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原創」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再評估

「原創」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再評估

程大中1鄭樂凱2魏如青3

1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和世界經濟研究所

2,3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生

內容提要:本文采用貿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並基於WIOD數據,測算了2000~2014年中國整體服務業及細分部門的增加值出口與國際競爭力狀況。結果表明,在樣本期間,基於前向分解法測得的中國服務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通過服務部門自身直接出口的服務價值佔比趨於下降,而通過其他部門(隱含)間接出口的服務價值佔比趨於上升。中國服務出口市場佔有率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服務出口顯性比較優勢和出口複雜度都較低。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服務化服務貿易競爭力增加值貿易

JEL:F12,F23

一、引言

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逐漸由製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服務業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雖然服務業在很多經濟體都已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但服務貿易佔總體貿易的比重卻普遍較低。現有數據顯示,傳統總值貿易統計的全球服務出口僅佔全球總體貿易出口的20%左右。這意味著,產業結構中的服務業較高比重與貿易結構中的服務較低比重之間形成鮮明的非對稱特徵。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服務在國際經貿活動中的作用被低估。現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逐漸推動其產業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製造業服務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因此,需要採用新的方法來評估服務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以及國際組織開始將貿易增加值概念框架與方法引入國際貿易統計核算領域(Timmer et al.,2013;Baldwin和Lopez‐Gonzalez,2015)。如果從貿易增加值的視角來看,服務出口佔到全球貿易總出口的50%左右。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已經注意到上述問題,並發現這種差異。使用傳統的、基於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貿易統計方法無法捕捉隱含在貨物貿易中的服務間接出口價值(Johnson和Noguera,2012;程大中和程卓,2015)。

要評估一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首先需要理清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所承擔的角色,瞭解一國真實的服務貿易規模。而得益於WTO、OECD等國際組織在跨國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構建並對外公佈,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其作為研究全球價值鏈和貿易增加值核算的主要分析工具。跨國投入-產出數據的一大優勢在於,它提供了詳細的分國別、分行業的投入-產出價值流向數據,便於追蹤生產投入要素價值的使用情況。同時,這一投入-產出數據依據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用途區分了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避免了人為界定的弊端,更加客觀地反映進出口產品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具體作用。Wang et al.(2013)、Koopmanet al.(2014)和程大中(2015)等學者均從增加值來源的角度對出口進行了結構分解研究。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從生產某一產品所需的要素構成來源的後向關聯視角對出口價值進行分解,而沒有從要素價值供給角度進行分解研究。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由製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製造業服務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製造和服務之間的產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劉斌等,2016;Fontagné 和Harrison,2017)。由於全球生產網絡體系的逐步完善,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也不斷提高,大量服務價值內嵌到生產工序分散化的製造業之中,使得製成品出口含有大量服務價值,從而高估貨物出口價值,同時也嚴重地低估服務貿易出口價值。因此,考慮到服務業與製作業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發展的內在聯繫。增加值前向分解法能夠深入洞悉產業之間的帶動和影響作用,分析產業上下游之間的關聯關係,能夠較好的捕捉隱含於其他部門出口中的服務增加值含量,重新評估服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所以,該方法能夠更加客觀反映各國各服務行業的真實出口情況(Miller 和 Blair,2009;張亞軍等,2014)。

為此,本文采用Wang et al.(2013)、Francois et al.(2015)提出的貿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並基於WIOD數據,測算了2000~2014年中國整體服務業及細分部門的增加值出口,並據此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重新評估,為中國進一步推動服務貿易乃至整體貿易結構轉型升級、提升出口競爭力提供參考。

