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梁山伯與祝英臺,已經被完美地演繹成了傳奇的愛情故事。

寧波西鄉的高橋鎮建有一個4A級的旅遊景區“梁祝文化園”,深受遊客特別是男女青年和恩愛夫妻們的青睞。但我今天要推薦的是另外一個景點:就在離“梁祝文化園”僅有約五、六公里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小眾的景點,它居然完全不顧目前的“疫情"影響,還在繼續上演一出現代版的“梁祝”愛情故事:兩棵長在橋額兩端的桷樹,已與橋樑相生相愛、融為一體;其樹根與橋樑面板、基石早就相依相伴、難分難解!遊客感嘆:這才是真愛!

石頭上居然能長樹木,堪稱奇觀!我不禁有個疑問:這個“愛情”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圖為生長在橋樑上的桷樹

這座千年古橋就是望春橋,位於寧波市海曙區望春街道的西塘河上,南北橫跨的一座單孔石拱橋。該橋始建於北宋時期的1098年,後經多次修繕。其中最近一次修繕時間為2005年, 由愛國港商鍾寶昌先生出資。

望春橋身長28米,橋堍寬5米,橋頂寬4米,橋洞跨9.1米,橋面共有63級臺階(其中北31級,南32級),平面略呈“H”型,橋身和橋拱選用規整的梅園石作為材料。

該橋還是大運河寧波段重要的水利交通遺址,列入浙江省文保單位。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望春夕照。橋下約一米寬的石板路為“縴夫道”

望春橋橫跨西塘河兩岸,附近剛好是寧波軌道交通一號線的望春橋站,交通便捷。

西塘河,又稱官塘河、後塘河,自古以來就是寧波城西的水路交通要道,是官船赴杭州和京畿的必經之地,當時往來寧波的官員學子、軍旅僧道走的大多是這條水路。

因此,河面上包括望春橋在內的橋樑都是清一色的高拱圓橋。

一直到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記憶中,航行在西塘河面上的長長航船,還是寧波城區通往西鄉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望春橋南面的臺階

清初的寧波(鄞縣)籍史學家萬斯同,曾寫過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田園風光詩:“望春橋上望春波,草綠蘋香鳧鴨多。最是城西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描述的就是寧波城西望春橋一帶的美景和當時安逸的社會生活狀況!

據史料記載,望春橋曾因宋金的“高橋之戰”受到戰火損害,於1130年重建。南宋寶慶年間改名為“寶慶橋”。清朝的乾隆、光緒年間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修建。但不管怎麼樣修葺,橋樑的風格和基石、面板等主要部件、材料等,都沒有改變。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從橋的西面看到的望春橋上半部分,已經被樹木覆蓋

從望春橋下僅一米寬的石板路到達橋洞,清晰可見橋身石拱圈上,留下的道道深達數公分的纖繩痕,這是數不清的一代又一代的縴夫們寫在望春橋上的辛酸歷史和塵封故事。

撫摸著這些痕跡,彷彿看到了千百年來,為了生計而來拉縴的縴夫們艱難的腳步、額上的汗滴、肩膀上的血痕,以及他們雄渾的叫號聲音!

真是代代縴夫走著同一條拉縴路,根根纖繩摩擦著相同的縴夫石。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橋額邊的桷樹已經與橋樑不可分開

據說,這兩棵古樹,至少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還有一個關於古樹的傳說:望春橋形如獅子,古樹就是獅子的尾巴,如果誰敢動它,獅子就會發怒。有一年,附近有位村民砍了古樹的幾根樹枝,結果他家突遭大火。從此以後,誰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所以,古樹才被一代代地保護下來。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不過,橋頭長古樹,確實成為城西的一道風景,這在全國也並不多見。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東側的橋額沒有樹木生長


疫情期間,居然還在上演現代“梁祝”:生死不離!遊客說:真愛

從“縴夫道”透過橋洞拍攝的美麗晚霞

歷史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今的望春橋,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靜靜地端坐在不再繁華的西塘河上,笑看寧波城西的巨大變化!

該景點不需購買門票,完全開放;沿河是一個新建的免費公園,有很好的綠化和一些古建築,它們默默地陪伴著古橋和古樹。這是一個我很少見到過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真正珠聯璧合的景點,值得一遊!

是啊!古樹與古橋,繼續演繹著動人的愛情故事,但故事終究是故事,這場愛情到底能延續多久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總有那麼一天,樹木會將橋樑擠壞嗎?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