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實施"先進戰術戰鬥機"計劃,以應對美國威脅,主要是擬分別研製一種重型和輕型2種先進戰術戰鬥機,於是便誕生了兩個不同的機型,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戰鬥機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戰鬥機。這兩種戰鬥機的性能十分接近,只不過設計的理念和作戰目的不同。機緣巧合的是,這兩種蘇聯研製的戰鬥機,竟然在非洲進行過實戰對決。

二戰結束後,聯合國授權埃塞俄比亞對尚未獨立的厄立特里亞地區進行託管。對此,厄立特里亞組建了人民解放陣線,同埃國展開長期武裝鬥爭。20世紀80年代末,埃國被迫承認厄國獨立,但兩國關係持續緊張,因關稅和領土問題爆發大戰。直到1999年2月,兩國談判陷入僵局,新一輪戰爭再次爆發。

埃厄戰爭爆發後,埃塞俄比亞向俄羅斯訂購了8架蘇-27戰鬥機,厄立特里亞也向俄羅斯訂購了10架米格-29戰鬥機,兩國還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網羅退役飛行員為其效力,梅津就是其中一位。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米格-29

2000年5月16日,厄立特里亞空軍兩架米格-29高速逼近埃塞俄比亞,梅津駕駛蘇-27帶著僚機起飛迎戰。

在巴德梅以西的空域,正當梅津搜索試圖發現任何可能出現的敵方目標時,頭盔耳機中傳來了地面指揮員的聲音:"敵方目標在10點鐘位置突然躍升!"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幾乎同時,在梅津的雷達顯示屏上出現了兩個高速向他移近的亮點。

"小心導彈!"耳機中僚機飛行員的喊聲未落,一枚空空導彈從梅津的右翼下一掠而過,但另一架米格-29發射的導彈卻在僚機的右發軸線處爆炸,導彈的碎片使這架蘇-27遭到重創被迫退出戰鬥,先行返回了基地。

很快,兩架米格-29一左一右地向梅津的蘇-27圍了過來,並接連發射了兩枚紅外製導AA-8"蚜蟲"空空導彈。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此時,急中生智的梅津向地面一處正冒著濃煙的廢墟俯衝下去,兩枚空空導彈在硝煙中丟失目標,相繼在地面爆炸,而兩架米格-29也尾隨俯衝而來。

梅津又發現自己的蘇-27發動機由於吸入大量濃煙已不能正常工作,並進入了極危險的失速尾旋。在已近乎接近地面處,梅津成功改出了尾旋向上爬升,而兩架米格-29卻因尾隨過程中發動機吞煙喪失了動力,梅津迅速佔據了有利攻擊位置,毫不猶豫地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一枚AA-10C導彈撲向了一架還在爬升中的厄立特里亞米格-29戰鬥機。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米格-29立刻做出規避動作,但AA-10C導彈一直照射著目標,飛行員跳傘逃生。另一架米格-29由於發動機動力不足拼命逃回了厄立特里亞境內。結果這場在赤道上空發生的"兄弟"之間的空中搏殺,以蘇-27擊落1架米格-29而告終。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蘇-27

1991年,蘇-27與米格-29同時在北京南苑機場為進行表演。首批蘇-27於1992年交付我軍使用。

蘇-27大戰米格-29,非洲之角空戰見真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