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老農撿到寶劍,鑑定後將其“廢物利用”打磨成菜刀,專家痛心不已

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古人用它們的勤勞智慧為後世留下了不可複製、獨一無二的瑰寶,這些瑰寶承載著古人的高超技藝、智慧結晶。雖然沒有先進的高科技,但這些遺留至今的瑰寶價值不言而喻、歷史極為深奧,它們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一段歷史的載體!

一念之差,文物命運天壤地別!

個人的一念之差就左右著一件文物的命運,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文物懂行者雖不在少數,但不懂文物者也比比皆是!澳門何鴻燊花重金買下文物後無償贈給國家,他捐獻的這些文物不僅保住了一個時代的記憶,也弘揚了愛國主義情懷;有人因貪念而起,毀壞了獨一無二的文物。文物命運因人而異,古墓的發掘、文物的剖析似乎都在和時間賽跑,稍有不慎,可能就功虧一簣!這些蘊含的歷史事件的文物該何去何從?文物界又該如何拯救等待重見天日的文物?

老農撿到寶劍,鑑定後將其“廢物利用”打磨成菜刀,專家痛心不已

價值百萬青龍劍一夜之間淪為一文不值的菜刀,是劍太低調還是菜刀太實用?

一些目不識丁的人在發現鏽跡斑斑或者沾滿汙垢的文物時,他們的直觀印象是“破銅爛鐵不值錢、廢物利用省些錢”,暴殄天物的事件在考古圈層出不窮,無權責怪這些人的“擅作主張”,也沒義務強制他們“無償上交”,只有用無比痛心、苦口婆心去祭奠這些被毀的文物、去勸阻這些“是是而非、並不重視”的民眾!

有人把價格連城的商朝酒杯當做玩具、有人把名貴不已的金絲楠木當做案板,這些屢見不鮮、令人啼笑皆非的毀三觀事件在文物界接二連三地上演。無獨有偶,文物圈就曾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令人悲憤交加的事情:一位重慶老農將撿到的文物寶劍拿去鑑定後,拒絕上交,專家找到他之後,他已經將“鏽跡斑斑”的寶劍打磨成了“光鮮鋒利”的菜刀!

老農撿到寶劍,鑑定後將其“廢物利用”打磨成菜刀,專家痛心不已

寶劍從“髒”到“光”,顏值雖然有了質的飛躍,但它的價值卻也有了質的下降!這個老農是誰?這個寶劍又有著怎樣的價值?老農明知它是文物為何還將其銷燬做成菜刀?是因為寶劍價值過於不顯山不漏水,還是由於菜刀使用價值過高?

明知價值不菲還將其銷燬,老農的解釋令人哭笑不得!

這件事要從2010年說起,60多歲的易老農和往常一樣前去放牛,他為人老實憨厚,性格內斂、沉默少言、不善言辭,家住在重慶市城口縣高觀鎮的易老農雖然身為“辣都人”,但他的性格缺極為溫和,行事得過且過、無慾無求!易老農的一生平淡無奇,上天似乎想讓他晚年有所突破,給他了一個“成名”機會,易老農對這個機會是如何把握的?

老農撿到寶劍,鑑定後將其“廢物利用”打磨成菜刀,專家痛心不已

他一如往日前去悠哉悠哉地放牛,在放牛途中發現了半截鏽跡斑斑的鐵片,心生疑問的他腦海中一百個問號:這個鏽片是什麼東西?怎麼會在廢棄的房屋內?易老農好奇之餘順手一抽,一把長劍就此騰空出世!他將這把長劍帶回家中後,有人告訴他這把長劍可能是文物,建議他去找專家鑑定下,說不定可以發筆大財!

易老農在眾人勸阻中去找專家鑑定後,專家告訴他:這是一把清朝古劍,但更加詳細的檢測結果需要再等一段時間,建議他將這把長劍上交。然而易老農腦回路清奇,他覺得這只是一把毫無作用的廢鐵,便將其帶回去搞了一把廢物利用:將這把寶劍開始打磨,後來為了方便使用,直接截斷了劍柄,留下了劍身。易老農就用這個劍身來切菜,打磨之前,有人看到這把劍刻有“青龍劍”三個字,消息不脛而走,當地文物局在聽說這件事後立馬趕往易老農的家中,對這把慘不忍睹的“寶劍”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把被打磨得面目全飛的寶劍是清朝紅銅製作而成,有一定的文物研究價值!

老農撿到寶劍,鑑定後將其“廢物利用”打磨成菜刀,專家痛心不已

由於刀身被毀,這把劍也沒有實際的研究意義,文物專家痛心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對易老農做了一定的講解之後才離去。你覺得易老農這樣做正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