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從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公眾言論,每天在家看書、碼字、吃飯、睡覺……一面泰然自若,一面憂心忡忡

畢竟我也不是一個冷血無情的人,我也有自己的家國情懷、有自己的正義感、同情心,也有親人、父母、朋友,也有利害得失的憂慮,也有生死存亡的恐懼,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

可是我為什麼一直會保持沉默?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而我既不是在沉默中等待死亡,也不是在沉默中積聚爆發。我選擇沉默,只是因為我平凡、我相信、我願意。

我平凡所以我選擇沉默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我就是一個平凡的老百姓,我沒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我也沒有獨到的見解思維。我所能發出的聲音只能是悲春傷秋的感傷,或者無濟於事的吶喊,甚至蒼白無力的憂傷。當然我也可以去指責那些肆意妄為的野生動物捕食者,也可以去搖旗吶喊“武漢加油”,也可以痛心疾首那些麻木不仁、無知無畏的莽夫們。但是,我們的時代並不缺這樣的人。

我就是一個平凡的老百姓,我沒有豐厚的經濟實力,也沒有廣博的社會影響力。我甚至連聊表寸心的杯水車薪也沒有辦法拿來感人肺腑,連鼓舞人心的豪言壯語也沒有辦法用來振奮人心。我的一言一行註定只能默默無聞,註定只能人云亦云,註定只能隨波逐流。

當疫情迅速擴展和惡化的時候,輿論界的渲染大波早已隨之而來,其中不乏偏激、片面、極端、譁眾、取巧、可疑的言論,我的每一次不理智、不科學的激情憤慨的討論都有可能成為“幫兇”或者一種誤導,而我無法確認自己時刻能保持理智的狀態和科學的邏輯,所以,我寧願選擇沉默。

魯迅還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如我這般怯弱、隱忍的人確實不是什麼勇士。但是我想,國難當頭之前,時勢需要的的確不需要我這樣“一無是處”的勇士,我能做的只能是響應政府、社會的號召,管好自己和家人,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不增加疫情的傳播途徑,安心呆在家裡,守候安全和勝利。

我相信所以我選擇沉默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千古艱難惟一死,我很能理解人們面對災難時的恐慌,但是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至今還沒有真正能夠擊潰人類生存的災難出現,能夠擊潰人類的只有人類自身的恐慌。

而且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世間萬物,一物降一物,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無法解決的整體問題。我們生在一個好的時代,我們背後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所以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勝利之只是遲到而不會缺席。

冰災、洪災、地震、非典……我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災難,但我們依然傲然挺立在世界之東,依然高貴駐留在文明之巔,所有的災難最終只會成為我們成長的經驗。

我堅信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能夠昂首挺胸地度過時艱,能夠戰勝災難,所以我選擇沉默,沉默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信任。

我願意所以我選擇沉默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災難來臨的時候,都是人心潰散的時候,畢竟人們最原始的慾望和需求都是安居樂業。面對生死存亡的威脅,難免會衍生巨大的恐慌和憂慮。而歷史的寶貴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災難往往不是災難的本身,而是其對人們心態的打擊和情緒的侵犯。

恐慌之下,有很多人產生了恐懼、怨恨、偏激、起鬨、造謠、投機等負面心理和行為,也有人開始不甘心或者不自覺配合國家和政府的統籌安排,從而使得人心惶惶卻不知其然。大家都在說疫情如何恐怖,但是該怎樣去配合國家的調控和治理,卻一頭霧水。

我認為沉默地配合國家的總體安排,不添亂,不造亂就是最好的配合和支持,所以我願意保持沉默。

多難興邦興的是什麼?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多難興邦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這是經過無數歷史事件證明的真理,但是我們依然想清楚,多難興邦興的是什麼?

