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10月的好萊塢大片中,“百花”盡殺,唯有《小丑》一枝獨秀。

目前,在全球地區上映兩週之後,狂賺了2.4億美元的票房,開畫兩天就已經收回成本,作為DC漫畫的改編人物,《小丑》的成功大膽地為DC探索了一個新的方向。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這部大片的特殊性,所以暫時在中國內地沒有機會看到了,然而,在中國香港地區,《小丑》的成績更為吸睛,截止到13日,已經狂收了3534萬的港幣(摺合人民幣大概3118萬),這個成績放到香港來說,是非常大的突破。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上映13天的國產獻禮大作《我和我的祖國》在香港地區的票房為480萬港幣;

而上映13天的好萊塢動畫片《雪人奇緣》排在周榜第三,大約為440萬港幣;

李安新片《雙子殺手》為389萬港幣;

所以,《小丑》在香港地區的票房接近於10倍的《我和我的祖國》。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香港地區華語片票房的尷尬

在大陸地區,剛剛更新的數據顯示,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兩部主旋律影片同時躋身前十名,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8》被擠下了榜單。

同時,影史前十名中,有九部電影都是國產大作,好萊塢大片只佔據了一部,即今年4月份的《復仇者聯盟4》,狂收1億港幣。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可見,國產片近年來的崛起有口皆碑,這取決於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理性化,從以前的“流量取勝”轉變為現在的“質量取勝”。

一個個電影人用心,用血去澆灌和鍛造出很多高質量的經典之作,《流浪地球》《魔童降世》《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觀眾們對於好萊塢電影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

而在中國香港地區,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態。

觀眾們似乎對於國產劇作較為冷淡。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也就是說,近幾年,在香港地區,純港片不受歡迎,大陸片也不受歡迎,蟬聯前十名榜首的都是好萊塢大片。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從20年前說起。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01,香港電影人的北上坎坷之路

1997年之後,由於政策的改變,再加上數字化革命浪潮席捲了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很多的香港電影人開啟了“北上”之路。

雖然剛開始的十年,發展的並不順暢,警匪片,喜劇片,劇情武俠片都不斷的在和內地融合碰壁。

直到了這十年來,才逐漸地摸索到了適合內地主流價值的合拍片,香港電影人也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和生存的模式。

然而,因為很多的合拍片都是屬於高成本高投資的電影,是需要以內地觀眾的審美為導向的,比如《紅海行動》《美人魚》《智取威虎山》等,這些電影的導演都是香港人,而電影中也有香港人的投資,在內地市場上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也就是說,現在的純香港片票房爆發的可能性已經不大,像我們看到的,去年的《無雙》12億;今年成績最好的港片《掃毒2》,撐爆了也不過13億;

而能夠取得最大突破的仍然是內地香港的合拍片,內地提供資金,香港提供導演和技術製作團隊,才能得到票房的保障。

在當今中國電影票房榜的前一百名,香港導演佔據的份額達到了25%左右。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02,香港電影資源青黃不接

不管是從內容還是電影演員來說,大多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

原來的“雙週一成”退居幕後,很少在電影中出現。

我們在大屏幕上能否看到的永遠都是那幾個人,古天樂,張家輝,任達華,林家棟,吳鎮宇,梁家輝等人,這些影帝老戲骨演技精湛,在內地市場也有一定的基本盤和粉絲基礎。

然而,而年輕的演員卻沒有機會和資源,即使是有影帝帶著,他們能夠脫穎而出的鳳毛麟角。

而老戲骨也因為年齡和精力的原因,電影產量也會逐漸減少,再加上內容上的固定化和套路化,很難突破,年輕的演員又跟不上他們的步伐。所以,不管是從內容創新方面,還是演員資源方面,都面臨著比較大的衝擊和改革。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成龍曾經說:

“你拍一種中國片,就是全中國的片,就叫中國電影,不會再分香港片,臺灣片,馬來西亞片,只有一箇中國電影。”

或許,港片回不去20年前那個“盡皆癲狂,盡是繁華”的年代,但是仍然會以一種方式生存和探索創新,成為中國片不可獲取的一部分。

《小丑》沒在大陸上映,卻在香港狂收3534萬港幣,力壓李安新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