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精神鴉片”之害

“精神鴉片”之害

鴉片,在一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國,這種被明朝萬曆皇帝稱為“福壽膏”的東西,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大煙館、床上抽成了“東亞病夫”。清政府無法禁止鴉片、亦無法限制鴉片使用,而西方國家大力傾銷鴉片到中國,逆轉西方世界對中貿易逆差,後來西方列強更是藉著中國反鴉片的正當行動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精神鴉片”之害

19世紀的清朝書籍這樣記錄鴉片吸食的痛苦: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為運動也。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項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俞蛟.《夢廠雜著》


中國人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才漸漸擺脫大煙的控制,然而,我們剛要慶祝這一勝利時,一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新式“鴉片”,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慢慢滲透進每一個人的生活,這,就是“精神鴉片”。

“精神鴉片”之害

“精神鴉片(Opium des Volkes)“一語出自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指宗教一類精神慰濟:“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因而“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這跟共產主義的無神論有關。但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對精神鴉片一詞詳細解釋,大部份學者皆把精神鴉片一詞解讀成人對神的依附。

“精神鴉片”之害

那什麼東西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精神鴉片”呢?

諸如「讀書無用論」、「反智主義」、「雙標的道德絕對主義」、「精神勝利法式的心靈雞湯」、「心靈旅行‘文化’」、「佛系‘文化’」、「喪‘文化’」、「泡學」、虛無主義人生觀,沉迷網絡遊戲、傾家蕩產在直播平臺刷禮物以及在政治上的「極端民族主義」,這些都可歸為「精神鴉片」。但請注意,它們的對立面也有可能是「精神鴉片」,例如「讀書無用論」的對立面「唯讀書論」,「成功學」、「狼性‘文化’」等等。

一切「精神鴉片」都是以為自己辯護、成為合理化心理防禦作為其核心功能。所以我們進一步說,一切「精神鴉片」本質上通過禁錮人的思想,使人依賴,進而使人“成癮”。

在這些例子中,我們還能抓住幾點特徵:

1)幻想空想的、不切實際的

2)給人慰濟的、延遲痛苦的

3)沒有精神的、軟弱無力的

正是這些特點使某種觀念或行為成為了「精神鴉片」。


身處在這樣一個有近乎無限選擇的時代,本是我們同父母輩相比最大的幸運,他們在我們這個年紀時,沒有過多選擇的權力,生產力的發展限制了人們的選擇。可是,可供選擇的方向太多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我們往往陷入“選擇困難”,然後被一些追求利益的人牽著鼻子走。

讓人恐懼的遠不止如此,當今的互聯網,完美符合其定義的不是某些特定的內容,而是整個互聯網的推送機制。它的設計理念就是以“鴉片”為藍本的。換句話說,你的喜怒哀樂都在你一次次點擊手機屏幕的過程中被大數據解讀,然後下一次APP推送給你的內容大概率會覆蓋你最想了解的內容。

“精神鴉片”之害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信息都是“稀罕物”,所以,以前“信息”主導競爭。然而當信息開始飽和的時候,商家主要爭奪的,就變成是人的注意力了——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去掉生存必要的活動剩下的時間,乘以閱讀速度,就是一個人理論上所能處理的信息量。競爭的方向從“爭取最好的信息,創造最好的內容”變成了“儘量使用手段黏住用戶,佔用他最多的時間”。

“精神鴉片”之害

以國外最流行的視頻軟件Youtube“油管”為例,如果你使用過這個軟件,你就會有切身的體會:它的推送非常“smart”——它不僅僅會推薦你最近經常看的頻道的視頻,類似的話題,它甚至能分辨你的立場癖好:比如愛看政治的,他會分辨你是偏左還是右;看遊戲的,它會推測你是“任豚”還是“索狗”,還是“PC婆羅門”;看手機測評的,它會猜你是果粉還是安卓fanboy,並用這些對你的assumptions對你進行瘋狂的投其所好的推送,因為他知道,這些符合你“口味”的視頻出現在你的Feed裡,你去點擊並看完它的概率,要高得多,相應的頁面停留時間也會長得多。

