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回不去涼水河--北運河水系


回不去涼水河--北運河水系


涼水河屬北運河水系,是一條流經南海子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右安門外水頭莊,東南流向北大紅門,沿著北海子牆外東流,從柵子口流入南海子,流向東南,由東紅門南側半邊橋流出東海子牆,經馬駒橋、張家灣匯入大運河,因涼水河源頭之水都是源於地下泉水,水溫相對較低,因此得名“涼水河”(《明一統志》記載:水頭莊有泉百處,有三步一泉之譽,所匯之水又稱“百泉溪”)。

回不去涼水河--北運河水系

涼水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曾是永定河的一支故道。隋唐時期為搞水利,進行過大規模開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濟渠”。(隋大業四年“正月,發河北諸郡民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又連接衛河通桑乾河,直達薊城南”。引自《豐臺區志》)文中所說的桑乾河,即現在的永定河。而接通桑乾河這段即涼水河。史料還記載有隋煬帝曾坐船經永濟渠至涿郡(即幽州)駐蹕朔宮行宮。

回不去涼水河--北運河水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治理完成海子南部的鳳河和北部的小龍河後,乾隆又開始大規模治理涼水河。因為他在乾隆三十六年視察京畿河澱時發現,涼水河上游流經地段,因淤河床,宣洩不暢,容易漫溢成災。而下游的運河,除汛期之外,又經常水源不足,給漕運帶來不便。因此,乾隆皇帝通盤考慮,決定實施“通流濟運”策略,即疏浚涼水河上游河道,以匯達運河,達到既可防洪、又能濟運的效果。

同時,還將疏淤挖上來的土方在河岸邊築起了一千多丈的甬路,以方便行人。因新建了水閘,涼水河兩岸增加了灌溉能力,又在舊有稻田數十頃的基礎上,新開闢稻田近十頃。對此,乾隆皇帝曾沾沾自喜地說,這裡的景色,有點像江南了,受益的是農家百姓,並不是朕故意點綴的。(“或雲其地似江鄉風景者,不知餘之意期於農旅俱受其益,並非籍此為點輟也。”乾隆御製《涼水河》詩注。)為表治理涼水河功績,乾隆皇帝敕命在大紅門外永勝橋頭立了一座石碑,將御筆所作《涼水河》詩鐫刻碑石之上,以作永久紀念。

康乾盛世,嘉道中衰,儘管涼水河曾被乾隆皇帝有效治理,但隨著大清帝國的敗落,涼水河又開始疏於治理,又變成了一條難以駕馭的河。常因洪水氾濫,危害兩岸百姓。

回不去涼水河--北運河水系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南海子地區掀起了興修水利的高潮,曾先後三次對涼水河進行大規模治理。經過截彎取直,拓寬河道,使涼水河得到了徹底的根治,成為北京城南郊最重要的一條城市排水河。受單純的經濟利益驅使,涼水河的中上游地區建起了一些化工企業,大量的汙水無序地排進了涼水河,使涼水河很快變成了一條臭水河。魚蝦沒了,水草沒了,連水中的微生物都沒了。人們又開始討厭它、遠離它了。

本世紀初,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對涼水河的治理力度,關停了中上游汙染源的所有化工企業,並在小紅門附近的涼水河西岸建起了一座汙水處理廠,使涼水河水逐漸變清。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結合雨、汙分流管線建設,全面取締了排汙口,又對河兩岸進行綠化、美化,建成了長達幾十裡的濱河公園。白天岸芷汀蘭,夜晚彩燈輝映,涼水河已成為兩岸居民散步、賞花、觀景、健身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