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關於知識的學習,關於技能的提升,甚至連習慣的培養,很多人都會強調21天好習慣,認為只要堅持10000小時的努力,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然而很多人做了超過10000小時的事情,依然沒有成功。這是為什麼呢?《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給出了答案:只有正確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01 什麼是刻意練習

在講什麼是《刻意練習》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王阿姨做飯是出了名的難吃,不僅菜品顏色不好看,而且味道很差。問題是她已經做飯超過20年了,一天三頓飯雷打不動。如果按10000小時理論來說,王阿姨早就是大廚級別了,做出的飯菜不應該難吃才對啊。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這就引發了一個矛盾:即便做某件事練習了10000小時,也未必能變得專業。而《刻意練習》的作者也給出刻意練習的定義:所謂的刻意練習指有目標、有計劃、有反饋的做某件事情,並要不斷走出舒適區。

換句話說刻意練習推崇的不是比葫蘆畫瓢的做一件事情,而是要帶著思考和意識去做事。比如說要實現的目標?如何去實現目標?如何去衡量目標?最後帶著改進的思維繼續循環練習,這種有效的方法就叫做刻意練習。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02 刻意練習的好處

樊登對《刻意練習》也大加讚歎,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是刻意練習的受益者。而刻意練習的好處主要有三個:

第一,促使自己走出舒適區。當選擇刻意練習時,就不得不打破固有的方式,去迎接全新的選擇,這種選擇不僅剷除了固有的惰性和舒適,而且還迫使我們不得不去面臨新的事物,從而主動地去學習和練習;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第二,思考更有條理。當將刻意練習的思維貫穿到行為當中去,就會無時不刻地保持思考狀態。比如說:這件事該如何才能做好?具體的細節應該怎麼實施?當我們有這些疑惑時,其實也是另一種看不見的顛覆性思維;

第三,做事更有成效。當我們做的所有事都引用刻意練習的邏輯思維時,不僅做事更有方法,也會更高效和穩妥。

所以說刻意練習不僅是做事的方法論,更是一種理念和思維,換句話說,只有努力的方向對了,才不會走太多的冤枉路。

03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刻意練習的方法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呢?作者在《刻意練習》中給出了以下3個答案: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第一,把練習當成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為練習而練習,而是把日常練習當成一種習慣延伸下去。比如我們讀書、學習,當習慣之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不會出現讀不下去,不想學習等的尷尬。

第二,找個好老師模仿。如果我們想更快的進步一定要找個好的老師去學習和模仿,這是刻意練習的初級階段。當通過刻意練習達到一定水準後,就要不斷向更卓越的老師進行學習和模仿;

樊登:比10000小時更靠譜的是刻意練習

第三,努力改進提升技能的新方法。這是經過長期的練習後自身具備一些技能後,就要不斷的另闢新路,去找到更適合自己成長、進步速度更快的方式進行能力邊界的突破。

這3點是刻意練習的初級、中級和高級模式。只有秉承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一步步取得突破性進步。

用《刻意練習》的方法論,也就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很努力卻一直沒有成功的原因,不過是努力的方法出了錯,一味地做事而不去找方向,也沒有太大作用。不可否認努力一定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但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方向要對,也只有刻意練習加上10000小時的努力,才能更快、更優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