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我們每個人都想在金錢中醒來,但真正醒來之後,我們會抖抖衣裳,都不正眼看地上的金錢,妄圖以此證明自己的清高。

我們的文化裡羞於談錢,我們崇尚視金錢為糞土。

這種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以下幾點變化:

1仇富,讓我們遠離富有。

2認為無奸不商,讓我們遠離商業的本質

3不談錢,讓我們對經濟學一無所知

有段時間,對於一切看起來有錢的人,我都不屑一顧。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無論是企業家,包括馬雲,馬化騰,還是朋友圈裡的代購和微商,我第一想法就是他們很有錢。

我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想法:他們變得有錢的手段沒有這麼正當,畢竟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嘛。我會對他們從無到有的創造一個企業或者一種商業模式的時候,不懷好意地解釋。

其次,主觀確定在他們開始變富的過程中,他們的某些營銷手段,會讓我們感到不幸福。

比如說做企業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營銷,營銷肯定需要找用戶的痛點或者創造一種需求。這會對想要還買不起的人們,會產生一種焦慮。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這種價值觀的形成,還和我的個人經歷有關。

我其實是一個窮人的孩子,在我過去的成長的經歷當中,我見到的有錢人比較少。

那其實我有以偏概全,對於富人來說也有一定的偏見。

他們得來錢的手段,可能不怎麼正當,這可能是傳統家庭氛圍的概念;第二,因為富人有錢不這麼節儉。

畢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勤儉持家嘛,然後可能一些富人給我的印象都是穿金戴銀,保姆司機,這種我覺得很奢侈的這種生活方式。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其實,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能力過上這種生活,然後,搶佔道德制高點,生怕別人看不起的自卑心理。簡單點說,就是吃不著葡萄嫌葡萄酸,但是承認這一點很難。

我想,如果我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當中,可能之前我所描述的這些想法,都是另外一種解釋了。

比如可能父母會想盡辦法去營銷,找這個用戶的痛點來製造焦慮,然後我還會覺得,他們起早貪黑談工作談生意也挺不容易的。

如果能找到一些司機保姆來幫助他們,打理一些瑣碎的事務。他們可能就更有時間來過好自己的生活,或者打理好自己的企業。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總之,我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我可能就會對這個世界理解有不同的印象,這是我們的出身決定的。

其實這個思維過程很微妙。很容易在想要很多東西,卻暫時得不到的時候,產生嫉妒不安。

但因為美德的束縛,我們會用一種新的理解來保持自己的尊嚴,掩飾自己的嫉妒。

這也是窮人思維裡面的一種狹隘。

這種狹隘的認知,就會成為我們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座大山。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因為沒有一種想要的生活,不需要經濟基礎。同時,不明確的金錢慾望,會降低我們工作的動力。

這樣認知的結果是:我不僅鄙視有錢人,我也不可能變成有錢人。

這是我變成社會人的第二年,我才勇敢地承認自己真的需要錢,賺錢也變成我真誠的夢想。

那麼,打破這種狹隘認知的關鍵在哪裡呢?

新的關於“金錢”“商學”的模式,如何理解,又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歡迎關注“陳不不”,我們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繼續討論。


這樣的人永遠無法變有錢:我猜,你一定和我一樣,想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