的普遍特徵。這三朝立器的胎體比較厚重,瓶、尊、罐類的器口,正統瓷器與宣德相同,為直頸。而景泰、天順的與後朝成化類似,多為上收下闊式。底足修得不太仔細,大多為敦厚的淺寬圈足或微微下凹的平砂底,有火石紅斑痕和粘一些星星點點的窯渣在底部。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 天順青花攜琴訪友圖梅瓶

這一時期的畫法大多采用明早期一筆點畫技法,筆法粗放,特別是中鋒運筆,具有時代特徵。畫面簡潔,佈局疏朗,空間較大。自景泰朝開始,幾何圖案減少,而繪畫成分逐漸增加,大部分為人物故事題材,另用纏枝花卉紋,繪畫不算細緻,但比較流暢。在圖案紋飾上採用較多的為折枝花草紋和纏枝紋,動物紋中除龍、鳳紋外,也常用麒麟和孔雀等瑞獸紋飾,星象圖使用也相對比較普遍。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 天順青花波斯文三足爐

高11.5cm 口徑15.3cm 足距14cm

在史料記載中,正統三年曾禁止民窯燒造與官窯式樣相似的青花瓷。正統六年命景德鎮燒製金龍、金鳳白瓷罐以及九龍九鳳青花大缸,正統十二年又頒佈了民窯不準私造黃、綠、紫、紅、青、蘭、白地青花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天順三年又有減少瓷器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確定,這段時期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雖說有禁燒與減燒記錄,但都仍在燒製。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 正統青花龍紋大缸

景德鎮出土

從景德鎮御窯廠出土此期的實物及殘片發現,也有一些獨創性器物,但數量不多。其實也不難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戰亂頻繁、宮廷爭權、社會動盪、經濟衰退;二是帝王興趣與愛好轉移。在景泰年間,特別風行銅胎琺琅器,這就是最早的“景泰藍”。其工藝是以銅做胎,然後在花紋輪廓線上鑲嵌銅絲或金銀絲,再在其中塗上琺琅彩,最後入窯燒製而成。據傳景泰皇帝特別鍾愛這種景泰藍器,下令將宮廷陳設均改用景泰藍製品。其品種之多,不可勝數,凡瓷器所有的器型,均燒成景泰藍器。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 景泰藍纏枝花卉紋投壺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注意到了明代紀年墓葬的瓷料,在三朝紀年墓裡出土了一批民窯青花瓷器,特別是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鎮珠山以西明御廠西牆外東司嶺一巷道中,發現的大量明代正統官窯瓷器,品種有青花和鬥彩等,呈現出與宣德、成化不同的風格。隨著科學研究工作的深人,特別是對景德鎮明代官窯遺存的進一步科學發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實面目將會愈加明朗。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正統 青花龍鳳紋梅瓶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鑑識要點

先說紋飾。其總的特點是由宣德時的繁密而向成化時的疏朗相過渡。圖案花紋以纏枝和折枝的花草為多見,常見有纏枝蓮、纏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本期的蕉葉紋多為連弧狀寬邊,主脈空勾留白,支脈畫成並列細斜線。松針早期為圓形,後期呈橢圓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後期則夾畫數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後期改成一筆實線畫之。這個時期的柳樹條畫成條條直線,猶如斷續的雨點。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正統 青花纏枝寶相花蓮瓣紋大罐

動物紋中,常見麒麟、孔雀、犀牛、獅子和魚藻紋等。星象圖也較常見。有人物的圖象多見樓臺亭閣、琴棋書畫、攜琴訪友、仙人指路等內容。而且,人物大都活動在雲霧幻境之中,人物的臉部鼻尖突出。所畫雲層常迷漫天際,或從地上湧起,繚繞於亭閣之間,造成一種亦仙亦幻的氣氛。雲紋的輪廓線很寬,沿著粗線內側再用細筆畫數層連接的弧狀雲紋或渦狀雲,這種大片流雲紋的畫法,至景泰以後,演化為彈簧狀,而且,筆法也更加潑辣恣肆,層數也更多。這種畫法被日本陶瓷界稱之為“雲堂手”,為三朝所獨有。除了飄帶狀如意雲紋以外,尚有三眼蝌蚪雲紋、“壬”字形靈芝雲紋,和成“器”字排列的“壬”字雲與蝌蚪雲的組合等畫法。碗盤之類的四周沿邊常可見有捲曲形花草紋,狀如螺紋,也為三朝民窯青花裝飾的典型圖式。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時期的“青花海水白龍紋盤”