二、分析方法與數據

(一)跨國投入-產出方法

本文首先以兩國單一部門為例來解釋一國某產業出口中的國內增加值分解方法。

「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
「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
「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
「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原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采用貿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並基於WIOD數據,測算了2000~2014年中國整體服務業及細分部門的增加值出口與國際競爭力狀況。結果表明,在樣本期間,基於前向分解法測得的中國服務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由於製造業服務化的原因,服務價值通過本部門出口比重,從2000年的32.16%下降到2014年的26.07%,更多的服務價值通過製成品出口而隨之出口。近年來,雖然中國服務貿易得到快速增長,市場佔有率從2000年的3.41%,提升到2014年的12.71%,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但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的顯性比較優勢和出口複雜度水平都較低。而且細分服務部門來看,除了少數部門以外,大多數服務部門的RCA指數都小於1。

2013年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同時,中國對外服務貿易逆差卻在不斷擴大,出現“服務業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而出口貿易中服務業比重很低”的現象,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為此,2015年中國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意見內容明確提出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但總體上國際競爭力相對不足,服務業仍是對外貿易“短板”。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著力點,有利於穩定和增加就業、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率、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國在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規模的同時,還需要優化服務貿易出口結構,積極開拓服務貿易新領域,穩步提升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和特色服務形高附加值服務在整體服務出口比重。服務出口模式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使中國早日從服務貿易大國變為服務貿易強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服務貿易領域中,“質量競爭”可能比“價格競爭”更重要。所以,發展服務貿易不能直接套用過去發展製造業的經驗,而應該更加關注非價格因素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其次,降低某些服務部門的准入門檻,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逐步消除某些服務部門的貿易壁壘,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和國外企業參與其中,使中國服務市場打破過去的壟斷氛圍,提高服務產業發展的經濟績效。並且大力培育和儲備適應現代服務崗位需求的人才,其目的在於為中國服務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和支撐。最後,製造業服務化勢必成為今後各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製造業和服務業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尤其在國際貿易領域,現行的國際貿易統計僅僅關注進出口總值,不能反映全球價值鏈和貿易增加值情況,扭曲了真實的貿易流向和國際競爭力水平,甚至有時會產生錯誤的評判。所以,貿易統計方法需要進行較大的改進、細化和拓展,以貿易增加值核算彌補傳統貿易統計體系的缺陷從而為學術研究與政府決策提供較為準確、完善的數據支撐。

【參考文獻】

[1] Baldwin R. and J. Lopez-Gonzalez. 2015. “Supply‐chainTrade: A Portrait of Global Patterns and Several Testable Hypotheses. ” TheWorld Economy,38(11):1682-1721.

[2] Cheng, Dazhong and Cheng Zhuo. 2015.“Analysison the Services Content of Chinese Exports.”Statistics Research,no.3

[3] Cheng, Dazhong. 2015. “China'sIntergation into the Global Value Chains:A Transnational Input-outputAnalysis.”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no.9

[4] Fontagné L. and A.Harrison.2017. “TheFactory-Free Economy: Outsourcing,Servitizationand the Future of Industry.” NBER Working Paper.

[5] Francois J., M.Manchin, and P.Tomberger.2015. “Services linkages and the value added content of trade.” The WorldEconomy 38(11): 1631-1649.

[6] Hausmann R., J. Hwang, and D.Rodrik. 2007.“What you export matter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2(1): 1-25.

[7] Johnson R C. and G. Noguera. 2012. “Accountingfor int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86(2):224-236.

[8] Koopman R., Z.Wang, and S.J.Wei. 2014. “Tracing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4(2): 459–494

[9] Liu, Bin, Wei Qian, Lv Yue, and ZhuKunfu.2016.“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Value Chain Upgrading.” EconomicResearch Journal, no.3

[10] Miller.R.,P.Blair.2009.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Shen,Lisheng and Wang Heng.2006.“What Does It Mean That China's Value-added RateGoes Down.”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no.6

[12] TimmerM .P., A.Erumban, and B.Los.2013.“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28(2):99-118.

[13] WangZ., S. J. Wei and K.Zhu.2013,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NBER Working Paper.

[14]ZhangYajun, Gan Chunhui, and Zheng Ruogu, 2014, “Endogenous and Correlation Effects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An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of Input-OutputModel.”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no.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