“精神鴉片”之害

我們退一步檢視這個機制:它的目的不是為你建造一個巨大的迴音室,把你變得越來越偏激;它的目的僅僅是讓你在頁面多停留的幾分鐘乃至幾小時之內,它可以多賣2分鐘的廣告而已;但它造成的後果卻是把你培養成一個充滿戾氣,憤怒,偏激,極度不友好的噴子,也就是網上著名的“鍵盤俠”。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為了賺一盒火柴的錢,不惜把你的房子給點了”的商業模式。

最容易黏住人的,往往是憤怒和恐懼等極端情緒,而不是求知慾:你想知道如何最有效管理計算機?可能看一個“乾貨Blog”就會停止,或甚至看都看沒看完,往收藏夾裡面一扔就完事了。但如果你看到了D&G,趙立新之流的又發表了什麼奇葩的漢奸言論呢?這時,你多半會興致勃勃地條條的翻看各位大神網友如何用各種“神評論”嘲笑譏諷他們,並從中獲得滿足,不是麼?

哪些情緒是可以“帶節奏”的,那些情緒是沒有商業價值的,這些互聯網巨頭小算盤打得相當清楚。於是乎各式各樣的“網絡同溫層”“網絡迴音室”被建立了起來。全球的右轉和“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之不無關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早年間中國人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部分外國人會對“素食”這件事情那麼近乎宗教般的狂熱。實際你只要用過youtube觀看一下相關視頻,就能“有所收穫”:只要你一直點開推薦列表裡面的視頻,算法會階梯性的給你推薦越來越極端,越來越狂熱,越來越情緒化的動物保護主義,和嚴格素食主義的視頻。

“精神鴉片”之害

更加可怕的是Youtube只不過是一個互聯網大生態中的一小環而已。手機瀏覽器的瀏覽記錄,QQ郵箱的聯繫人,百度的搜索記錄——所有的信息都唾手可得,用於建立更加精確的用戶畫像,實施精準打擊。也許有人會問:“他們的目的也就不過是賣廣告,應該不算十惡不赦的大罪過吧?”那毒販子也只是想賺你的錢而已,算不算令人髮指目的?況且要的還不多,現在毒品那麼便宜,讓你OD致死的劑量都不會傾家蕩產的。可他們最大的危害不在於從你口袋裡掏出了鈔票,而是把毒品送到了你的血液裡。

“精神鴉片”之害

何況,現如今的互聯網巨頭利用用戶的個人信息已經不單單只是賣廣告那麼簡單了。2016年的美國大選,大數據戰法就已經浮出水面——利用一個族群的特定用戶喜好,給他們精確推送不利於對手的痛點文章,打擊他們的投票積極性。並且,在民生方面一些讓人不齒的廣告推送已經出現,例如故意像有賭博傾向的用戶推送拉斯維加斯的打折機票;給暴食有傾向的人士發送快餐廳優惠券;給有消費衝動傾向的低收入者推送高利貸廣告等,這些是在利用人性的弱點,慫恿定力不夠的人地去毀掉自己一生的行為。

“精神鴉片”之害

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也是依葫蘆畫瓢。不要高估國內互聯網企業的良心,他們還沒做到這麼誇張只是他們技術還沒跟上而已,但現在QQ瀏覽器對你推送的文章、淘寶推薦你買的寶貝以及百度顯示你優先搜索的內容等等,它們就真的掉隊了麼?

“精神鴉片”之害


可以預見的,當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有了更大的突破之後,我們普通用戶將會在這個機制下被壓迫到毫無招架之功——大數據殺熟,差異化保險可能僅僅是個開始而已。最近各位互聯網鉅子的言行也在提醒我們:這幫人的道德品質是極度低下的——可能比金融公司那些西裝男更加狡詐和貪婪。而他們造成災難,也必將比2008的金融海嘯更加可怕。

“精神鴉片”之害

身處在這樣一個沒有個人信息隱私,如同在信息高速公路裸奔的我們,也許能對抗“精神鴉片”的手段,就剩下保持獨立思考,樹立正確三觀,加強自我定力修煉,不被“壞人們”牽鼻子走這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