由於大都是民窯器,胎、釉製作較粗,削足也不太規正。器物底足從總的傾向來說有加寬的趨勢,足寬而深是本期民窯器的普遍特徵。瓶、罐類早期底部無釉。至後期,圓器多為釉底,砂底少見。碗、盤類器底足跳刀痕明顯。正統期胎體厚重為多,胎骨細白堅緻。釉色青白,釉層瑩潤,少數釉色泛黃,釉面有開片。至景泰胎質兼有粗細兩種。胎色由潔白向灰白轉變。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肥厚如脂。至天順,胎色在潔白或灰白中,青味減少,白度增高,釉面平整瑩潤。器物的表、裡和底釉色調比較一致。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故宮展正統、景泰、天順瓷器展

揭開明代御窯 “空白期” 的面紗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自20世紀80年代在景德鎮御窯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以來,迄今已出土了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考古發現,有兩次最為重要。

第一次是1988年,在御窯遺址西牆、靠近東司嶺巷一帶發現了以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為主要包含物的地層堆積。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文獻記載判斷,這些青花雲龍紋大缸的燒造年代為正統時期。這是首次經考古確認的正統時期御窯瓷器遺存,改寫了正統朝御窯已停止燒造的既往認識。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第二次是2014年,在御器廠內珠山北麓,發現了從明代宣德至清代的地層堆積,包括疊壓在宣德地層之上、又被成化地層疊壓的瓷片堆積層。該地層出土的瓷器均不署年款,從一部分瓷器具有宣德御窯瓷器風格、另一部分瓷器具有成化御窯瓷器特徵看,其燒造年代應為正統至天順時期。這次考古發現與1988年相比,出土瓷器數量更多、種類亦更豐富,這說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燒造非但不是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高成就。這一發現不僅改寫了人們對“空白期”瓷器的認知,而且還將改寫對傳世品中一部分不署款的、原定為宣德或成化御窯瓷器的認識,能夠充實、完善明代御窯從洪武至萬曆時期的生產鏈條,可謂學術意義重大。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青花雲龍紋花盆(大型)

2014年珠山北麓出土

展覽中有很多展品使人耳目一新。如:一組青花雲龍紋大缸殘片,修復後龍缸口徑70多釐米,高80多釐米,形體之大,在明代絕無僅有。這種青花雲龍紋大龍缸的出土,印證了相關文獻記載。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宮殿剛剛落成一年,前朝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燬。直到19年後的正統五年(1440年)二月才開始重建,於正統六年九月完工。據《明史》記載,當時“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花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當時命造這種青花大龍缸是為了用來蓄水救火,但因燒造難成,遂改用銅缸、鐵缸。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出土的大型器物胎體殘片

再如:2014年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出土的六件青花大花盆,外壁繪有云龍紋、海獸、麒麟等,體型碩大,頗有氣勢,即使在明代御窯瓷器燒造取得最高成就的永樂、宣德時期也未見有類似作品。另有同期出土的紋飾各異的青花大繡墩殘片,在明代御窯瓷器中也堪稱絕無僅有。青花繡墩座面上分別描繪雙獅戲球、方勝飄帶、松竹梅等紋飾。繡墩亦稱涼凳,傳世品中明代瓷繡墩多為正德、嘉靖、萬曆朝作品,正德朝以前的非常罕見。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青花雙獅戲球圖繡墩

2014年珠山北麓出土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展品中還有借自武漢博物館的“天順年置”銘青花雲龍紋碗,此碗2007年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流芳嶺明代王室家族墓地。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瓷器均不署正規年款,這件青花碗出土信息明確,所署紀年款雖非正規年款,但仍可被視作天順御窯瓷器斷代的標準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天順年置”銘青花雲龍紋碗

本展覽對於明代御窯瓷器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以往人們囿於考古資料限制,將一些不署年款的具有宣德、成化御窯瓷器風格的傳世瓷器年代分別定為宣德、成化。今天,大量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的展出,對於重新認識這些御窯瓷器,提供了新的資料。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