一、多難興邦興的是民族自豪感。我們的國歌裡面就有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說中華民族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從歷史和現實的呈現來看確實如此。

但是我們的民族依然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斷代的民族,我們的民族依然是全世界人口最多、文化最深、影響最大的民族。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考驗,每一次浴火重生,都能讓我們的民族“鳳凰涅磐”,我們的民族值得我們為之自豪。

二、多難興邦興的是民族自信心。越是在災難面前,越是能體現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大面積的恐慌,無緣由的謠傳,根本還是在於心裡沒有底氣,對國家和民族沒有信心。

一個民族的自信,不僅僅是體現在和平時代的志得意滿,更體現在困難時的堅守、堅強和冷靜。這些才是靈魂的高貴和文化的底蘊。每一次災難背後最終給我們這個民族都是“戰無不勝”的精神財富,我們的從容和尊嚴、安全和幸福都是來自於民族的強大和自信。

三、多難興邦興的是民族的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共渡時艱”、“風月同天、民心同在”……這些都是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就是一個國家的戰鬥力,就是一個社會的生存力。服從安排、配合管理就是這種凝聚力的直接表現,說句實在話,我們不喜歡那種無病呻吟的吶喊,也不喜歡那種不帶惡意的調侃,甚至漫無目的的關注,當我無能為力的時候,我選擇積極配合的沉默來證明我是永遠和廣大人們、國家命運站在一起的。

四、多難興邦興的是民族的先進文化。我們有一種不好的文化態度就是喜歡“妄加評論”,喜歡刷自己的存在感。疫情期間,家中的老父老母也極盡多愁善感之能事,每每從某個渠道獲得了一些疫情的新消息,卻每次都被我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對父母的態度確實有點冷漠,畢竟他們都是與時代逐漸脫節的老人。

但是,在更先進更文明的群體中,我們其中是否有人是盲目附和甚至造謠?社會的群體活動背後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一種先進的文化一定是理性的、客觀的、科學的、冷靜的,是符合時代主流的,是能夠指導社會實踐的。遺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把“文化”當作了一種刷存在感的工具。

五、多難興邦興的是民族的價值觀。我到現在還不能理解那些造謠鬧事、惡意傳播、哄抬物價、偽科學促銷的人到底居心何在?非典的時候,板藍根被吹上神壇,這次疫情,又出現了一個“雙黃連口服液”,還有被賣到天價的口罩……這些人的價值觀難道只有金錢能夠得以體現?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保證人們的“三觀”要正,這樣才能走在正確的路上。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次對民眾價值觀的審視,都是一次極具意義的反思和校正。疫情本身就是問題,但折射出來的價值問題也是問題。多難興邦就是要暴露並糾正這種錯誤的價值觀。

六、多難興邦興的是合理的制度管理。災難的治理背後是制度、技術、人力、物力的綜合作用,一些馬屁行為、文過飾非、隱瞞虛報、人浮於事的現象突現了現有制度的一些不合理。

暴露了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得到解決,這次災難給我們提出很多思考,比如應對的及時和合理性,治療的合情成功率……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疫情控制和治癒率能夠明顯高出一截,為什麼有些地方和官員能夠迅速穩定和改善局面?我們生活背景的制度管理值得我深思。

歸根到底,在災難面前,一個民族和人們會徹底地暴露其本性,從而帶出一個民族在制度、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不足和優勢,然後我們能對症下藥,從而使得我們的民族更有活力和動力,這就是多難興邦的道理。

武漢不需要加油,只需要理解


從多難興邦的角度,解釋一下我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保持沉默?

疫情期間,我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武漢加油”,武漢需要加油嗎?武漢挺不住了嗎?武漢要放棄了嗎?事實上,武漢一直堅持、在爭取、在努力,所以武漢不需要加油,需要的只是理解和信任或者時間。

我時常會看到一種很荒誕的現象,一方面是全國各地在吶喊“武漢加油”,一方面是很多人都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待湖北。有些加油站不給湖北車輛加油,有些車輛不準湖北車牌出入,有些政府把帶有“湖北”元素的人和事無條件地孤立起來……

這種明顯的歧視,難道只是一面“控制疫情”的旗幟可以遮掩的嗎?這種“過往矯正”之下的“武漢加油”又有什麼道德支撐和情懷味道?

當一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如果你不能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那麼理解他、相信他就是最好的同情。我不否認在大災大難之前,確實能夠讓大多數人點燃人性的光輝,但同時我也不承認所有的“武漢加油”背後都有一顆真切的心。

很多人紛紛把這次疫情當作“熱點”,當作“流量”,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普世濟人”的形象,這原本無可厚非,但這種所謂的“同情”背後究竟有多少是發自真心?有多少隻是為了博人眼球?大家可以捫心自問。

我相信多難興邦,我也堅信武漢很快就會穩定。武漢只需要全國人民給他們理解和信任,然後是耐心地等待……,所以,接下來我會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